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二)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kt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1.学会仔细观察植物,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植物。
  2.抓住所描写的植物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
  1.所写植物要与人物活动有密切关系,并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要对所选植物进行充分的描写,结合人物的心理、动作等活动来推动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3.在表达方式的运用方面,要做到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要讲好故事,更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抒发真情实感。
  ■
  我和枣树有个约定
  □王 悦
  我出生那天,奶奶在家门口种了一棵枣树。奶奶每天抱着我给枣树浇水,嘴里念叨着:“你们两个,都要快快长大,以后我可就指望你们了。”
  对于我来说,这棵枣树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者,我喜欢蹲在它旁边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我和它约定——一起长大。
  春天来了,光秃秃的小树丫长出了几片新绿,这令我欣喜不已。我站在它的身旁比我和它谁更高,可是,我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长高多少。奶奶笑着说:“傻孩子,你长高了的同时树也在往高长。”我顿时大悟。
  枣树长得比我快,不知什么时候,它已经能结出小米粒般的枣花了。也就在那一年,我学会了爬树。直到我看见它结出青绿色的果子,炎热的夏季便如期而至。那时,我便不再爬到树上,而是躺在树下乘凉。我一边数树上结了多少青绿色的果子,一边享受着奶奶用她那把大扇子给我带来的徐徐凉风。这时,我便会问奶奶:“这枣什么时候能吃啊?”“等它红了就可以了。”奶奶答道。我虽有些失望,但还是充满了期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早晨起床,猛然发现枣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我快速爬到树上,随便摘了一颗枣,放入嘴里。瞬间就被它的甜意给馋住了。我急忙叫来奶奶,叫她在树下接果实,我则负责摘。不一会儿,几个筐都装满了。我赶紧跳下树,细细品尝着枣儿。在这一刻我觉得很幸福。
  枣树的结果也迎来了我的成长。现在我长大了,枣树也长成参天大树了,而奶奶却老了。望着奶奶的满头白发和皱纹,不由得感叹时间的脚步太匆忙了。
  时间还在流逝,我和枣树也都在变,始终没变的是我们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情感。
  无论以后离家会有多远,我都不会忘了这棵伴我长大的枣树,因为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点评
  文章以一棵枣树为线索来写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与枣树的约定就是与枣树共同成长。枣树和“我”是相互的见证,是默默的陪伴。枣树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者,它的灵魂永远存在“我”的心里。作者以满怀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这棵枣树的绿色的叶、米粒大小的花和青色、红色的果,还有奶奶的手上的扇子、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这些都给“我”带来美好的童年回忆。文章抓住了枣树的特点来写,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与枣树之间的情感。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
  写你观察到的某种植物,结合其外形特点及人物的活动场景进行描写。
  思路点拨:笔下的植物与所写人物要形成一定的关联,尤其要突出所写的植物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示例片段:我偶然去同学家玩,在同学家的阳台上看见一盆仙人掌,看上去,满盆都是绿色的小刺,让人不敢触碰。我对危险的东西总会产生好奇心,于是便在花盆的边沿捡了一小截仙人掌带回家玩。几天过去,我的那股新鲜劲和好奇心也減弱了,便随手把那截仙人掌扔在了阳台上的一个废弃的花盆里,之后便不再问津,任它自生自灭……
  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极差,一个人待在家不知如何是好。无意间我看见阳台上的废弃花盆里长出了一抹青绿的植物,它并不起眼,与阳台上其他的花比起来,它简直就只能算一抹绿色。但是,它已经和最开始的样子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长得比先前粗壮,还额外长出了带刺的分枝。我并没有定期给它浇水,太阳也没有充分照耀它,它竟然奇迹般地生存着,不亢不卑地存在于阳台的缝隙中。它没有同学家阳台上仙人掌那般硕大的身躯,没有街边植物小摊上小型仙人掌那般五彩的颜色,但我却喜欢上了它。那抹绿色是那么的亮,那么的富有生命力。在这个满天阴霾的日子里,我的内心从此也有一抹绿色。
  ——简方洁《那一抹绿色》
其他文献
故乡总是给人最多的回忆,最多的温馨,最多的快乐。它是我心灵终生的寄托,终生的依靠。  青山  故乡的山上种满了竹子。到了夏秋时节,竹林便成了一片青翠的海洋,在温暖的阳光下,竹林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我和伙伴们将绸缎两端系在竹节上,做成一个简易的秋千。我们坐在秋千上,互相比着谁荡得高,都扬言要将秋千荡上天空。或是躺在吊床似的秋千上,只在眼上盖几片竹叶便打起盹来。  绿水  夏天的天气越来越闷热,而池塘里
期刊
一看题目,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妈妈的三句话,从早到晚反复唠叨的三句话,每句话都能概括出一个关键字。且听我慢慢讲解:  快  大清早,我还在做着美梦,她就来到我的床前,掀开被子,往我屁股上一拍,叫道“快起來,都几点了!”吃完饭,我还没来得及漱口、擦嘴,她又喊:“还不快去上学,要迟到了!”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歇口气,她又说:“还不快去做作业!”灯光下,我想看一会课外书,她便催促我:“别看了,明天还要上
期刊
【话题导入】  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以及家乡的建筑、饮食等,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样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写作指导】  一、选材个性化。故宫有故宫的气派,长城有长城的雄姿;戏剧有戏剧的曲折,吆喝有吆喝的味道。民俗文化饶有情趣,在写作的选材上要突出个性。如《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
期刊
水面波光粼粼,映得莲花亭亭玉立,塘边白衣翩翩的他更显器宇轩昂。他就是诗仙李白,清新俊逸的青莲居士,傲立于盛唐。  许多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满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曾几何时,我觉得这首诗太过幼稚。如今,细细品读,才知在家中温馨的灯光下遥望夜月,是无法切身体会诗人的感受的。在他乡,多少个一枕清霜冷如冰的夜晚,笛音袅袅随风四散,倔强地挤进他的帘内,钻入他的耳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期刊
在《五柳先生传》中,否定词“不”字随处可见,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它视为本文的眼目。“五柳先生”弃官隐居,躬耕田垄,其甘守贫贱、不慕荣利、率真旷达的品德、情趣和性格,皆从“不”字而出。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解析:照理,写传记本应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作传者岂能不知所传之人的姓名籍贯?可“五柳先生”却偏不“认理”,他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竟不知自己为何许人。怪乎?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期刊
【左读典范作品】  老海糊辣烫  □汪曾祺  老海是回民,专擅做糊辣烫。我没见过他,但小时候常吃他的糊辣烫。  老海的糊辣烫算是家乡的名吃了,小城人都知道。一有心情,就说:“走,喝老海糊辣烫!”老海和糊辣烫似乎成了同义词,一提到老海,就想到糊辣烫;一提到糊辣烫,也只能是老海的糊辣烫。  老海的小店开在八小隔壁,不大的门面。里面乌漆麻黑,灶台案板上一层黑垢。桌子从店门一直摆到街边,来晚了就没位置。老
期刊
韩愈的《马说》中,作者托物寓意、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虽文字简约,但构思巧妙。尤其是作者一反常规,在文中慷慨淋漓地使用了十一个“不”字。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一般的否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韩愈在文中运用这些“不”字难道只表示简单的否定吗?它们有没有特殊的作用呢?笔者不揣浅陋,写下此文,敬请方家正之。  一、一气呵成,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作者在开篇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后,用“千
期刊
五岁那年,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集市,在宠物市场遇到了小白(猫),可谓“一见钟情”。这不仅是因为它浑身雪白,更因为它有一雙滴溜溜转的圆眼睛,一瞧就知道很好玩。在我的央求之下,妈妈终于答应买下小白,做我的好朋友。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此,每次我从幼儿园回家,小白都会摇着尾巴,第一个跑出来迎接我;我也赶紧奔过去,抱起它,它便乐得在我怀里蹭来蹭去。我放下书包,还会跟它在院子里追逐一番。它蹿上蹿下的,常常逗得
期刊
一、柳姿  《闲情偶记》:“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可以说,李渔的这段文字是对柳姿柳态的最好阐述。  二、柳字  (一)从丣(yǒu)说  《说文》:“桺,小杨也。从木,丣声。古文酉。”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  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
期刊
父亲的笑,如春风一般,温暖了我的心房;如雨露一般,滋润了我的心田;如阳光一般,照耀在我的心里。父亲的笑,是我此生都无法忘怀的。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寒风呼啸着,我和父亲正坐在回家的公车上。睡意很快占据了我的意识,我靠在父亲宽厚的肩膀上睡着了,睡得是那么香,那么甜……  车缓缓停了下来,父亲抚摩着我的脸,轻轻地捏了几下。我醒了,睡意蒙眬地睁开了眼睛,只见父亲抿着嘴唇,目光柔和。他微微扬起嘴角,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