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迁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创新举措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 着力构建“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2010年城镇人口已达228万,城市化率达48.3%。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功能迅速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特色有效显现。小城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深入推进,镇村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1 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规划控制体系
全面提升规划理念,科学构建和完善具有宿迁城乡特色的规划体系,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三个县城为纽带、重点中心镇为节点、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经过建市15年来的努力,共完成中心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400余项,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目前,正以谋划“十二五”发展为契机,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为抓手,充分发挥宿迁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力打造与江苏沿海开发距离最近、连接最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城市群。全面启动中心城市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
2 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核心地位
建市之初的宿迁中心城市仅是一个夹在古黄河和运河之间13平方公里、14万人口的苏北普通县城,城市化率仅为12.5%,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可以说是“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面对这一特殊市情,我们按照“打开通道、拉大框架、扩大载体、富集要素”的总体要求和“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引湖纳山”的发展思路,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建市初的180平方公里扩展至210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60万,基本相当于再造5个宿迁城。针对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带动能力不强的状况,全面实施“基础先行”战略,有力地提升了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完成投资约560亿元,完成3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有效地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质。城区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道路总里程近900公里,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两环、一通廊、十一射”的对外交通格局,宿新高速、宿宿淮铁路正在加快建设。
3 不断彰显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生态和绿色是宿迁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我们按照节约型城乡建设的要求,以“四城同创”为抓手,着重做足做好绿色生态和水韵魅力文章,精心塑造“绿色宿迁、生态乐园”的城市品牌。深入开展“增绿聚绿秀绿”行动,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96年的23.18%提升到42.29%,绿地率由18.24%提升到38.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42平方米提升到12.08平方米,2005年成为省级园林城市,2010年2月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实施“一湖四河”水系沟通工程,做足、做好“水”文章。深入开展“精品城市”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档次。实施沿街单位楼体亮化节能改造和品位提升工程,市区80%以上楼体采用了低能耗、高光效的新型节能光源。实施城市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对户外广告、路名牌、书报亭等“城市家具”进行提档升级。以开展“城镇管理季季评”、“环境优美乡镇、村庄创建”、“农村环境整治春雷行动”等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开展84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1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和3个特色村庄建设,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荣获“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获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14个村获得“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称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运作模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 不断优化市域人口的空间分布
积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购房居住、就业生活。全力推进以“低房价”战略为导向的安居工程建设,加大老城区危旧片区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切实增加普通优质商品房有效供给,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2008—2010年,我市共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769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37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过352亿元,商品住宅销售130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建市初的9.7平方米提高到37.76平方米,增长了2.9倍。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全市104个乡镇镇区人口3万人以上的2个,1万人以上的29个。按照靠近农贸市场、靠近工业集中区、靠近小城镇的“三靠近”原则,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市共规划集中居住区1066个,目前已累计建设住房3.48万户。
5 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更高水平上组建了城投公司、水投公司,市城投公司资产规模超过26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6800万元,已从单一代建向城市开发、投融资、建筑施工、建材生产、工程代建于一体的集团化方向发展。市水投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6亿元,并利用东升公司平台,积极拓展水利工程业务,自身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实现增资运行,大力开展土地收储工作。
6 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努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宿迁市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房屋迁建工作指导意见》、《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1 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规划控制体系
全面提升规划理念,科学构建和完善具有宿迁城乡特色的规划体系,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三个县城为纽带、重点中心镇为节点、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经过建市15年来的努力,共完成中心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400余项,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目前,正以谋划“十二五”发展为契机,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为抓手,充分发挥宿迁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力打造与江苏沿海开发距离最近、连接最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城市群。全面启动中心城市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
2 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核心地位
建市之初的宿迁中心城市仅是一个夹在古黄河和运河之间13平方公里、14万人口的苏北普通县城,城市化率仅为12.5%,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可以说是“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面对这一特殊市情,我们按照“打开通道、拉大框架、扩大载体、富集要素”的总体要求和“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引湖纳山”的发展思路,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建市初的180平方公里扩展至210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60万,基本相当于再造5个宿迁城。针对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带动能力不强的状况,全面实施“基础先行”战略,有力地提升了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完成投资约560亿元,完成3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有效地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质。城区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道路总里程近900公里,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两环、一通廊、十一射”的对外交通格局,宿新高速、宿宿淮铁路正在加快建设。
3 不断彰显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生态和绿色是宿迁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我们按照节约型城乡建设的要求,以“四城同创”为抓手,着重做足做好绿色生态和水韵魅力文章,精心塑造“绿色宿迁、生态乐园”的城市品牌。深入开展“增绿聚绿秀绿”行动,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96年的23.18%提升到42.29%,绿地率由18.24%提升到38.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42平方米提升到12.08平方米,2005年成为省级园林城市,2010年2月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实施“一湖四河”水系沟通工程,做足、做好“水”文章。深入开展“精品城市”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档次。实施沿街单位楼体亮化节能改造和品位提升工程,市区80%以上楼体采用了低能耗、高光效的新型节能光源。实施城市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对户外广告、路名牌、书报亭等“城市家具”进行提档升级。以开展“城镇管理季季评”、“环境优美乡镇、村庄创建”、“农村环境整治春雷行动”等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开展84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1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和3个特色村庄建设,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荣获“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获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14个村获得“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称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运作模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 不断优化市域人口的空间分布
积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购房居住、就业生活。全力推进以“低房价”战略为导向的安居工程建设,加大老城区危旧片区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切实增加普通优质商品房有效供给,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2008—2010年,我市共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769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37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过352亿元,商品住宅销售130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建市初的9.7平方米提高到37.76平方米,增长了2.9倍。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全市104个乡镇镇区人口3万人以上的2个,1万人以上的29个。按照靠近农贸市场、靠近工业集中区、靠近小城镇的“三靠近”原则,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市共规划集中居住区1066个,目前已累计建设住房3.48万户。
5 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更高水平上组建了城投公司、水投公司,市城投公司资产规模超过26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6800万元,已从单一代建向城市开发、投融资、建筑施工、建材生产、工程代建于一体的集团化方向发展。市水投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6亿元,并利用东升公司平台,积极拓展水利工程业务,自身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实现增资运行,大力开展土地收储工作。
6 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努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宿迁市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房屋迁建工作指导意见》、《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