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是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的科学选择,本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經济的必然性,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及措施,展望了构建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的目标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绿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088-02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又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引领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是现代人优化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时尚性选择,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的必然性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简言之生态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和谐、开放、文明的生态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与传统经济以利润为目标不同,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追求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整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传统经济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生态经济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找到了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径,更加关注人类的后续发展,人类的环境保护。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都应该由市场来解决。特别是在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要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切实转到农村,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按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应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之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此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界应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引导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与参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农业是用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来指导,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把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构成一个基本的生产链条,使能量和物质在整个系统内达到利用效率最大化。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不能以农村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而是要把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农业的经济增长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同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对农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的亮点。
1、发展循环型农业
发展循环型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摒弃和提高。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就是采用高新技术,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产业链条延长并形成复合型闭合链,这样既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生产率,又可以提高农业增加值,增加就业计划,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才能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的新农村。
2、发展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创新优良人居环境空间为目标,大力发展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整体高效和谐,文明生产消费”的农业。绿色农业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农业就是把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使其一切经济活动和过程既有生态环保性质、安全、节能、无公害、不损害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又具有经济效率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较小的成本和投入获取长远的利益,追求效益的最佳化和最大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优化和效益提高的统一。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以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3、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机制和庭院式耕作体制,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以及水源的投入,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去把握资源节约型农业,以达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逐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要把土地利用、水源节约、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生态养殖方面纳入资源节约型农业重点发展的范围。在土地利用上,改革耕作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率;在水源节约上,发展节水农业、采用节水技术、实现节水型栽培模式;在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进施肥和施药方法,降低农作物农药残留;在生态养殖上,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三、构建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的启示和展望
(一)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礎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二)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
1、超越传统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从保护生态转向经营生态
生态经济建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生态保护,而是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做到保护生态与经营生态的有机统一,在确保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的同时优化原有生态系统,以自我补偿代替财政的转移支付,为生态经济建设注入持久活力和动力。可以将生态资源资本化、股权化,以公司化运作挖掘和提升全村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确保生态资本保值、增值,并将其折算成股份,以原始股方式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的格局。从保护生态转向经营生态。
2.整合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农村有休闲恬静的田园、古朴典雅的古居祠堂、相映成趣的青山绿水、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这些都是难得的生态资源。但这些资源大都布局较分散、联结性较差,不能产生聚合效益。因此,要有一盘棋思想,进行统筹规划,可以以行政村或行政村的联合为单位,对辖区内的生态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用经营生态的思路,化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本,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到乡村经济的生态化和乡村生态的经济化。
3.探寻生态经济建设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生态经济建设的群众基础。
如何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到生态经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光靠宣传教育还是不够的,必须找到生态经济建设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让广大基层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益,从破坏生态环境中受损。可以通过生态资源资本化,将村民手中的生态资源交由政府或公司统筹规划,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的格局。通过公司化运作,村集体和村民手中的水域、林园、土地、古林木、古民居等资源皆被盘活,并有了升值空间,村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全体村民的利益也被紧紧联结在一起,形成全村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局面,实现了群众利益与生态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使生态经济建设逐步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曾刚等著.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2] 李惠茹,夏李莹.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J].农业经济,2008,7.
[3] 李长青.构建生态化新农村发展模式[J].经济导刊,2007,11.
作者简介
郝倩,女,1984年7月生,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及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
本文属2012年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湖南新农村生态水环境建设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ZZ187)。s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绿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088-02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又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引领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是现代人优化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时尚性选择,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的必然性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简言之生态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和谐、开放、文明的生态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与传统经济以利润为目标不同,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追求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整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传统经济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生态经济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找到了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径,更加关注人类的后续发展,人类的环境保护。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都应该由市场来解决。特别是在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要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切实转到农村,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按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应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之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此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界应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引导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与参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农业是用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来指导,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把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构成一个基本的生产链条,使能量和物质在整个系统内达到利用效率最大化。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不能以农村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而是要把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农业的经济增长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同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对农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的亮点。
1、发展循环型农业
发展循环型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摒弃和提高。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就是采用高新技术,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产业链条延长并形成复合型闭合链,这样既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生产率,又可以提高农业增加值,增加就业计划,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才能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的新农村。
2、发展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创新优良人居环境空间为目标,大力发展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整体高效和谐,文明生产消费”的农业。绿色农业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农业就是把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使其一切经济活动和过程既有生态环保性质、安全、节能、无公害、不损害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又具有经济效率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较小的成本和投入获取长远的利益,追求效益的最佳化和最大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优化和效益提高的统一。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以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3、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机制和庭院式耕作体制,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以及水源的投入,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去把握资源节约型农业,以达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逐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要把土地利用、水源节约、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生态养殖方面纳入资源节约型农业重点发展的范围。在土地利用上,改革耕作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率;在水源节约上,发展节水农业、采用节水技术、实现节水型栽培模式;在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进施肥和施药方法,降低农作物农药残留;在生态养殖上,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三、构建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的启示和展望
(一)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礎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二)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
1、超越传统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从保护生态转向经营生态
生态经济建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生态保护,而是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做到保护生态与经营生态的有机统一,在确保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的同时优化原有生态系统,以自我补偿代替财政的转移支付,为生态经济建设注入持久活力和动力。可以将生态资源资本化、股权化,以公司化运作挖掘和提升全村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确保生态资本保值、增值,并将其折算成股份,以原始股方式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的格局。从保护生态转向经营生态。
2.整合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农村有休闲恬静的田园、古朴典雅的古居祠堂、相映成趣的青山绿水、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这些都是难得的生态资源。但这些资源大都布局较分散、联结性较差,不能产生聚合效益。因此,要有一盘棋思想,进行统筹规划,可以以行政村或行政村的联合为单位,对辖区内的生态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用经营生态的思路,化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本,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到乡村经济的生态化和乡村生态的经济化。
3.探寻生态经济建设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生态经济建设的群众基础。
如何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到生态经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光靠宣传教育还是不够的,必须找到生态经济建设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让广大基层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益,从破坏生态环境中受损。可以通过生态资源资本化,将村民手中的生态资源交由政府或公司统筹规划,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的格局。通过公司化运作,村集体和村民手中的水域、林园、土地、古林木、古民居等资源皆被盘活,并有了升值空间,村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全体村民的利益也被紧紧联结在一起,形成全村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局面,实现了群众利益与生态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使生态经济建设逐步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曾刚等著.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2] 李惠茹,夏李莹.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J].农业经济,2008,7.
[3] 李长青.构建生态化新农村发展模式[J].经济导刊,2007,11.
作者简介
郝倩,女,1984年7月生,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及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
本文属2012年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湖南新农村生态水环境建设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ZZ1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