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情趣。所谓“心灵手巧”,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剪纸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更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极好途径。在幼儿园开展剪纸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创新和审美能力。近两年来,我们选定剪纸作为班级特色,开展了系列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谈谈我们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激情诱趣,情境导入
刚开始接触剪纸活动时,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难免有些束手无策,积极性自然不高。为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努力将情境创设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如小班剪纸活动“小梳子”中,我们就利用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梳头发的情境导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情境化的导入和指引能够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剪纸的兴趣,同时,在剪紙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再加上情境化的语言加以引导,如对折剪时,鼓励幼儿“让纸宝宝的头碰到脚,再给它剪个大嘴巴”或者是“两扇大门关得紧紧的,轻轻往下剪,把门开开喽”等等。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下,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也能鼓励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更自由、更自主、更放松地学习,做到真正地“乐学”。
二、启发感受,欣赏先行
对于幼儿而言,剪纸活动的意义应该不仅是单纯地动手操作,更应该是一个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幼儿对剪纸艺术中美的欣赏、感受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对特色剪纸活动的选材经常是精挑细选、煞费苦心。在选材过程中,我们注意选择一些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的剪纸作品,通过欣赏精美别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動有趣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入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中。特别是我国一些传统的门饰、春联、窗花等装饰,也都融入了剪纸的艺术,有些还蕴藏着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在引导幼儿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一方面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作品中的细微、传神之处,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提高幼儿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美的感受。有时候,再加上一些具有烘托效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相应的情境中。如欣赏“老鼠娶亲”这一经典的剪纸作品时,讲述故事的同时加入民间婚嫁时敲锣打鼓、唢呐齐鸣的音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获得美的熏陶。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剪纸活动最让人关注的可能就是“孩子会不会剪”这一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剪的内容比较简单,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是随着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一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教师讲解示范,幼儿跟着一个个步骤学剪,或者教师先集中讲解再由幼儿分组操作,既枯燥教条,又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将自主学习的机会交到幼儿手中,让孩子们独立探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幼儿掌握独立剪纸的规律及方法。在每次活动前,我们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分析,思考折、剪的具体过程,以及剪、挖时的注意点等等。如在中班剪纸活动“百变小兔”中,引导幼儿先观察范例,思考应该如何对折,接着再引导幼儿观察对折后应该画什么图案?如何剪?通过“这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可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在哪里?”“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讨论。遇到孩子们各执己见、意见不同的时候,就通过个别尝试来进行验证,通过实践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一次两次下来,孩子们渐渐地自己摸索到了折、剪的规律,能够主动通过独立的尝试巩固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取新经验,提高剪纸的技能。
四、注重技能,启发创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剪纸技能的难易程度,我们循序渐进地开展着班级特色剪纸活动。从一开始的撕纸,发展到沿线剪、目测剪再提高到对折剪、镂空剪、画样剪等等。随着孩子们剪纸技能的逐步提高,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独立地思考、大胆地创新呢?在孩子们掌握了一定剪纸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大胆放手,鼓励幼儿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撕一撕,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运用撕剪、剪贴等多种结合形式加以表现。孩子们还可以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为自己的作品添画上适当的背景和颜色。如在猴年来临之际,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合作完成了作品“猴年猴开心”,有可爱的猴子,也有生动、立体的折纸水蜜桃,还有线描的森林背景等等,受到了其他班幼儿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这一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大胆想象、尽情表现的主动性,在创新、创造的同时更享受到了剪纸活动的乐趣。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一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剪纸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感知、想象、思维、审美和创新能力,真可谓是小剪刀、大智慧。实践中随着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这些活动的开展也的确为班级幼儿带来了很多益处,班级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开展好我们的班级特色剪纸活动,引导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激情诱趣,情境导入
刚开始接触剪纸活动时,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难免有些束手无策,积极性自然不高。为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努力将情境创设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如小班剪纸活动“小梳子”中,我们就利用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梳头发的情境导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情境化的导入和指引能够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剪纸的兴趣,同时,在剪紙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再加上情境化的语言加以引导,如对折剪时,鼓励幼儿“让纸宝宝的头碰到脚,再给它剪个大嘴巴”或者是“两扇大门关得紧紧的,轻轻往下剪,把门开开喽”等等。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下,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也能鼓励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更自由、更自主、更放松地学习,做到真正地“乐学”。
二、启发感受,欣赏先行
对于幼儿而言,剪纸活动的意义应该不仅是单纯地动手操作,更应该是一个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幼儿对剪纸艺术中美的欣赏、感受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对特色剪纸活动的选材经常是精挑细选、煞费苦心。在选材过程中,我们注意选择一些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的剪纸作品,通过欣赏精美别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動有趣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入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中。特别是我国一些传统的门饰、春联、窗花等装饰,也都融入了剪纸的艺术,有些还蕴藏着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在引导幼儿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一方面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作品中的细微、传神之处,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提高幼儿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美的感受。有时候,再加上一些具有烘托效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相应的情境中。如欣赏“老鼠娶亲”这一经典的剪纸作品时,讲述故事的同时加入民间婚嫁时敲锣打鼓、唢呐齐鸣的音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获得美的熏陶。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剪纸活动最让人关注的可能就是“孩子会不会剪”这一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剪的内容比较简单,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是随着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一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教师讲解示范,幼儿跟着一个个步骤学剪,或者教师先集中讲解再由幼儿分组操作,既枯燥教条,又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将自主学习的机会交到幼儿手中,让孩子们独立探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幼儿掌握独立剪纸的规律及方法。在每次活动前,我们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分析,思考折、剪的具体过程,以及剪、挖时的注意点等等。如在中班剪纸活动“百变小兔”中,引导幼儿先观察范例,思考应该如何对折,接着再引导幼儿观察对折后应该画什么图案?如何剪?通过“这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可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在哪里?”“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讨论。遇到孩子们各执己见、意见不同的时候,就通过个别尝试来进行验证,通过实践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一次两次下来,孩子们渐渐地自己摸索到了折、剪的规律,能够主动通过独立的尝试巩固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取新经验,提高剪纸的技能。
四、注重技能,启发创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剪纸技能的难易程度,我们循序渐进地开展着班级特色剪纸活动。从一开始的撕纸,发展到沿线剪、目测剪再提高到对折剪、镂空剪、画样剪等等。随着孩子们剪纸技能的逐步提高,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独立地思考、大胆地创新呢?在孩子们掌握了一定剪纸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大胆放手,鼓励幼儿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撕一撕,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运用撕剪、剪贴等多种结合形式加以表现。孩子们还可以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为自己的作品添画上适当的背景和颜色。如在猴年来临之际,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合作完成了作品“猴年猴开心”,有可爱的猴子,也有生动、立体的折纸水蜜桃,还有线描的森林背景等等,受到了其他班幼儿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这一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大胆想象、尽情表现的主动性,在创新、创造的同时更享受到了剪纸活动的乐趣。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一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剪纸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感知、想象、思维、审美和创新能力,真可谓是小剪刀、大智慧。实践中随着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这些活动的开展也的确为班级幼儿带来了很多益处,班级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开展好我们的班级特色剪纸活动,引导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