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3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于庞杂繁复的时代,感官被各种声音、图像充斥着,人们看待艺术时也便无法轻易看清它的本质。当杨述在被问到“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时,他温和地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当时脑子里是这么想的,于是就这么做了,如孩童般坦诚。
  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获赞助在荷兰进修,参与过多次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奖,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杨述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笔刷涂抹的纯色、对比强烈的互补色、大量鲜艳的荧光色在画布上恣肆飞扬。他的色彩是自由的,是毫无束缚感的信马由缰的冲撞,如同叛逆的少年飞车驶过,带起了一阵风,干净、清新、绝不拖泥带水。如同艺术家德·库宁的绘画能给观众带来无论是色彩上还是用笔上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杨述的绘画同样能带给观众相似的感受,并且杨述的绘画在色彩的饱和度、明度、纯度上更甚于德·库宁的绘画。
  如图1《谁为自己辩护》,杨述游刃有余地使用粉红、柠檬黄、蓝色等这样纯粹又透明的色彩,带有些许随意性地进行创作。他说,他用色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觉得粉红色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刺激便多用一些,契合当下的感觉和思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色彩的运用直接指向作者的内心世界,杨述的绘画简单而纯粹,他享受绘画带来的乐趣,并没有将艺术过度上升并加以粉饰,而是最原始的由心而发。他的作品色彩明亮清爽,好像童年时期收藏的一张张玻璃糖纸,折射出闪亮变幻的色彩,可见其童真。在作品的布局上,他的笔触与色彩多保持着充盈的状态,像是在极力向外界诉说什么,而诉说的内容则由观众自己感知,他不赋予作品任何指向性的意图或内涵。杨述的作品给人的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撞感,冲撞感来源于色彩的刺激与跳跃、笔触的潇洒与张扬、画幅尺寸的庞大与厚重。这些要素铸就了杨述作品强有力的视觉语言。
  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在杨述看来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边界,他认为即便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中依然带有符号性的物象,而具象和抽象是相对的概念,很难界定他的绘画到底属于哪一种。从形式语言上来说,杨述的作品符合一般人对于抽象的定义,然而在画面中他会穿插一些片段式的具象符号,如图2《镜子》中的人体的局部、日常常见的物体、文字等。他并不试图为自己的作品框定一个明晰的定位,对于这些概念上的框架定义他持一种无谓的态度。
  杨述作品的画面中涂抹的鲜艳色彩总伴随有文字的介入,这些文字的共性是激烈、放肆的,甚至是具有攻击性和刺激感的。文字的穿插应用在杨述看来是增强画面力度和冲击感的工具。文字可以代替作者发声,而呐喊的内容也并非是对这个偌大世界的不满与怨怼,而是提供了一个观众进入作品的通道,让观众可以沉浸在某种情绪里面。他并未赋予文字过多的意义,和那些在画面中出现的具象的人体一样,需要它们出现的时候它们便出现了。杨述认为绘画本身就具有叙事性,因而并未将他画面中的这些物象纳入这项功能中来,它们依旧保持着和作者内心一样的简单和纯粹,摒弃纷扰。
  在杨述的作品里,人们可以看到强烈的色彩对比、爆炸式的笔触涂抹、激越的文字内容等,然而其并不具有強烈的攻击性,究其缘由,或许是杨述本人并未将他的绘画当作刺破世界的尖锐武器,画由心生,对于他来说,进行绘画艺术创作更像是他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一场与世界的游戏。
  主题性在杨述的作品里并不明确,由于叙事意图的缺失,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某一瞬间情绪的定格,反映了当时作者心中的状态。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更为简单,一个时间段内的一系列作品即是他这段时间里对情绪状态表达做出的尝试。杨述在采访中提到,在大学时代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后,他就被深深地吸引,开始尝试从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中开辟新的绘画思路。他除了对新鲜的绘画形式语言进行探索外,还存在着一种反叛精神。如果说他这一步步走来是在特立独行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进,那么称他为“叛逆的少年”也并不为过。“少年”的意义在于杨述的绘画是干净的,从他的色彩中便可窥知一二,只有心灵纯粹的人才能绘出干净的色彩。他不鼓吹自己作品中有什么深远的意义,也并不愿为自己的作品贴上华丽的标签,他以赤诚直白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这是令人敬佩的地方。
  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无题”命名(如图3),他坦诚地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未经过设计的,很难为它取一个名字,即便取了也很难将名字和作品真正对应上。在他的作品中,简单、直截了当的冲击便是他作品的主题,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少年蓬勃跳动的心脏最珍贵最炙热特质的体现。
  杨述曾经提到过:“艺术应当‘粗鲁’一点,要有同情心和强烈、直接、随心所欲的语言。”所谓“粗鲁”,即是不过分追求精巧,他认为精巧的事物欠缺力度,反而简单粗糙的东西在表达上更加有力,更能直击人的内心;同情心体现在他对艺术的追求上,他以简单直率的形式语言力图让观者与他的作品间建立联系。单纯的人容易写出诗歌,因为他们内心洁净。人们可以看到杨述的绘画是带有“诗性”的。他以他独特的线条、配色,书写出画布上的诗歌,昂扬轻快,带有不可遏制的热情。如果说他明快的色彩代表着他内心世界干净天真的愉悦,那么他粗犷的笔触和画面上激奋的词句则是他朝着这个世界的呐喊并等待着回音。现实的世界多么庞杂啊,可是杨述的画布上,或者是他的心里,一定住着一个单纯而叛逆的少年。
  (四川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申小忱(199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与普通摄影相较而言,体育摄影的拍摄更加困难。普通摄影的拍摄为静止的对象,因此相对容易一些;体育摄影则大为不同,其拍摄对象大多是动态,且多为某一瞬间的画面,这种移动的不稳定性因素限制了拍摄者的操作。所以,拍摄者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方法和拍摄技巧,才能精准抓拍运动员的精彩瞬间。体育摄影对摄影师的素质和拍摄器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强联合方可为观众展现最为精彩的画面。  一个体育摄影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是否精
期刊
在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刺激当中,视觉刺激最为直接,而能给观者带来视觉刺激的元素中色彩又尤为强烈,可以说人们眼中的一切几乎都是色彩。针对色彩元素研究的日渐深入,加之符号学理论提供的科学基础,色彩早已不再作为研究某一领域的单纯符号,而是上升为结合了“人本位”理念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能指和所指是色彩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有属性,但是想要成为一种符号还需将这种属性进行主观赋值。本文通过解读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色彩
期刊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主要剧种之一,通过翻阅各地历史记载,并结合如今的地方表演情况不难看出,邵阳花鼓戏已成为了流行于湖南全省的一类地方小戏,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当地人的一项主要精神娱乐活动。这与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密不可分的。邵阳花鼓戏起源于当地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采用独具特色的本土方言进行表演,艺术风格自成一派,多年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且一直有增无减。为此,本文对邵阳花鼓戏做了
期刊
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其演奏技巧日渐完善。本文主要针对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训练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提琴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提供参考。  中提琴有着独特的结构和音色,中提琴的演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练习与不断巩固,其中,演奏技巧与基础训练都十分重要。  一、想  中提琴演奏训练不光是练手指,更重要是练脑,双手服从大脑的指挥,大脑要清晰而敏锐地控制好左右手,这就要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期刊
元代虽然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王朝,但儒家思想一直是元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并对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元代文人士大夫依旧秉持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乃贤是元代诗坛的一个大家,儒家思想始終影响着乃贤诗歌的创作。  乃贤的诗歌在元代备受推崇,被誉为“江南三绝”之一,其作品集《金台集》存诗210首。他的社会讽喻和咏史怀古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儒家思想。本文基于乃贤的诗歌分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做到修身,完善自己的品行,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之后上升到国家的层次“平天下”。由此可见,古人十分强调个人修养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所以家庭与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一些政治家的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每个父母的手里,名人的家庭教育更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示范。  
期刊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2019年10月1日北京国庆大阅兵,成为亿万人瞩目的节日盛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早早做好准备,不到10点便打开了手机,观看现场直播,从开始到结束,将近3个小时,我始终被激动、兴奋、感动包围着,对我来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精神洗礼,我为我的祖国骄傲、自豪。  庄严的国歌响起,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在一起跳动,隆隆的礼炮声,响彻云霄,述说着中华人民
期刊
西方的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伴随着时间的沙漏不断轮回,那一圈圈的年轮,承载着大树对自己生命的记忆。电影《Hello,树先生》用虚幻与现实的演绎手法,讲述了有关拆迁、养老、矿难、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城市化的社会问题。  《Hello,树先生》是一部上映于2011年,由韩杰指导,王宝强主演的,看完不禁让人深感沉重的电影。
期刊
《一九四〇年的屠夫》塑造出了宫本一郎这一日本军官形象,他既是诗人,又是屠夫。本文旨在分析其双重性格和形成的原因,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一主题。  作者胡学文将目光聚焦到1940年的抚顺,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有三年,日军在东北毫无人性的残暴统治已经给民众造成了无尽的恐慌,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作者成功刻画了具有双重性格的日本军官宫本一郎,表现了他“屠夫”与“诗人”两种不同身份,而正是战争造成了他
期刊
李碧华擅长在小说里言情,对于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描绘得细腻动人。李碧华用她独特的视角,在男女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的格局中,把女性形象摆到了一个显眼的位置上。她以独特的情感把握和艺术创造,通过对经典文本故事的再解构,构建了作者话语里的情爱观。  《青蛇》的母题文本是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故事的渊源是对“莫贪美色”的教化,后来演变为许仙与白素贞的真爱追求,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美好爱情传说的经典案例。后来,到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