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点拨式教例分析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je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和点拨是门关键的艺术。课堂点拨应力求寻着语文的真味,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教读朱自清的《春》,我的问题设置如下: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生答:盼望)2.哪个词明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到来?(生答:近)3.春临大地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此时,我紧扣此句设疑分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有怎样的意味?此问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然地引发学生对春天色彩的联想。
  在对《春》中的春草图进行赏析时,有学生提到“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的好,但该学生不能具体说出这句子好在哪里,此时我是这样点拨的:
  师问:如果把句子中的数量短语去掉,好吗?
  该学生答:不好。
  师追问:为什么?有什么不同?
  该生说:数量短语能表明踢球和赛跑的过程。
  师再点拨:呈现踢球和赛跑的过程有何用意?
  该生答:说明在草地上踢球、赛跑很好玩,能让人想象到当时的场面。
  师说,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另外一个学生答:说明在草地上游戏能让人心情愉快,很享受在草上活动的感觉。
  师又追问:此段写春草,这对表现春草的特点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在此处加入人的活动?
  该生又答:加入人的活动,表明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人们都出来在草地上享受春天。
  又有生补充答:表明草和人都是有活力的,人和大自然非常和谐。
  在上面这个语言品析的环节中,通过以学生回答情况为依据,相机点拨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带动学生想象春草图那生机勃勃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的点拨引导能有效训练学生基于关键词语含义的语言品析能力,课堂生成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慢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耐力和智慧、执著坚守才会有点成效的过程。“采得百花方成蜜”,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的确应该像蜜蜂那样博采广练,方有蜜的甜香。在写作的秘籍里,老师应该练就怎样的葵花宝典,使出怎样的上乘绝招,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以读导写。读是写的坚实壁垒。离开了读,任何写作都是空中楼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写作成功的终南捷径。让学生爱上阅读,就应以趣激读,以读导写。
期刊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
期刊
下面就写好考场作文谈几点技巧。  成千上万的人用一个题目(话题),大同小异的思路,似曾相似的材料,难分彼此的语言,看了几篇以后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就在此刻如果眼前的文章突然闪现出一个亮点,如同那万绿丛中一朵鲜艳的红玫瑰,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可以想像阅卷教师定然眼睛一亮,精神一振,给出一个高分。  一、亮丽的标题,照亮全文  自古有文好题一半的说法,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来
期刊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语文学习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问题,也是学生大面积语文差的瓶颈。如何绿色泛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呢?  一、高中生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般来说,教师对精读得指导不能说不细。看看那些正被推广的竞赛课吧,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期刊
农村中学生作文普遍无话可写,叙事不清,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目标上要求“实”,从写法上注重“仿”,从指导上讲究“序”从讲评上突出“励”取得了作文教学的较佳效果。  一、目标:实  目标“实”就是要求作文实事求是,写实在的文。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育是让学生在美中成长的教育事业。  语文是生活,是情感体验,是对生活中细节,甚至是一个动作的心灵体验。不要把它单独的
期刊
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开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在“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抛开老观念,绕过老套路,丢掉老方法,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注入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动”起来!  所谓“活”,是要将原本沉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让课本上的人、事、物、景等变得活灵活现。所谓“动”,是要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动起来,动脑、动口,又动手。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写作中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把写作教学课当成了纯粹的写作练习课,认为作文只要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就行,无视写作技巧以致于在作文题目越来越简单明了的今天,如去年的我市的中考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但佳作甚少,能入眼的为数也不多,导致作文的得分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要呼唤写作系列训练的回归。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熟能生巧。这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的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笔者浅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
期刊
在讲解诗歌时,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我遵循“三位倒置”(即变“教师—课本—学生”的“讲授型教学”为“学生—课本—教师”的“自主式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不逐句翻译意思。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却未如所料。究其原因,是一些预设环节恰恰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体系所无法完成的,更无法独立理解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可以完全撇开传统的诗歌教育方式而不求甚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