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作室制教学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形式比较开放,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因学校统一教学管理问题、专业师资问题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以第二课堂形式建立“课外工作室”开展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益补充,也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到“学有专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大有裨益,且易于开展和推广。
  [关键词]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07-02
  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是近些年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讨论的热门课题。实际上,工作室制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世纪的法国,就流行着一种画家工作室教学模式,法文称“ateliers”。在当时,法国有很多杰出的画家和雕塑家都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史上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就是通过工作室学习而有所成就的,比如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就都曾在贝伦斯的工作室学习过,他们后来都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立以后,把这种教学形式进一步发展,把原来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开展工作室制教学。当今,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下设各系专业设置就是通过系列的教授工作室体现的;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也是以进入教授工作室来完成的。在国内,伴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很多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上至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下至各地的地方高校、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实行工作室形式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类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形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课堂式教学,转换为以教授导师工作室为教学单位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工作室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工作室教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一般由1名导师负全责,由多名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设计课题的方式完成相应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工作室具有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的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参加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接受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制的教学是灵活、开放的,在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是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领导着一个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是教师的员工,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或学习问题,可以向导师主动提出,导师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目前国内高校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累设计经验方面有着班级制课堂式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各个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多有不同,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1.由于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不合理,学生多、专业老师少。更主要的是,在导师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高素质和有丰富教学与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还有一些是从美术师资队伍中转过来的,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框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由于工作室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与其他专业冲突明显,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对非传统类艺术设计院校来说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3.实际设计项目不足,项目课程流于形式,工作室常面临无真实项目可做的困境。
  4.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被一定程度压缩,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2010年以来,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外“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组织形式
  按照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设计理论知识、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负责人,其余导师由2-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且设计实践经验相对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每个工作室都有1-2个具体的设计研究方向,例如,产品设计工作室设置有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家用电器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工作室设置有服装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结构工艺研究方向等。工作室主要面向3、4年级同学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学习,学生进入哪个工作室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人数一般控制在10-15人。
  (二)工作室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所设置的工作室并非是打乱班级制课堂教学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而是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的旨在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而设置的课外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学习主要为课余时间,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进行的有益补充。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横向生产项目设计,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强化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而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做到了“学有专攻”,培养了“专业特长”,为将来毕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导师将给出成绩评定,记录在学校规定的课外8学分中进行成绩管理。
  工作室导师除进行专业设计实践指导外,还兼有其他指导任务。如指导学生制订每学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规划将来职业生涯,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教导专业学习方法,引荐专业阅读书目,甚至指导学生考研学习等。
  通过近几年课外“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设计创新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近几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屡屡获奖,累计获奖人次达50多人次,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大奖,参赛获奖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外“工作室”式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楼玮,何征.初探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现实意义[J].包装世界,2013(4):66-67.
  [2]吴志坚.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大舞台,2012(10):205-206.
  [3]华玉亮.设计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6):50-51.
  [4]段欣.當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4):64.
  责任编辑:武聪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生本教学理念是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进行教学计划和安排,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关注的是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多元评价在小学英语生
根据声乐班级的学生特点和学习特征潜心研究声乐专业的表演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技巧的内外部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融合形体和台词的内容,使得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该区域现有的实时宽频带台站,研究地震预警系统(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EEWS)对潜在破坏性地震发出警告的可行性.研究区位于伊比利亚半岛(I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学分制对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能将学会制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将会发挥怎样的效果呢?本文通过文献调查,现场访问等方法,对学分制下高中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存在问
家庭教育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性不容小觑.孩子作为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家庭教育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发
"十三五"是陕西师范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实现战略转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陕西师范大学将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为突破口,以高水平科技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成果产出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逐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使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科研实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以更有彰显力的科技成就谱写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