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端“流淌”的美味佳肴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2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读典范作品】
  老海糊辣烫
  □汪曾祺
  老海是回民,专擅做糊辣烫。我没见过他,但小时候常吃他的糊辣烫。
  老海的糊辣烫算是家乡的名吃了,小城人都知道。一有心情,就说:“走,喝老海糊辣烫!”老海和糊辣烫似乎成了同义词,一提到老海,就想到糊辣烫;一提到糊辣烫,也只能是老海的糊辣烫。
  老海的小店开在八小隔壁,不大的门面。里面乌漆麻黑,灶台案板上一层黑垢。桌子从店门一直摆到街边,来晚了就没位置。老海的糊辣烫在家乡人气鼎盛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但常去吃,爸带着我。我一去就赶紧找座儿坐下,替爸也抢一个。
  爸端着糊辣烫来了。大海碗里漂着层红油,牛油。碗里很烫,但不冒气,让油盖住了。不明底细的舀起一勺就喝,“哎哟,烫死了!”红油上撒了些长半寸许的蒜苗。油是红的,蒜苗半青半白,煞是可愛。牛油的腥膻混着蒜苗的冲劲,一嗅,食欲就大开了。
  舀一勺汤,轻轻吹吹,喝进嘴里,一股热流从口到胃,这一路都又辣又热,三口两口下去,额头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吃到半碗,就算在冬天,手心脚心都开始冒汗。要是夏天,更是大汗淋漓,从水里捞起一般,那叫一个痛快。据说有人感冒,就来吃老海的糊辣烫,效果比吃药强!
  汤里主要是粉丝——红薯粉,豆粉,还有土豆丁,牛肉丁,黄花菜。
  汤用牛羊大骨熬制,味厚汤鲜,不清汤寡水,勾了粉芡。喝嘴里,又糊,又辣,又烫,是谓糊辣烫。
  同样的材料,搁别人手里,做不出这个味儿。人们只能乖乖地穿过半座城,来吃老海的糊辣烫。喝着糊辣烫,就着锅盔或大蒸馍,绝配!
  老海的糊辣烫为什么这么好?还是有诀窍。老海备料下料时,把自己一人关厨房里,旁边不许站人。端出来的,就是一锅锅煮好的糊辣烫。
  老海是个孤老,无儿无女,手艺又不外传,做了几十年,眼见得越来越老了。小城人开始担心,老海死了,再到哪儿喝这样的糊辣烫。
  人总是会死,有一天,老海死了,小店关张了。小城人再也喝不到从胃暖到心的糊辣烫了。别人也开始卖糊辣烫,生意清淡,一喝,满不是那个味儿。
  曾经沧海难为水。
  小学二年级,一次喝老海的糊辣烫。喝完一大碗,爸突然很吃惊地看着我,“你的门牙呢?”那时正换牙,门牙松动。“门牙呢?”还能去哪儿?肯定是喝糊辣烫时脱落,顺道吞肚里了,浑然不觉!
  让人忘我的老海糊辣烫!
  (选自《人间滋味》)
  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回民老海的糊辣烫,读罢令人垂涎欲滴。那么,作者是如何把一碗地方名吃写得如此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呢?
  一是营造氛围,通过简陋的门面、供不应求的场景等来吊足读者的胃口;二是抓住糊辣烫的“色、香、味”等进行仔细描摹,令人如临其境;三是写食用过程中独特的感受,进一步反衬糊辣烫的与众不同;四是就此抒发情感,升华主旨。
其他文献
我想,没有人喜欢潮湿、晦暗、阴冷的地方吧。所以,阳光便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阳光晒过的被子,阳光晒过的衣服,阳光般的脸庞……都温暖着我们。  在我的心里,一直居住着阳光般的她。  我,校园足球队的一员小将,说不好听点,我只是个坐在板凳上的小替补。对此身份,若说不耿耿于怀,那是假的。  去年夏天的一場比赛开赛前,老师像往常一样说道:“我们选一下这次比赛的主力队员。”听到这话,我深吸了一口气,自觉地
期刊
冯骥才先生认为,“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由此可见,冯骥才作品的语言是经过反复提炼而确定的,有着超强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以《俗世奇人》(《泥人张》《好嘴杨巴》)为例,具体品析其中的语言特点。  【妙语品味】  1.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两个“找”字用得实在绝妙。海张五拿
期刊
1.(2015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九年级某班以“走进民间文学艺术之谚语歇后语”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B】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
期刊
生活在大约5万年前的猿人,他们把采集来的野果堆放在一起发酵,造出了醇香的果酒。他们尽情地唱呀喝呀,一个个醉倒在地上。此时,正遇上造山运动、火山或地震爆发,于是这些猿人被埋入地下,成了化石。5万年后,考古学家们才发现各种醉倒的猿化石。这一事实使流传已久的“山猿造酒”的传说得到了证实。当然,关于酒的发明者,历来说法不一。也有说法是禹帝时人仪狄所制,还有说法是杜康所创,古籍中记录有杜康醉刘伶的传说。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话语,让你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或愉悦,或兴奋,或自豪,或感激,或温暖,或内疚,或纠结……听着这些话语,我们丰富了情感世界,学会了思考生活,并渐渐长大。  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那些话,那份情”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思路引擎:这是一道“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作文,构思行文时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
期刊
故乡总是给人最多的回忆,最多的温馨,最多的快乐。它是我心灵终生的寄托,终生的依靠。  青山  故乡的山上种满了竹子。到了夏秋时节,竹林便成了一片青翠的海洋,在温暖的阳光下,竹林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我和伙伴们将绸缎两端系在竹节上,做成一个简易的秋千。我们坐在秋千上,互相比着谁荡得高,都扬言要将秋千荡上天空。或是躺在吊床似的秋千上,只在眼上盖几片竹叶便打起盹来。  绿水  夏天的天气越来越闷热,而池塘里
期刊
一看题目,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妈妈的三句话,从早到晚反复唠叨的三句话,每句话都能概括出一个关键字。且听我慢慢讲解:  快  大清早,我还在做着美梦,她就来到我的床前,掀开被子,往我屁股上一拍,叫道“快起來,都几点了!”吃完饭,我还没来得及漱口、擦嘴,她又喊:“还不快去上学,要迟到了!”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歇口气,她又说:“还不快去做作业!”灯光下,我想看一会课外书,她便催促我:“别看了,明天还要上
期刊
【话题导入】  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以及家乡的建筑、饮食等,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样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写作指导】  一、选材个性化。故宫有故宫的气派,长城有长城的雄姿;戏剧有戏剧的曲折,吆喝有吆喝的味道。民俗文化饶有情趣,在写作的选材上要突出个性。如《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
期刊
水面波光粼粼,映得莲花亭亭玉立,塘边白衣翩翩的他更显器宇轩昂。他就是诗仙李白,清新俊逸的青莲居士,傲立于盛唐。  许多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满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曾几何时,我觉得这首诗太过幼稚。如今,细细品读,才知在家中温馨的灯光下遥望夜月,是无法切身体会诗人的感受的。在他乡,多少个一枕清霜冷如冰的夜晚,笛音袅袅随风四散,倔强地挤进他的帘内,钻入他的耳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期刊
在《五柳先生传》中,否定词“不”字随处可见,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它视为本文的眼目。“五柳先生”弃官隐居,躬耕田垄,其甘守贫贱、不慕荣利、率真旷达的品德、情趣和性格,皆从“不”字而出。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解析:照理,写传记本应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作传者岂能不知所传之人的姓名籍贯?可“五柳先生”却偏不“认理”,他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竟不知自己为何许人。怪乎?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