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aini1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扩张直径为8.2~15.0 mm。在全身麻醉下对5例巨大梭形夹层动脉瘤行多支架的并行置放与塑形。首先依据瘤体直径和形态在瘤体扩张直径最大位置并排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或Neuroform颅内自膨式支架,以弥补现有颅内支架直径不足的问题,使瘤腔能够得到完全重塑形,既能保持所有支架在瘤腔内处于稳定状态并造成夹层的有效闭合,又可以加固瘤壁并降低血管搏动性对脑干压迫的力度。其次以其中一个支架作为主通道,采用"telescope"技术根据需要在远端和近端置入支架来完全覆盖夹层区域,防止夹层向两端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剖通道的重新建立,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全身抗血小板治疗。

结果

5例治疗均获成功,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3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1例置入5枚;2例并行置放3枚,3例并行置放2枚。术后患者原有的临床脑干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患者均没有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5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DSA的结果显示2例瘤体缩小,3例瘤体无增大迹象。

结论

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瘤体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血栓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简称他汀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行肌肉活检的9例他汀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均口服他汀类药物4 d至4年,就诊年龄55~74(63±6)岁,其中男6例,女3例。3例出现肌痛,6例出现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468~8 000 U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7例,平均年龄(59±16)岁。利用肺动脉CT血管造影、肺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筛查肺栓塞,并评估其肺栓塞程度
目的探讨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因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而施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1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测量术前侧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关节线的位置,评估该节段椎间隙狭窄程度。分别测量术前CT(二维重建矢状面)及MRI(T2W1矢状面)上病变节段双侧椎间孔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
目的探讨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山东省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61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7例,女性144例;年龄6~79岁,平均年龄32岁。术前病程3个月至50年,其中1年以内347例,1~2年61例,2年以上53例。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461例中一次手术治愈445例,分期手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