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变。如果哪家民营企业用固定的方法去应对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那迟早是会失败的,只有灵活应对才有生路。当今,创新是个很时髦的话题。创新的界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如何用新的方式在新的变化面前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新来自资源的整合。
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组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国家的创新能力。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才能建设起来?由谁去创新?我认为,国家要想形成创新能力,一定要通过企业才能够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就等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总和。所以,不管哪一个国家,国有、民营、合资等各类企业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创新能力。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得靠企业家去带头,不是靠企业的技术部门、研究所去创新的。因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还得要靠企业家给他一个朝哪个方向去发展的明确方向。
创新不同于创造发明,它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而创造发明、科学发现都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这是两个不同领域。但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引导的,各种现象要被社会科学所运用。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一定是在社会科学中,就是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视野里面,企业和企业家的创造当中去发展,而不是脱离企业主体去创造发明、科学发现,这样它就不会产生价值,那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发现而发现,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帮助。
这个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无论有多少技术、人才和资金,无论有多少重大的科学发现,都得把这些东西当成一个生产要素,再考虑如何去进行组合的问题。要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当中去,而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的组合,以最大限度提高竞争力,产生价值。
所以,我觉得不要把创新理解成一个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相对而言是一个局限性比较大的思维创新。比如说,证券市场的诞生,没有太多的技术,交易也很简单,只要你有股票,我有股票,大家就可以在这个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但它慢慢变成了今天全世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的交易平台。资源通过证券交易,资产通过证券化来进行创新,人类的商业文明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有技术、所有创造发明基本上都离不开证券市场,所以说这个创新是非常伟大的。
再比如,像生产流水线,也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美国的福特看到超级市场卖东西,就慢慢延伸到汽车生产的流水线应用。这些变化,都是在组合过程中实现的。像中国雅虎的阿里巴巴,它的发展其实也不是重大的科学发现或重大的科技创新,它就是一种商业模型的设计,就是一种自然的组合。这个技术都是现成的,到处都是。还有比尔·盖茨,其实他也没有任何原始的创新,包括他的Windows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但是他的商业模型设计得好,所以他成功了。反观中国的市场,不少发明其实是很伟大的,但是没有产生价值,这就需要认真去思索了。
因此,民营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事无巨细地从事经营管理,而是能够发现和实现有关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就是一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带领企业走得更远。 我们现在要想在中国实现新的组合其实并不容易。现在有很多的制约,很多环境上的制约。如果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制约,企业之间可以很自由地开展各种组合,那么中国的竞争力将会非常惊人。所以,中国的创新能力比不过一些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自由想象、自由组合受到很大的制约。
创新,从人才开始
我认为,中国吉利汽车的诞生,其实就是创新的结果。因为一开始进入汽车产业,中国是人才、资金、生产权、土地、技术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够发展吉利汽车工业?中国许多汽车企业都是有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植的,尤其是原乡镇企业、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而来的企业。但吉利并没有享受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也没有任何现成的造车技术。但吉利有一个优势,就是一片自由的天空,你怎么想就怎么做,没有人去影响我们。吉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组合任何资源,以市场化的思维去做想做的工作,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
但至今,中国汽车产业的本质也是受管制的。所以吉利要想生产汽车,首先碰到的就是生产许可证问题,没有它就不能立项,不能立项就不能去批土地,更别谈建厂房、买设备、搞技术改造了。那时,吉利碰到了一系列问题。
十几年前,许多民营企业家就对“改革开放”这四个字非常看重并且信心十足。他们相信中国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都会被改革掉,他们花了很大精力去学习和研究中国政府的精神,以及邓小平理论,而随着时间推移一定会改革的。我发现,吉利就跟有生产许可权但已倒闭的企业进行联系,将许可权租给吉利,吉利生产一辆汽车给他们多少钱。尽管许可权通过租可以解决,但还是没有土地。那怎么办?他们就去买人家拥有的土地,并不是直接从政府手里买。比如说中国的临海工业区,原来是一个没什么项目的工业区,吉利就高价把工业区买过来,开始研发汽车。
解决了生产许可权和土地问题,没有人才该怎么办?于是,吉利就想办法自己办学校。十几年前要创办大学也比较难,所以他们挂靠广播电视大学来进行招生。可是仅靠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关系并不好协调。他们就想到把一些工程师请过来变成老师,去请一些其他大学退休的老师,共同设计怎么能使学生很快学会制造汽车的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就这样,通过这种创新的思维和资源组合,人才问题解决了。
2001年,世界看到中国诞生了北京吉利大学。三年前,他们在浙江也成立了一所吉利大学。现在,吉利的人才培养和吸引体系已经形成。首先,从全球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像大树移植一样,将全世界人才吸引到中国来;其次,他们把一些小树苗送出去进行深造培养,然后再让它回来跟大树在一起生长;第三,他们自己进行定向的培养。比如说吉利自己有技师学院,有浙江汽车工业学院,还有浙江工程学院,还有汽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汽车协会考察中国时,也对吉利的培养人才作为重要项目来研究。他们发现,普通大学的课本太多,许多内容学生学了并没有用。而吉利大学推广“311”教学,不要学那么多东西。首先,中国人要学好中文,全球化又离不开英文,计算机更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工具。因此,他们请最好的中文、英文、计算机老师,这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三门课,这就是“311”里的“3”;一个“1”就是一技之长,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技术;还有一个“1”就是要学会做人之道,为此,我们把大学里很多学科融合到了一起,像政治、历史等融合到这本书中。
尽管吉利这种教育曾被人瞧不起,但现在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毕业一走出校门就有用了。学生认识到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社会,而不是为了拿文凭。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吉利为加强学校教育已投入了几十亿,但这种回报远远大于投入,因为人才出来了。现在,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吉利都在靠自己培养的人。同时,他们还跟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在全国招1000个研究生,结果有10万多人报考。而课程体系全部由吉利和各个大学进行联合研究、联合策划、联合定稿,包括老师都是进行联合讨论的。通过两年培养,他们既有实际的经验、又有理论技术,还有岗位给他。而且,他们又能拿到清华、同济的毕业证书,都感觉非常好。这是吉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
说到吉利的技术,其实就是全球组合的。最初,吉利没有自己的技术时就跟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目前,他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但还是要跟各国进行合作,毕竟这个世界的新技术天天都在产生。他们不要什么都自己去研究,有社会资源就尽最大可能利用起来。这个世界是合作的世界,只有合作才可以共赢。自我封闭起来搞创新,是不可能产生奇迹的。根据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态势,结合吉利汽车实际情况,他们的战略就是总体工程,最后要实现全面领先这一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吉利从2010年1月,就在技术转型的汽车体系创新工程建设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年来,他们对汽车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近三年来吉利科技成果不断,迄今为止吉利的专利有2300多项,发明专利2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30多项,吉利现在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级的汽车技术中心。吉利从技师培养,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所有师资培养已经形成。
吉利汽车是中国一家民营企业。他的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民营企业最伟大的创新来自资源整合。
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组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国家的创新能力。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才能建设起来?由谁去创新?我认为,国家要想形成创新能力,一定要通过企业才能够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就等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总和。所以,不管哪一个国家,国有、民营、合资等各类企业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创新能力。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得靠企业家去带头,不是靠企业的技术部门、研究所去创新的。因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还得要靠企业家给他一个朝哪个方向去发展的明确方向。
创新不同于创造发明,它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而创造发明、科学发现都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这是两个不同领域。但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引导的,各种现象要被社会科学所运用。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一定是在社会科学中,就是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视野里面,企业和企业家的创造当中去发展,而不是脱离企业主体去创造发明、科学发现,这样它就不会产生价值,那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发现而发现,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帮助。
这个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无论有多少技术、人才和资金,无论有多少重大的科学发现,都得把这些东西当成一个生产要素,再考虑如何去进行组合的问题。要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当中去,而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的组合,以最大限度提高竞争力,产生价值。
所以,我觉得不要把创新理解成一个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相对而言是一个局限性比较大的思维创新。比如说,证券市场的诞生,没有太多的技术,交易也很简单,只要你有股票,我有股票,大家就可以在这个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但它慢慢变成了今天全世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的交易平台。资源通过证券交易,资产通过证券化来进行创新,人类的商业文明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有技术、所有创造发明基本上都离不开证券市场,所以说这个创新是非常伟大的。
再比如,像生产流水线,也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美国的福特看到超级市场卖东西,就慢慢延伸到汽车生产的流水线应用。这些变化,都是在组合过程中实现的。像中国雅虎的阿里巴巴,它的发展其实也不是重大的科学发现或重大的科技创新,它就是一种商业模型的设计,就是一种自然的组合。这个技术都是现成的,到处都是。还有比尔·盖茨,其实他也没有任何原始的创新,包括他的Windows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但是他的商业模型设计得好,所以他成功了。反观中国的市场,不少发明其实是很伟大的,但是没有产生价值,这就需要认真去思索了。
因此,民营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事无巨细地从事经营管理,而是能够发现和实现有关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就是一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带领企业走得更远。 我们现在要想在中国实现新的组合其实并不容易。现在有很多的制约,很多环境上的制约。如果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制约,企业之间可以很自由地开展各种组合,那么中国的竞争力将会非常惊人。所以,中国的创新能力比不过一些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自由想象、自由组合受到很大的制约。
创新,从人才开始
我认为,中国吉利汽车的诞生,其实就是创新的结果。因为一开始进入汽车产业,中国是人才、资金、生产权、土地、技术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够发展吉利汽车工业?中国许多汽车企业都是有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植的,尤其是原乡镇企业、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而来的企业。但吉利并没有享受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也没有任何现成的造车技术。但吉利有一个优势,就是一片自由的天空,你怎么想就怎么做,没有人去影响我们。吉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组合任何资源,以市场化的思维去做想做的工作,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
但至今,中国汽车产业的本质也是受管制的。所以吉利要想生产汽车,首先碰到的就是生产许可证问题,没有它就不能立项,不能立项就不能去批土地,更别谈建厂房、买设备、搞技术改造了。那时,吉利碰到了一系列问题。
十几年前,许多民营企业家就对“改革开放”这四个字非常看重并且信心十足。他们相信中国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都会被改革掉,他们花了很大精力去学习和研究中国政府的精神,以及邓小平理论,而随着时间推移一定会改革的。我发现,吉利就跟有生产许可权但已倒闭的企业进行联系,将许可权租给吉利,吉利生产一辆汽车给他们多少钱。尽管许可权通过租可以解决,但还是没有土地。那怎么办?他们就去买人家拥有的土地,并不是直接从政府手里买。比如说中国的临海工业区,原来是一个没什么项目的工业区,吉利就高价把工业区买过来,开始研发汽车。
解决了生产许可权和土地问题,没有人才该怎么办?于是,吉利就想办法自己办学校。十几年前要创办大学也比较难,所以他们挂靠广播电视大学来进行招生。可是仅靠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关系并不好协调。他们就想到把一些工程师请过来变成老师,去请一些其他大学退休的老师,共同设计怎么能使学生很快学会制造汽车的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就这样,通过这种创新的思维和资源组合,人才问题解决了。
2001年,世界看到中国诞生了北京吉利大学。三年前,他们在浙江也成立了一所吉利大学。现在,吉利的人才培养和吸引体系已经形成。首先,从全球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像大树移植一样,将全世界人才吸引到中国来;其次,他们把一些小树苗送出去进行深造培养,然后再让它回来跟大树在一起生长;第三,他们自己进行定向的培养。比如说吉利自己有技师学院,有浙江汽车工业学院,还有浙江工程学院,还有汽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汽车协会考察中国时,也对吉利的培养人才作为重要项目来研究。他们发现,普通大学的课本太多,许多内容学生学了并没有用。而吉利大学推广“311”教学,不要学那么多东西。首先,中国人要学好中文,全球化又离不开英文,计算机更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工具。因此,他们请最好的中文、英文、计算机老师,这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三门课,这就是“311”里的“3”;一个“1”就是一技之长,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技术;还有一个“1”就是要学会做人之道,为此,我们把大学里很多学科融合到了一起,像政治、历史等融合到这本书中。
尽管吉利这种教育曾被人瞧不起,但现在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毕业一走出校门就有用了。学生认识到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社会,而不是为了拿文凭。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吉利为加强学校教育已投入了几十亿,但这种回报远远大于投入,因为人才出来了。现在,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吉利都在靠自己培养的人。同时,他们还跟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在全国招1000个研究生,结果有10万多人报考。而课程体系全部由吉利和各个大学进行联合研究、联合策划、联合定稿,包括老师都是进行联合讨论的。通过两年培养,他们既有实际的经验、又有理论技术,还有岗位给他。而且,他们又能拿到清华、同济的毕业证书,都感觉非常好。这是吉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
说到吉利的技术,其实就是全球组合的。最初,吉利没有自己的技术时就跟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目前,他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但还是要跟各国进行合作,毕竟这个世界的新技术天天都在产生。他们不要什么都自己去研究,有社会资源就尽最大可能利用起来。这个世界是合作的世界,只有合作才可以共赢。自我封闭起来搞创新,是不可能产生奇迹的。根据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态势,结合吉利汽车实际情况,他们的战略就是总体工程,最后要实现全面领先这一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吉利从2010年1月,就在技术转型的汽车体系创新工程建设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年来,他们对汽车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近三年来吉利科技成果不断,迄今为止吉利的专利有2300多项,发明专利2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30多项,吉利现在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级的汽车技术中心。吉利从技师培养,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所有师资培养已经形成。
吉利汽车是中国一家民营企业。他的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民营企业最伟大的创新来自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