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教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另外随着电商行业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深受其影响,处于不断变革的阶段,基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对物流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高职院校物理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由于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一定的教学困境,无法充分提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进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导致专业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鉴于此,本文以笔者教学经历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现阶段高职物流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基于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提出有效改革策略,旨在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物流行业也迎来了继往开来的新局面,在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了大批職业岗位,有效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此,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应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形势来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要讲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使得所学内容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契合,为物流行业输送优质人才。其中教师需要正确认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在于一时之间,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融合方式、发现问题所在,进而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地改革措施,进而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专业教材内容有待充实
物流管理专业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且必要条件,教材的整体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笔者的调查研究发展,当前多所院校采用的教材版本虽然所不同,但编撰的内容却基本相似。
由于教材编撰时间过久,其内容显得陈旧和单一,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崛起,其实际需求和教材内容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但是基于教育体制要求,陈旧的内容并未摒弃或替换,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此外,教材中基础部分和实践部分分配不平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多是重视概念和原理方面的教学,并未有详尽的实践案例讲解,进而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重视度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仅是当做教学工具来开展教学任务,并未意识到信息化模式在物流行业发展中起到的功能作用。
在此理念背景下,教师将信息技术引进物流管理课堂构建信息化课堂,多是流于表面的,并未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也为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对信息化模式的关注度较低,认知也不够全面,从而无法正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功能作用,即便学生了解了一些信息化理论知识,也很难将其应用到实践练习中,最终无法满足社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内容中涉及有其他专业课程和各种先进技术,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平台等。以上技术需要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融会贯通,但是由于深受先前教学思维的制约和影响,部分教师仍沿用说教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容易让课堂变得沉闷乏味,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技能练习的活跃度和积极性,难以深化他们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无法实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材内容,接轨信息技术
为优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其中应先从教材内容着手,教师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来更新教材内容。基于此,教师需要及时获取物流行业发展信息,了解该行业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教材内容与先进物流技术的接轨,进而有针对性的充实教材内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推动教材内容更新不仅仅教育部重视起来,还需要教师、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国家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国家需要结合国内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实践经验来制定与之匹配的相关法律条例,使得物流行业能够有法可依,提高其规范性和系统性,教育部可以将以上内容进行整合后纳入到教材中;市场需求与行业创新有着紧密地联系,为此,教材内容应对市场所需技能和知识有所提现,当市场上涌现新型物流信息技术时,应将其运行技术和使用步骤纳入到教材内容中,院校教师也可根据其内容来适当调整实践教学部分,进而使得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潮流,为以后适应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行业发展
为让学生能够有目标地开展学习,完成所布置的任务,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正式讲解之前明确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要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来做适当调整,使得学生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内容。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物流行业的职责分布是程多元化的,其中包括配送作业、仓储人员、物流营销、运输调度、货物采购等等,无论那个岗位、负责哪些任务,其人员都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比如管理物流营销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思维逻辑,还应可以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来统筹管理营销进展,以此来提高营销效率。
高职院校应制定清晰的物流管理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层次、学习能力以及行业发展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充实课程设置,完善知识体系
为充分提现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功能作用,院校教师应将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比如应结合物流发展趋势来完善课程设置,进而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物流课程体系。 其一,教師应先结合市场切实需求来构建基本的课程框架,并结合实施的具体项目来详细补充具体课程,进而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紧密性,为推行教学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其二,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岗位职责、生产流程的需求,进而细化课程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其三,为提现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信息流活动规律》《企业内信息化专用系统》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等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应着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攒经验,为理论学习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丰富学生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四)强化师资队伍,实现与时俱进
物流管理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认知层次以及教学经验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实现信息技术与物流教学的有效融合,院校应积极开展师资建设工作,着力提升物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为此,院校除去鼓励教师丰富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之外,还应潜移默化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应避免采用说教式或填鸭式这类陈旧的教学方式,而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进而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对实践活动的根本态度,积极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他们建设性意见,以此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实训机会
为提高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院校应深化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深度,推动校企合作进程,协同构建实践交流基地和实训练习场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此,院校师生和企业人员应遵从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院校和企业双方都应明确自身的职业任务,清楚自己在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有所依据地开展合作项目,其中院校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而企业则是以拓展学生实践技能,开展岗位培训为主。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结合具体的开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其二,院校和企业之间并保持频繁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使得院校教师能够与企业师傅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培训状况,从而为以后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协同努力帮助学生突破技术瓶颈,取得进步;
其三,院校教师在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有自己的原则,避免一味盲从从而使得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院校教师在重视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引进德育元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道德观念和个性品质,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开阔学生的思维模式,最终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额蓬勃发展,各个阶段院校教师都应探索引进信息技术的有效措施,而高职教师也不例外,需要基于信息化背景,并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需求来开展课程改革工作,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使得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雪,杨莉,林潇云.基于信息化教学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改革途径探索——以《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No.610(21):61-62.
[2]席瑶.对基于信息化教学驱动下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实践的几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5):2.
[4]别文群,缪兴锋.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9(009):17-20.
课题:本文系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的货运代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xjjy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淑芳(1981-),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物流行业也迎来了继往开来的新局面,在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了大批職业岗位,有效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此,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应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形势来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要讲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使得所学内容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契合,为物流行业输送优质人才。其中教师需要正确认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在于一时之间,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融合方式、发现问题所在,进而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地改革措施,进而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专业教材内容有待充实
物流管理专业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且必要条件,教材的整体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笔者的调查研究发展,当前多所院校采用的教材版本虽然所不同,但编撰的内容却基本相似。
由于教材编撰时间过久,其内容显得陈旧和单一,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崛起,其实际需求和教材内容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但是基于教育体制要求,陈旧的内容并未摒弃或替换,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此外,教材中基础部分和实践部分分配不平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多是重视概念和原理方面的教学,并未有详尽的实践案例讲解,进而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重视度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仅是当做教学工具来开展教学任务,并未意识到信息化模式在物流行业发展中起到的功能作用。
在此理念背景下,教师将信息技术引进物流管理课堂构建信息化课堂,多是流于表面的,并未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也为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对信息化模式的关注度较低,认知也不够全面,从而无法正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功能作用,即便学生了解了一些信息化理论知识,也很难将其应用到实践练习中,最终无法满足社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内容中涉及有其他专业课程和各种先进技术,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平台等。以上技术需要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融会贯通,但是由于深受先前教学思维的制约和影响,部分教师仍沿用说教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容易让课堂变得沉闷乏味,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技能练习的活跃度和积极性,难以深化他们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无法实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材内容,接轨信息技术
为优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其中应先从教材内容着手,教师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来更新教材内容。基于此,教师需要及时获取物流行业发展信息,了解该行业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教材内容与先进物流技术的接轨,进而有针对性的充实教材内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推动教材内容更新不仅仅教育部重视起来,还需要教师、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国家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国家需要结合国内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实践经验来制定与之匹配的相关法律条例,使得物流行业能够有法可依,提高其规范性和系统性,教育部可以将以上内容进行整合后纳入到教材中;市场需求与行业创新有着紧密地联系,为此,教材内容应对市场所需技能和知识有所提现,当市场上涌现新型物流信息技术时,应将其运行技术和使用步骤纳入到教材内容中,院校教师也可根据其内容来适当调整实践教学部分,进而使得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潮流,为以后适应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行业发展
为让学生能够有目标地开展学习,完成所布置的任务,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正式讲解之前明确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要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来做适当调整,使得学生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内容。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物流行业的职责分布是程多元化的,其中包括配送作业、仓储人员、物流营销、运输调度、货物采购等等,无论那个岗位、负责哪些任务,其人员都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比如管理物流营销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思维逻辑,还应可以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来统筹管理营销进展,以此来提高营销效率。
高职院校应制定清晰的物流管理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层次、学习能力以及行业发展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充实课程设置,完善知识体系
为充分提现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功能作用,院校教师应将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比如应结合物流发展趋势来完善课程设置,进而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物流课程体系。 其一,教師应先结合市场切实需求来构建基本的课程框架,并结合实施的具体项目来详细补充具体课程,进而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紧密性,为推行教学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其二,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岗位职责、生产流程的需求,进而细化课程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其三,为提现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信息流活动规律》《企业内信息化专用系统》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等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应着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攒经验,为理论学习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丰富学生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四)强化师资队伍,实现与时俱进
物流管理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认知层次以及教学经验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实现信息技术与物流教学的有效融合,院校应积极开展师资建设工作,着力提升物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为此,院校除去鼓励教师丰富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之外,还应潜移默化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应避免采用说教式或填鸭式这类陈旧的教学方式,而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进而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对实践活动的根本态度,积极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他们建设性意见,以此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实训机会
为提高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院校应深化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深度,推动校企合作进程,协同构建实践交流基地和实训练习场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此,院校师生和企业人员应遵从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院校和企业双方都应明确自身的职业任务,清楚自己在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有所依据地开展合作项目,其中院校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而企业则是以拓展学生实践技能,开展岗位培训为主。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结合具体的开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其二,院校和企业之间并保持频繁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使得院校教师能够与企业师傅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培训状况,从而为以后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协同努力帮助学生突破技术瓶颈,取得进步;
其三,院校教师在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有自己的原则,避免一味盲从从而使得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院校教师在重视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引进德育元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道德观念和个性品质,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开阔学生的思维模式,最终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额蓬勃发展,各个阶段院校教师都应探索引进信息技术的有效措施,而高职教师也不例外,需要基于信息化背景,并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需求来开展课程改革工作,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使得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雪,杨莉,林潇云.基于信息化教学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改革途径探索——以《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No.610(21):61-62.
[2]席瑶.对基于信息化教学驱动下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实践的几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5):2.
[4]别文群,缪兴锋.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9(009):17-20.
课题:本文系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的货运代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xjjy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淑芳(1981-),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