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星空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星之旅,捕捉夜空美景
  
  “今夜的天空真美。”在一片蟋蟀、蝉声和猫头鹰的低吟和鸣声中,堂·谢勒斯轻轻地说。在马里兰州东部的图卡赫州立公园里,他与其他几十个观星者在小心地挪移着位置,透过天文望远镜不断观察着跨越夜空的银河。
  今年60岁的杜邦工程师谢勒斯是德尔马瓦观星者组织的负责人。这是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组织。成员们经常到图卡赫公园举行营会,彼此分享心得,一同体验对夜空的热爱。
  像谢勒斯这样的业余天文学家,以前是无法实现观星愿望,得到观星乐趣的。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技术先进且人们又买得起的仪器,比如小型天文望远镜、数码相机和电脑,使得天文爱好者也可以观察夜空,顺便做点科学研究,而以前这些领域都是职业天文学家的专美。
  但是,在图卡赫公园的这个夜晚,没有人展示任何先进的科技。因为这是德尔马瓦观星者组织一年一度的“不要虚饰观星派对”。组织要求成员们在户外扎营长达一周,而且不供应食品,不举行讲座,没有抽奖活动,要的只是愉快的群体和黝黑的夜空,享受心灵的宁静和喜悦。
  谢勒斯说,大家彼此之间都很友好,每个人都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帮助彼此捕捉易逝的星云、闪亮的星群和朦胧的星系。他们还互相比较自己的仪器,尽管有的很贵,有的只是从普通商店买的,还有许多根本是自己制作的。
  在观察了一阵星空后,谢勒斯回到帐篷,用缝纫机帮大家缝制防露水的塑料镜头盖。他说,业余天文爱好者都喜欢修修补补,就像这些镜头盖,外面卖50美元一个,而他们花5美元做的比外面卖的还好。
  当然,也有一些观星者不惜一掷金钱满足自己的爱好。
  60岁的乔·麦克利是一名退了休的摄影师。他的反射望远镜是花4000美元买的,架设在价值8000美元的德国造赤道仪上。他的观星仪器与电脑相连,只要他对着电脑发出口头指令,一个声音驱动程序就可以直接将望远镜指向他想观测的任何星星。
  德尔马瓦观星者组织的成员每年还在特拉华州的士麦那地区聚会一次,主要是交流技术问题,教彼此如何打磨镜面,为望远镜组装其他小仪器。
  
  街头天文学家,与路人分享观赏太空的喜悦
  
  达瑞尔·梅森从6岁起就开始观察夜空,读小学时老师开始教他认识星球。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用一对极小的双眼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他能观察到的主要是月亮,也能看到木星。他希望可以看到更遥远的星空。于是,上中学时他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18岁时他用打工赚来的钱又买了一架更大的望远镜,它带有一个小发动机,可以带动望远镜慢慢转动,当地球转到恒星之下时可以跟着捕捉恒星的踪迹。
  中学毕业后,梅森当了4年的海军炮手。从军队退役后,梅森在一个比萨面团厂一干就是14年,手下掌管着18个工人。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用于购买更多的天文设备——滤光器、一架8英寸反射望远镜和手提电脑。1989年,他加入了巴尔的摩天文学会,这是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协会。从其他会员那里,他学会了使用星图。梅森决定和别人共同分享观赏太空的喜悦。
  1990年,梅森开始把天文设备架设到巴尔的摩两条有名的大马路上,然后站在某个角落“守株待兔”。路人感到好奇,就前来观赏。当他们发现能够看到火星时大吃一惊,凭借梅森的望远镜可以看到火星两极的冰帽和火星表面的一些斑纹。在深夜巡查的巴尔的摩警察也会特意跑来瞧一眼,顺便保护梅森和他的珍贵设备。很快,他就吸引了当地电视台的注意力,开始受邀在一个早间谈话节目中传授太空知识。
  在巴尔的摩其实还有一位跟梅森志同道合的人。他就是赫尔曼·黑因,他长期在街头卖艺,教人们观察月球和行星,被称为“街头天文学家”。1998年,黑因在电视上看到了梅森的节目,于是把他邀请到自己献艺的地盘,一起切磋技艺。后来,黑因移师他处,梅森成为这块地盘的主人,遇上生意好的周末,可以赚好几百美元,他把这些钱继续投资购买新设备。
  去年春天,梅森当选巴尔的摩天文学会主席,成为该协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也是第一位黑人主席。如今,该协会每月一次的聚会一般都有40多人参加。他的街头工作和录制的电视画面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这个协会,也吸引了一些新成员的加入。他还经常去周围的学校讲学,他认为这些学校教给学生太少的天文知识。他给孩子们讲解恒星和行星,让他们通过经由安全滤光处理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它周围的光环。
  梅森表示,他不希望人们只是从照片上认识太空,他希望他们能亲眼去感知。
  
  自制观星仪器一级棒
  
   43岁的乔治·瓦罗斯也是一个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他是一名程序设计员,也是好几个太空机构网站的管理员。这些网站都是为了吸引公众尤其是儿童对太空项目的注意而设的。
  瓦罗斯对天文的爱好来自年少时期,他和弟弟经常用一个小望远镜观察月亮。长大后,他购买了一架8英寸的望远镜,在自家的后院观察夜空。他的家周围是一片群山,比在光污染严重的城市观察夜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瓦罗斯拍摄了大量的天文照片,有彗星、超新星、行星、各种天气现象、极光以及航天飞机返航时的景观等,几乎所有都是在山上拍摄的。其中许多被刊登在天文杂志《天空和望远镜》上。
  1999年11月,瓦罗斯邀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轨道动力学专家,同时也是天文爱好者的戴维·邓哈姆到山上做客。就在那天晚上,幸运的邓哈姆捕捉到了狮子座流星群在月球上形成的明亮效果,并录了像。要知道,这个现象世上只有十几个天文学家观察到过,但是此前从来没有人将它拍摄下来。
  从此,瓦罗斯开始考虑流星的拍摄问题。流星在大气层中的速度高达每小时几千公里,消失得非常迅速,即便是镜头刚好对准了方向,也只能拍下一道白线。瓦罗斯想,何不建造一台摄像机,流星甫一出现,就能感知到,录下流星发生的全过程呢?
  于是,瓦罗斯开始了敲敲打打造摄像机。他先从一个“图像增强器”着手,这是一个类似夜视镜、可以增强行星和流星光度的设备,将之改制成宽角度的流星运动探测器,然后又装上一个敏感的摄像镜头,一对发动机,还写了些软件用于启动这些装置,最后把所有设备都安置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制成了一个重4.5公斤、篮球大小的流星跟踪仪器。它可以在75°角范围内感知从任何地方即将到来的流星,计算它的位置然后及时把摄像镜头转过去拍下这个壮观场面,所用时间只有1/5秒。瓦罗斯介绍说,如果一个固定的镜头能捕捉到5个流星的话,这套仪器能捕捉到50甚至500个。如果想拍到这么多流星,必须添置多台价格不菲的照相机,而这套流星跟踪设备只花了几百美元。
  NASA的流星研究专家彼得·詹尼斯坦斯很喜欢这个装置。他极力邀请瓦罗斯参加NASA 2002年狮子座流星群跟踪任务。一架装满各种仪器的DC-8客机于去年11月17日起飞,机上有11位科学家和大约30名流星跟踪者、电影制作者、机械师和机组人员,从拉斯维加斯飞往西班牙,在西班牙呆两夜后再返航,收集有关流星雨的数据。
  瓦罗斯的流星跟踪系统是飞机上惟一的一个木制仪器,它拍摄了数百张有关狮子座流星群的照片。回到NASA总部后,瓦罗斯向NASA科学家展示了这些照片,还在美国流星组织的月刊上撰文描述了自己组装的流星跟踪仪器,此后他还参加了一个在以色列举行的科学会议,并介绍了这套仪器。
  瓦罗斯说天文仍是他的一大爱好,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喧嚣生活的逃避。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了天外有天,认识到了人的渺小,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业余天文学家,做专业人士做不了的工作
  
  在一个寒冷的秋夜,戴维·邓哈姆驾驶一辆小货车,缓行在马里兰州黑格斯顿一个小镇的街上,不断寻找最佳视点,直到在一幢一片漆黑的房前停下来。邓哈姆一路小跑来到这家人的门前,开始敲门。主人应门后,邓哈姆顾不上客套,在表明自己的身份后,开门见山希望把天文望远镜架设在这家人的后院,还要借主人家的电源一用。
  邓哈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轨道动力学专家,不过,他今晚的行动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他和国际掩星计时协会( International Occultation Timing Association ,简称IOTA)的同仁们一道用录像机捕捉一颗恒星被一颗小行星所遮掩的景观。
  幸运的是,这家主人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邓哈姆赶紧来到后院架设便携式天文台。这已是他今晚进行的第二次观测。他使用的是5英寸的望远镜,附带一部录像成像机,然后再嫁接在一部录像机和一个直径13英寸的显示器上。正当他忙活的时候,他的队友们正沿着掩星可能发生的一带布好了兵阵。邓哈姆估计约有35到40人散布在几个州的区域内记录这一景观。
  在这个地点观测完后,他又马上启程赶到北部几公里处临近宾夕法尼亚州的地段架设第三个观测台。根据不同时段在天文现象发生区域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家可以断定这个小行星的大小和形状。
  邓哈姆早在童年时就对闪烁的群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大学时,他开始写软件进行掩星数据的演算,还招募别人帮着观察和记录各种掩星现象。后来,他又成立了国际掩星计时协会,会员全都是业余天文爱好者。他每月都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上发表对掩星的预测。专业天文学家没时间没精力做的事情,都让饶有兴致的IOTA成员做了。专业天文学家还会采用该协会成员收集到的数据研究小行星,测量发生日食时太阳直径的变化。
  尽管像收集数据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条件艰苦不说,在野外工作还经常发生意外,但是,这些追星一族们还是乐此不疲。
其他文献
马尼拉给人的印象是炎热、杂乱无章及交通挤塞。但是,如果能忍受以上的小问题,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个很棒的城市。事实上,菲律宾素有“亚洲拉丁”的美誉,首都马尼拉就最能反映此特色。  有一项统计说,在世界各国中,菲律宾人的快乐指数是最高的。无论是车水马龙的首都马尼拉,还是菲律宾的海岛乡野,你都能发现在这个有着“千岛之国”美誉的国度里,菲律宾人的轻松、悠闲、热情,都是内心的自然流露。
期刊
1997年的一天夜晚,约翰·德莫尔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睡觉。但在这个令人类文明的某些篇章从此改写的晚上,德莫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子时还在盘算着他那一直尚无起色的Endemol电视制作公司。将近半夜的时候,经过长时间徒劳无功的思考后,德莫尔突然想起了美国媒体的一场特技表演——将4个男人和4个女人锁进一个巨型玻璃屋里,放到沙漠中,长达两年之久。凌晨5时,德莫尔得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灵感。  “我像被施了
期刊
使馆里有一位阿富汗雇员,年轻老实。一天我带他上街,平时沉默寡言的他却格外高兴,不停地向我介绍阿富汗的物产。当我走进地毯店里,他俨然成了行家,将各种地毯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还暗示我说,现在街上地毯大多质次价高,如果我感兴趣,他可以让自己的亲戚订做,保证价廉物美。  阿富汗有三宝,地毯、青金石和紫羔皮。对排名第一的地毯,我却知之甚少。因为在国内嫌地毯容易脏,而且清洗起来太麻烦,所以对其少有问津。但
期刊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屏幕上,一股“真人秀(RealityTV)”浪潮逐渐兴起和蔓延,如今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奇观。  “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它的先天优势就是制作成本相当低廉。由于参赛者都是无名百姓,电视公司得以省下付给明星阵容的高额片酬,也不必担心编剧或演员罢工。而且它能创出惊人的收视率,使得广告收入水涨船高。对电视台而言,“真人秀
期刊
俄罗斯的北方之都、通往欧洲的窗口、十月革命的摇篮、北方的威尼斯、石头上的交响乐章……面对有着300年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圣彼得堡,这些动听的溢美之词却还显得贫弱。3个世纪前,彼得大帝率人在波罗的海沿岸披荆斩棘、挖石垒墙,宣告了城市的诞生;300年后的今天,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布什在内的世界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共同见证了这座古城的300年华诞。    名字见证历史    城市名称的
期刊
5月27日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俄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联邦政府和地方财政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投入近30亿美元资金对城市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庆典期间,圣彼得堡全城放假10天,彻夜狂欢。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亲自出面,邀请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参加盛大的纪念庆典。在古老的欧洲,300年的建城史并不算长,可俄罗斯为什么要对圣彼得堡300岁生日如此规模
期刊
“短命”兵变始末    2003年7月27日凌晨2时30分左右,马尼拉金融中心马卡蒂的高级公寓楼“奥克伍德双子楼”内忽然来了296名全副武装的政府军士兵。他们迅速在附近商场和楼宇内安放了大量爆炸物,并发表了一份长达3页的声明,要求阿罗约总统、一些内阁成员和军警高级将领辞职,同时要求调查军队系统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改善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待遇。  叛军通过一盘向媒体发放的录像带揭露了军队中士兵和下级军官们
期刊
美国二战名将巴顿曾经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战争是人类创造的最高表现形式”。在电影《巴顿将军》中,导演把这句名言处理成一句台词:“先生们,与战争相比,人类其他一切努力都是无足轻重的!”此刻画面上,美国的装甲部队正沿着延绵起伏的西西里岛上的丛山峻岭,浩浩荡荡,长驱直进。  巴顿的感慨似乎是对20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战争为万物之父——的千年回应!提到赫拉克利特,人们自然首先想到那句
期刊
突如其来的,猝不及防的“非典”灾难,对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都是一次坚苦卓绝的磨练,一场刻骨铭心的考验。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们的总书记对民“揪心”关怀、决策勇敢果断;总理面对困难的坦诚、负责,以及斑白盈巅的副总理毅然临危受命。逐渐扭转疫情失控的险境,开始时颇为被动的战局也大为改观。这一场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技术为战争武器,以献身敬业的医护人员为主力的战争,在大力率领全局高效协调各方的统
期刊
关注阿富汗战争孤儿募捐名单(第三批)    北 京:马行汉 200元 刘少军 10元杨 明10元  上 海:柳寄悠 30元 陈友琼 10元黄 刚10元  浙 江:孙云波 300元 胡如贤 30元赵芳瑜30元  广 西:宋 艺 100元 蒙小京 14元刘森梅10元   谭锡宇 10元 孙立超 5元  江 西:申 晶 10元 傅 勇 5元张晓飞 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