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植物源农药对木耳生长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筛选有效防治木耳害虫的植物源农药。[方法]采用平皿加药法和子实体喷药法,分别研究了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苦参碱4种植物源农药对木耳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稀释200倍浓度时,4种植物源农药对木耳菌丝抑制作用均较大,且抑制率均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降低,其中印楝素对木耳菌丝的抑制率最高,苦参碱和除虫菊素其次,鱼藤酮的抑制率相对较低;鱼藤酮对木耳子实体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鱼藤酮可在木耳害虫防治中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食用菌;木耳
  中图分类号 S4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87-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screen out the available botanical pesticid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Method] The effects of four botanical pesticides(Azadurachtin, Pyrethrin, Rotenone, Matrine)on the mycelium and fruitbody characteristics of A.auricula were determined by adding pesticides in the cultivate substrate and spraying fruitbody. [Result] When diluted 200 times, four kinds of pesticides on inhibition of mycelium were larger, and all of mycelium inhibition r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lution ratio became lower. After a detailed analysis, the mycelium inhibition rate of Azadirachtin was the highest, while Rotenone was the lowest; In the spraying fruitbody test, Rotenone was good for the growth of fruitbody of A. auricula. [Conclusion] Rotenone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on the pests control of A. auricula.
  Key words Botanical pesticide; Edible fungi; Auricularia auricula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亦称黑木耳、光木耳等,属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用菌之一,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1]。木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真菌,其质脆润喉、营养极丰富,其药用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研究和认可,其中木耳多糖具有提高免疫[2]、抗肿瘤[3]、抗氧化[4]、抗血栓、保护机体细胞[5]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木耳产业的发展,木耳虫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困扰菇农的一大难题。化学农药是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食用菌生长周期短、子实体缺乏防护、容易受到污染侵害,大量喷施化学农药易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畸形、害虫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加速害虫产生抗药性和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6]。植物源农药具有来源于自然、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农作物不易产生药害、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安全、作用机理多样等独特优点,特别是能在自然界中快速降解,可有效促进和保证农作物的无公害化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7]。针对食用菌害虫的无公害防治这一难题,笔者研究了常见的4种植物源农药对食用菌黑木耳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植物源农药应用于食用菌栽培中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木耳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实验室。
  1.1.2 供试植物源农药。
  0.3%印楝素乳油、1.5%除虫菊素乳油、2.5%鱼藤酮乳油、2.5%苦参碱水剂均购自福建厦门多多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1.1.3 栽培料。栽培料配方:78%硬杂木屑、20%麸皮、1%豆粉、0.5%石膏及0.5%石灰粉,含水率为65%左右。
  1.2 方法
  1.2.1 木耳菌种的活化。
  将保存在冰箱里的木耳菌种用PDA培养基活化。将木耳菌种接在PDA平板培养基中心位置,每皿只接1个点,接10个皿,用封口膜封上,置于(24±1)℃恒温箱避光培养,定期观察、记录。7~9 d菌丝即可长满整个培养皿,备用。
  1.2.2 含有植物源农药的培养基配制。
  将4种植物源农药分别0.22 μm滤膜过滤,用移液枪分别吸取500.0、250.0、125.0、62.5 μl的农药原液,加入100 ml PDA培养基中,即稀释200、400、800、1 600倍,以蒸馏水作对照,充分混匀,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每皿约15 ml,静置冷却。
  1.2.3 植物源农药对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选取生长均一、正圆形的木耳菌落,用直径1 cm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成菌饼,用接种钩挑取菌饼接入含药 PDA培养基中央,每个浓度4次重复,设对照。加盖后以封口膜封口,并倒置于(24±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24 h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待有1组菌丝生长至培养皿边缘时终止培养,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各个药剂浓度培养基中菌落直径。   1.2.4 植物源农药对木耳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当木耳出现子实体原基时,将供试农药对水稀释800倍均匀喷雾,至子实体表面有水珠滴下为止。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0袋料(每袋料约1 kg)。施药后,每24 h对木耳子实体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记录。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源农药对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经过9 d的恒温培养,对照组最先长满平板(图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种植物源农药的培养基,木耳菌丝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印楝素稀释200倍和400倍时,菌丝均未萌发;添加苦参碱和除虫菊素所生长的木耳菌丝,其形态和颜色发生改变,前者的菌丝过于稀疏和暗淡,后者的菌丝过于致密和白亮;鱼藤酮稀释800倍和1 600倍时,菌丝生长与对照组最相似。4种植物源农药不同浓度下菌丝纯生长量和菌丝生长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表1),抑制率以鱼藤酮稀释1 600倍的最低(24.71%)。
  2.2 植物源农药对木耳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种植物源农药对木耳的形状和各孔出耳差异几乎无影响,除虫菊素的农艺性状均不如对照,鱼藤酮在干耳片长、厚和单朵均干重上均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3 讨论
  试验采用平皿加药法和子实体喷药法分别考察了4种植物源农药不同浓度对木耳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为4种药剂在木耳害虫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在平皿加药法试验中,4种植物源农药的4个浓度对木耳菌丝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抑制,说明在今后的木耳害虫防治中,母种不适宜加药培养,但4种植物源农药中,鱼藤酮对木耳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小,菌丝生长状态最接近对照组,且在子实体喷药试验中,鱼藤酮对子实体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鱼藤酮具有触杀、胃毒、拒食和熏蒸作用,杀虫谱广,对果树、蔬菜、茶叶、花卉及粮食作物上的数百种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8],今后应更加深入研究鱼藤酮对食用菌害虫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图力古尔,李玉.我国侧耳属真菌的种类资源及其生态地理分布[J].中国食用菌,2001,20(5):8-10.
  [2] 许晓燕,余梦瑶,罗霞,等.黄背木耳多糖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J].中国食用菌,2008,28(3):41-42,49.
  [3] SONG G L,DU Q Z.Isol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with anticancer activity from Auricularia polytricha using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with an aqueous twophase system[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2010,1217:5930-5934.
  [4] 周学君,俞发.毛木耳多糖的抗氧化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0):610-611.
  [5] 吴春敏,陈琼华.毛木耳多糖抗凝血和降血脂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3):164-166.
  [6] 孙丽娟.食用菌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7] 康文斌.食用菌栽培料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及对子实体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8] 谷文祥,曾鑫年,谢建军.不同温度对毛鱼藤和西非灰毛豆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4):125-126.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研究烟叶外观质量特征中能够明确区分烟叶质量和等级标准的感官因素,探索感官因素的感知方式和感知档次的划分,明确各因素的梯度档次划分依据并通过参比样的方式固定下来, 使各种烟叶相关外观因素由只能由参与学者意会变为可以通过参比样和阈值方式表现为可以言传。探索外观因素在分级中的应用范围,同时探索感官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参比样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烤烟;外观质量;感官评价;参比样  中图分类号S57
期刊
摘要 [目的]为合理调整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管理手段,以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群体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吉单1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半干旱区,针对种植密度(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与灌浆期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对灌浆期各时间段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灌浆
期刊
摘要 通过对克什克腾旗土壤pH、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及对该地区土壤调查,得出克什克腾旗盐碱土主要分布在达里湖自然保护区内。同时,通过ArcView制图软件,制作出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  关键词 盐碱土;克什克腾旗;土壤类型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91-0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克什克腾旗总面积20 6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北虫草人工培养条件。[方法] 对北虫草人工栽培条件pH、不同加水量、不同接种量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适合北虫草生长的最适pH为7~8;添加营养液的培养基中,子实体产量最高;小麦培养基和大米培养基的最适加水量分别为50~55 ml和 45~50 ml;最适接种量为2.5~5.0 ml/瓶。[结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蛹虫草 ;栽培条件 ;子实体产量 
期刊
摘要 开展落叶松原木楞堆的细水雾灭火试验,对施加细水雾前后的雾罩内、外典型位置的烟气变化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细水雾前,原木楞堆产生的CO、CO2与空间残留的O2之间的体积变化在雾罩内外典型位置存在显著相关性;施加细水雾以后,雾罩内O2和CO2体积变化具有高度负相关性、CO和CO2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雾罩外O2和CO体积变化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关键词 原木楞堆;细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探讨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及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运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在晋中榆次区东阳试验基地设置玉米肥效试验。[结果] 所有处理中处理⑥(N2P2K2)产量最高达15 990 kg/hm2,处理①(N0P0K0)不施肥时产量最低为10 973 kg/hm2,产量差异显著;比较不同氮、磷、钾肥用量下的玉米产量,发现在其他种肥料不变的条件下单一提高另一种肥料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藏羊羔羊夏季的育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6月龄欧拉型藏羊羔羊90只分为放牧组(对照组)和放牧补饲组(试验组),在夏季牧草旺盛期进行补饲育肥,研究青藏高原夏季不同育肥方式对藏羊羔羊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羔羊的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重和胴体净肉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试验组羔羊的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石松扦插繁殖的方法。[方法]采用扦插基质、插穗长度、插穗类型、浸水时间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石松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结果]扦插繁殖平均成活率为59.12%;“插穗类型”因素对扦插成活率影响较大,“插穗长度”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扦插基质”、“浸水时间”2个因素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扦插苗茎生长的平均长度为2.17 cm,平均粗度为0.13 cm,生根数量为0,扦插苗生长缓慢,生
期刊
摘要 对杂草稻几种典型性状及危害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危害重的杂草稻落粒性不一定比常规稻强;刚收获的杂草稻种子有一定的休眠期且种子活性期长,而常规稻无休眠期且种子活性期有限;上年杂草稻多的田块,若不采取措施,直播稻、套播稻田杂草稻的危害可达28%以上,甚至99%以上;埋于土下未出苗的杂草稻及常规种子经1季水稻生长后,会碳化而失去活力;采用诱发杂草稻,在前茬小麦收获后及时用41%草甘膦3 000
期刊
摘要 2013年5~6月对泾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动物种类为3门47种(属),平均密度为238.8 ind/L,平均生物量为18.98×10-3 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河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关键词 丹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