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工哺农的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ey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适时地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青岛市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释和界定了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企业拉动型、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和工农协同耦合型的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并提出了青岛市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以工哺农;农业循环经济;工农协同耦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39-05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岛市的经济近些年来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正确地把握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机遇,适时地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不仅是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重工抑农,挖乡补城,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悬殊,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纵观历史,各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都符合“两个趋向”:英国的圈地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对地主课以高额税收,以及前苏联和中国采取的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等,都是农业支持工业、以农补工的具体体现;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或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或为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又要求工业反过来支持农业。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青岛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2007年,青岛市GDP增长16%以上,人均GDP首次超过6000美元,在全国的综合实力,由2003年的21位上升到第8位。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增长38.8%,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85.31亿元,增长16.6%。城市恩格尔系数为0.37,城镇人口提高到了40%以上,非农业就业超过50%。青岛市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抓住“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机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采取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及特征
  
  所谓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利用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城市大工业的梯次转移契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城市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产业体系,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基本条件,城市工业面临着梯次转移的需要,因此,将城市工业(本文指非农业)与农村的相关产业相互整合,改变原先工农孤立的生产布局,彼此间资源、产品互用,最终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还会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工农协同联动、多种优势互补、资源多级利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多级循环模式并存
  以工哺农型循环经济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级循环经济综合模式,即已由生产对策目标单一、资源耗费较高、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单向单环式”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采用与环境相容的绿色环保型生产对策、能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单向多环式”、“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产业间彼此推进
  产业内在拓展与外向拉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二者均以生态系统能流和物质流的流向作为形成主导产业及其延伸产业链和产业网的依据。—方面,农业经济内部有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空间、实现产品增值与再循环的内在动力;另—方面,工业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打破了传统农业自体循环的路径依赖,为发展农业以及实施相关的生物工程提供了新的资源与制度选择,由此形成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拉动力。
  
  (三)先进适用技术综合应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能够有效化解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在发展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注重生产技术与废弃物利用技术的融合,综合应用良种种植、玉米秸秆青贮、EM发酵、农产品深加工、副产品转化增值(包括DDGS高蛋白饲料生产、液态肥滴施滴灌)等先进适用技术,使得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以及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减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四)生物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在自然界中,各类生物依据生产功能——利用功能——转化功能之间的关系,生生不息,无限循环。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融入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利用微生物的生态转化功能,使得作为工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即“腐屑”,如酒糟、玉米秸秆、畜禽粪便、沼渣等)变废为宝,为各种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综合开发进行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先进适用性科学技术对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改造,突破原有的制度选择空间,增强了农民的收益预期,使得农户广泛参与,并由此加速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组织基础的形成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创新。
  
  三、青岛市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模式发展为以生物产品为基础,并向着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工程、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新兴产业模式。目前就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有了_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只是实现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尚未真正形成由农业到工业、再由工业到农业的大循环,所以说,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提档升级问题。
  青岛市建立大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第一车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岛市工业发展的优势和扩张的需要,扩大加工的产业链条,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多层次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自 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变革为“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利用工农互动,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和谐发展和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体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企业拉动型、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和工农协同耦合型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
  我国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工业)发展是与城市的带动作用分不开的。我国的京、津、唐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达,城市工业发达,有力地带动了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我国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快的重要原因。城市是工业集中、工业发达的地方,城市工业机器设备先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高。乡村工业大都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需要得到城市工业多方面的支持。一是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要建立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乡村工业可以成为城市工业的一个车间,可以为城市工业加工零部件。这样既可以使城市工业扩大规模,又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二是和“农”字联系密切的城市工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企业要向农村转移。这样既可以促使城市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又可以扩大农村工业的规模。三是对农村工业的“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要从技术、财政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带动整个农村工业的发展。青岛市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即发”等众多闻名国内外的名牌工业企业,正在建立“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等六大产业基地。这些工业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梯次转移,这不仅能改善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给农村的乡镇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如将纺织、制衣、制鞋、金属制品、塑料玩具、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以及初级产品加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郊区或者农村,使青岛市区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空间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层次产业,从而使工农产业互动、城乡社会联动,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实现青岛市核心区与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分散化、个体化生产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受着市场、自然和技术三重风险。在这种压力下,广大农民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调整经济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如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此基础上,主动扩展产业链条,建立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青岛市农村的各级政府、科协、农民协会以及广大农户应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和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产销联盟,围绕市政府制定的奶牛及奶制品加工、肉鸡及肉鸡制品加工、生猪及猪肉制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制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七个农业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草米种植——生猪养殖——林蛙养殖”、“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奶牛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特色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废弃物降解还田”、“禽畜养殖——渔业养殖——沼气生产——沼肥还田”、“林业种植——食用菌种植——林蛙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等多种循环结构模式。
  
  (三)企业拉动型模式
  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力量。沿海地区近20多年的发展,主要是靠乡镇企业取得的利润,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在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数以百万计的乡镇企业自觉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全国2006年用于支农建农的资金达到90亿元。20多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农村社区内部支援农业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基金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村投入的80%。乡镇企业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农产品原料需求为纽带,通过发展基地、联结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运作方式,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协同整合,进而形成以企业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企业的产业带动以及技术辐射能力是关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农产品原料支持,同样,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工业企业为其开辟广阔的市场。如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协调下,采取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主动加大专用性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奶牛小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奶牛产业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区域奶牛业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低污染”的良性循环轨道。在这一过程中,三色鸽乳业公司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首先是乳业公司用于奶牛小区的专用性技术设备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该区奶牛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其产业升级;其次是乳业公司对原料奶的强劲需求,为奶牛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生态奶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饲料和青饲料,由此可牵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再次是奶牛小区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机械化、科学化养殖可充分利用牛粪生产沼气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沼液作为有机肥灌溉,可在种植业中循环利用。
  青岛市近些年对企业拉动型循环经济模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青岛的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年生产浓缩果汁10万吨,带动农户发展酸苹果207/亩;波尔旺肉业有限公司投资70007/元,新上肉牛肉羊屠宰生产线,年可屠宰肉牛肉羊40万头,带动了全市肉牛肉羊养殖业的发展。果业和乳业产生的废弃物用于作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饲料和肥料。青岛市今后仍然要走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围绕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
  
  (四)工农协同耦合型
  农业系统实际上是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可以概括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工农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工农产业的耦合,巧妙设计食物链,施行系统耦合与资源耦合,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值。
  工业与农业的耦合,既有工业向农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青岛啤酒企业在生产啤酒的过程中,剩余的麦芽、酒糟运往养殖场作为饲料进行养殖,最后牲畜的粪便被果农用于还田,实现从田到田的大 循环(见图1);也有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可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用粮食酿酒,利用酿酒剩余物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酿酒分离后的废水部分用于酒精生产,另一部分生产施肥和叶面肥,形成“粮食——酿酒——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的闭路循环,从而实现“三废”的零排放。还可实施工农产业链混合耦合,如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利用潮涧带建设大型盐场,利用多级蒸发、净化原理,使海水资源通过合理分布调节,实施理论组配,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高级卤水提出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
  
  四、青岛市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一)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
  循环经济的社会表现形态是区域的生态产业链网,就是由工业、农业各产业及其延伸的产品加工业、产品贸易及服务业、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络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链网。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因此,发展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决不能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分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循环经济论农业循环经济。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二)完善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扶持政策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的需求、供给弹性低等因素,使市场对农业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过程中,要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
  一是各级财政、各地方政策性银行切实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投入,并在政策上引导财政支农资金、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农业投资向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倾斜。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提供公共物品,为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中的大中型水库、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电力、邮电通讯设施建设,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大范围的病虫害测报,护林带建设,农业教育,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等等,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应该由政府提供。
  建立循环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资金的需求。
  二要充分发掘青岛市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各农业组织等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使资金流向高效益和有前途的项目、有高附加值和生态价值的产品上来。
  三要利用青岛市的市场优势和交通优势与国外发展联营、合资项目,引入外部资金。制定吸引非农业和国外资本投资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如在税收、行业发展、生产资料供应、产品价格保护、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定的优惠,以引导其资金流向。
  
  (三)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企业是最终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中,政府要选择和激励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担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对现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尤其是资源再利用企业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开发绿色新品种,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也要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园示范基地,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大园区内,形成特色企业群。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
  
  (四)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高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技术、酶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生产中。目前,根据青岛市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农户文化技术素质低、大型农业企业和生态基地较少的实际情况,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参与投资建设等措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在有效应用主体生产技术的同时,重点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上的技术。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其他文献
某核电站由于布置空间有限,消防水池深度较大,正常水位距离消防水泵可达20m,使得消防供水系统部分管道和设备承受的压力远高于设计工况压力.基于核电站消防水池深度、消防水泵流量和扬程都比较大的特点,对采用安全阀解决消防供水系统超压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了确定安全阀排量的一种方法,为设计更合理安全的消防系统提供借鉴经验.
福柯对话语权力的揭示无论对西方还是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继20世纪80年代大量引进西方文论话语之后,中国文论在90年代开始全面反思,文论的“民族”性问题被重新提出来。
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国家长期实行不平衡的城乡发展战略,“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体制和政策,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及低规模化,农产品结构性剩余矛盾突出
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国内石油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过十几年的艰难历程,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企业已
卡西尔的符号诗学在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基础之上把文学界定为符号形式的创造。首先,“文学是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界定是坚持和发展了康德、歌德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学艺术思想的
[摘要]多神教亚文化是先例现象的主要来源之一。俄罗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多方面仍表现出本源的范型,特别是在世界观和生活语境的层面上,多神教亚文化予以了该地区居民以深刻的影响,继而生成先例现象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由此揭示了一定的文化伴随意蕴。  [关键词]先例现象;少数民族;亚文化;多神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理念,大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树立科学的定位观、教育创新观、新的教育体制观、宏观的教育时空观、教育服务产业观、适应性的质量观、德育为先的育人观、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观和动态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关键词]教育发展;教育理念;改革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2-0100
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外资企业清算和破产法律制度存在漏洞。要解决该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外资企业市场退出的正当需求,消除过度管制现象,疏通外资企业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推进,法制的日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凸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扶贫”应运而生。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制观念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是贫弱者的“诺亚方舟”,是法律界的“希望工程”。以法经济学为逻辑起点,突出法律援助制度的公共物品经济属性,以供给需求理论为基点理性考量法 ,律援助制度,并从制度构建、程序诉求、机构支撑、监督保障多维度构建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渠道。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