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说;勾连阅读;文体阅读意识;阅读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的文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说教学的主要注重“三层次”的探究:一是结合文本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结合小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让学生只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小说这一文体的三个层次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运用勾连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化小说的学习。
一、前后衔接,提高文体阅读意识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的都是微型小说。但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不是只在这一单元中,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就有接触到,在教学中可以勾连前后,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小说的基础知识。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小说的类型,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作者、写作背景、题材、流派风格等,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有了前面的铺垫,勾起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回忆,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就更深刻了。读小说,首先要梳理情节。针对小说文体的特点学习“环境 主要人物 关键事件”来概括故事内容。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是中年段的学习重点,学生都能掌握,在本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针对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概括,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在《桥》一课中把握住文章的主线——洪水,引导学生概括出情节:村民逃生—支书指挥—二人被吞—老太祭奠,再连起来说故事大意,从而总结梳理情节的方法:环境 主要人物 关键事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布置学生自行概括《穷人》的故事内容,巩固课内所学。《在柏林》一文先勾连四年级上册学过的简要复述的方法,让学生紧扣环境,进行有层次的复述,把故事讲完整;再勾连五年级上册学过的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让学生抓住细节,把故事讲生动。
(一)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在教学《桥》一课时,结合课后思考题“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教学中,可先勾连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中多种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如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创设情境。以“我眼中老支书”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老支书,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多角度看人物,完整理解人物形象,领悟作家的写作艺术和效果。迁移所学方法到《穷人》一课,引导学生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二)借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穷人》一课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品质。《在柏林》从老妇人的两次数数、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老兵的扫视和说话,这些简洁的人物行动交替描写的情节中感受战争对老兵一家命运的摧残。
(三)借环境描写突显人物形象
《桥》《穷人》中都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桥》中洪水的描写贯穿故事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反衬了老支书的形象。《穷人》一课中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在教學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勾连阅读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重新定义“穷人”。
二、内外勾连,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课外的知识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能及时巩固课内所学。如在《桥》这一课学习后,可让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巩固梳理情节的方法;学完《在柏林》后可勾连阅读小小说《狗鼻子》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主题的,体会微型小说的特点——小小说,大主题。也可以进行单元的勾连阅读,本单元的三篇微型小说的结尾方式都是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在学完本单元后,可以组织一次针对小说结尾的探究课。以《桥》一课的结尾导入“结合文本想想《桥》为什么在结尾才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呢?能不能在第15自然段就点明?”让学生发现巧妙设置结尾,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欣赏微型小说结尾的艺术。再让学生自己赏析其他两课的结尾,发现共同点。“难道小说就只有这一种结尾?”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拓展勾连不同类型的小说结尾,让学生对小说的结尾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在教学中,只有切实地凸显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体悟到每一种文体独特的风格。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的文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说教学的主要注重“三层次”的探究:一是结合文本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结合小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让学生只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小说这一文体的三个层次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运用勾连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化小说的学习。
一、前后衔接,提高文体阅读意识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的都是微型小说。但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不是只在这一单元中,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就有接触到,在教学中可以勾连前后,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小说的基础知识。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小说的类型,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作者、写作背景、题材、流派风格等,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有了前面的铺垫,勾起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回忆,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就更深刻了。读小说,首先要梳理情节。针对小说文体的特点学习“环境 主要人物 关键事件”来概括故事内容。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是中年段的学习重点,学生都能掌握,在本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针对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概括,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在《桥》一课中把握住文章的主线——洪水,引导学生概括出情节:村民逃生—支书指挥—二人被吞—老太祭奠,再连起来说故事大意,从而总结梳理情节的方法:环境 主要人物 关键事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布置学生自行概括《穷人》的故事内容,巩固课内所学。《在柏林》一文先勾连四年级上册学过的简要复述的方法,让学生紧扣环境,进行有层次的复述,把故事讲完整;再勾连五年级上册学过的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让学生抓住细节,把故事讲生动。
(一)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在教学《桥》一课时,结合课后思考题“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教学中,可先勾连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中多种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如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创设情境。以“我眼中老支书”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老支书,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多角度看人物,完整理解人物形象,领悟作家的写作艺术和效果。迁移所学方法到《穷人》一课,引导学生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二)借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穷人》一课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品质。《在柏林》从老妇人的两次数数、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老兵的扫视和说话,这些简洁的人物行动交替描写的情节中感受战争对老兵一家命运的摧残。
(三)借环境描写突显人物形象
《桥》《穷人》中都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桥》中洪水的描写贯穿故事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反衬了老支书的形象。《穷人》一课中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在教學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勾连阅读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重新定义“穷人”。
二、内外勾连,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课外的知识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能及时巩固课内所学。如在《桥》这一课学习后,可让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巩固梳理情节的方法;学完《在柏林》后可勾连阅读小小说《狗鼻子》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主题的,体会微型小说的特点——小小说,大主题。也可以进行单元的勾连阅读,本单元的三篇微型小说的结尾方式都是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在学完本单元后,可以组织一次针对小说结尾的探究课。以《桥》一课的结尾导入“结合文本想想《桥》为什么在结尾才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呢?能不能在第15自然段就点明?”让学生发现巧妙设置结尾,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欣赏微型小说结尾的艺术。再让学生自己赏析其他两课的结尾,发现共同点。“难道小说就只有这一种结尾?”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拓展勾连不同类型的小说结尾,让学生对小说的结尾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在教学中,只有切实地凸显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体悟到每一种文体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