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阅读就是在高中学生中开展的一种课内外结合的闭读活动形式,也指一种自主、探究、发现的阅读方法。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阅读基础,自主选择文本,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体验,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确立研究假设,并以验证假设为目的,筛选提取相关语言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深入探究,进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整个阅读和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在真正地读“自己的书”,思考“自己的问题”。因为学生是研究者即阅读主体,无可替代。近几年,我与几位同仁积极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一、课题选择:学会捕捉问题
选题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题的選择是开放的,可以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专题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围绕课题的阅读是广泛的,可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及影视网络文学等,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哪一类问题、哪一位作家、哪一部作品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和兴趣,就可以在这里做一个“点”,深挖一下,看看有何发现。
中学生做研究,受到自身阅读基础、时间、环境等多种条件限制,选题要注意分寸。太大了难以把握,不易成功;太小了则没有挑战性,缺少价值。选题虽是开放性的,但魔幻、色情、低级漫画等仍是阅读研究的禁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参与要介入,适时引导,使学生的选题具有可操作性,以增强研究成功率。比如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后,有的学生就捕捉到了“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等问题,作为阅读研究的课题,课内外结合,容易把握。学生要成功选题,还必须大量地广泛阅读,要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把视线逐渐收拢集中在某一个点上,这种捕捉问题的聚焦能力和思维品质,更是发现和创造的必备条件。
二、研究假设:构建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在选题之后,进行深度阅读,独立思考,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提炼出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判断(即研究假设),这是一个认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对相关文本的普遍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进发许多灵感的火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而显得头绪纷乱;有些学生本来对自己的选题充满信心,在提炼结论时却又发现自己的假设经不起推敲,自我否定了,然后推倒重来;还有的学生没有能力用文字概括,观点不集中,甚至越是大面积阅读,越是没有自己的观点了。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进行多元解读,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立论角度取决于阅读主体原有的知识积淀、思维形式、兴趣热点。比如同是读鲁迅,有人通过文章了解作者,有人通过文章了解社会,有人通过文章锤炼语言,每个阅读主体都是独特的,独立的,充满个性的。与众不同的“一家之言”更可贵,只要你“言之有理”。
确立阅读研究的假设是一种了不起的发现,在研究假设的确立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一种有向的执着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否定、肯定、完善中,使问题逐渐明晰准确,使阅读逐渐加深。使个人的阅读素养逐渐提升。
三、研究过程:实施理性思考
锁定了一个阅读研究的课题,并初步确立了研究的假设,接下来就要进行课题研究了,即验证当前假设的正确性。在之前确定假设的过程中,思维的方向是归纳型的,即通过阅读,用心体验,加强联想,整合散在的细节,跳出文本,提炼出个人认可的结论。在验证结论过程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要通过多方取证,证明“假设”不假。这时,研究者要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精心筛选、加工,为我所用。研究的过程,就是反复阅读,深入钻研的过程,有时需要多方查询资料,请教老师、同学、家长,甚至要设法访问有关专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用阅读材料说话,实事求是,客观理性,正确记载选文出处,不能含糊或编造。
验证假设需要注意始终以文本为依据,你所利用的信息,应该是从文本中提取的,而不是脑海里固有的,只有尊重文本,才是阅读的研究,才是研究性的阅读。
四、成果表达:体现研究价值
研究性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成果表达,这是一个整合信息,使思维内容条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思想转化为物质的过程。研究成果的形式是多样的,论文、演讲、板报、课件、网页不拘一格,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论文交流会、答辩会、演讲比赛、课件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奖励那些质量高、创意新颖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成果表达的最佳方式是相对的,可根据课题内容和自身特长选择。研究性阅读成果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小论文。这是一种以阅读为前提的研究,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研究或综合探究性学习,而它同时又是一种语文活动,所以,小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论文以语言处理语言信息,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章法、有说服力。成果表达也是需要指导的,教师可以开设讲座,教给写法,提供范例,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研究性阅读成果的表达,让学生充分享受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他们认真地读书了,深入地思考了,努力地发现了。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份努力。研究性阅读成果的更深层的价值,更在于它代表着一个阅读、发现、创造的过程,是智慧的结晶。
李雁,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本文编校:舒坦
在整个阅读和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在真正地读“自己的书”,思考“自己的问题”。因为学生是研究者即阅读主体,无可替代。近几年,我与几位同仁积极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一、课题选择:学会捕捉问题
选题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题的選择是开放的,可以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专题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围绕课题的阅读是广泛的,可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及影视网络文学等,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哪一类问题、哪一位作家、哪一部作品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和兴趣,就可以在这里做一个“点”,深挖一下,看看有何发现。
中学生做研究,受到自身阅读基础、时间、环境等多种条件限制,选题要注意分寸。太大了难以把握,不易成功;太小了则没有挑战性,缺少价值。选题虽是开放性的,但魔幻、色情、低级漫画等仍是阅读研究的禁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参与要介入,适时引导,使学生的选题具有可操作性,以增强研究成功率。比如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后,有的学生就捕捉到了“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等问题,作为阅读研究的课题,课内外结合,容易把握。学生要成功选题,还必须大量地广泛阅读,要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把视线逐渐收拢集中在某一个点上,这种捕捉问题的聚焦能力和思维品质,更是发现和创造的必备条件。
二、研究假设:构建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在选题之后,进行深度阅读,独立思考,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提炼出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判断(即研究假设),这是一个认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对相关文本的普遍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进发许多灵感的火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而显得头绪纷乱;有些学生本来对自己的选题充满信心,在提炼结论时却又发现自己的假设经不起推敲,自我否定了,然后推倒重来;还有的学生没有能力用文字概括,观点不集中,甚至越是大面积阅读,越是没有自己的观点了。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进行多元解读,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立论角度取决于阅读主体原有的知识积淀、思维形式、兴趣热点。比如同是读鲁迅,有人通过文章了解作者,有人通过文章了解社会,有人通过文章锤炼语言,每个阅读主体都是独特的,独立的,充满个性的。与众不同的“一家之言”更可贵,只要你“言之有理”。
确立阅读研究的假设是一种了不起的发现,在研究假设的确立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一种有向的执着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否定、肯定、完善中,使问题逐渐明晰准确,使阅读逐渐加深。使个人的阅读素养逐渐提升。
三、研究过程:实施理性思考
锁定了一个阅读研究的课题,并初步确立了研究的假设,接下来就要进行课题研究了,即验证当前假设的正确性。在之前确定假设的过程中,思维的方向是归纳型的,即通过阅读,用心体验,加强联想,整合散在的细节,跳出文本,提炼出个人认可的结论。在验证结论过程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要通过多方取证,证明“假设”不假。这时,研究者要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精心筛选、加工,为我所用。研究的过程,就是反复阅读,深入钻研的过程,有时需要多方查询资料,请教老师、同学、家长,甚至要设法访问有关专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用阅读材料说话,实事求是,客观理性,正确记载选文出处,不能含糊或编造。
验证假设需要注意始终以文本为依据,你所利用的信息,应该是从文本中提取的,而不是脑海里固有的,只有尊重文本,才是阅读的研究,才是研究性的阅读。
四、成果表达:体现研究价值
研究性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成果表达,这是一个整合信息,使思维内容条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思想转化为物质的过程。研究成果的形式是多样的,论文、演讲、板报、课件、网页不拘一格,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论文交流会、答辩会、演讲比赛、课件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奖励那些质量高、创意新颖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成果表达的最佳方式是相对的,可根据课题内容和自身特长选择。研究性阅读成果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小论文。这是一种以阅读为前提的研究,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研究或综合探究性学习,而它同时又是一种语文活动,所以,小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论文以语言处理语言信息,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章法、有说服力。成果表达也是需要指导的,教师可以开设讲座,教给写法,提供范例,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研究性阅读成果的表达,让学生充分享受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他们认真地读书了,深入地思考了,努力地发现了。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份努力。研究性阅读成果的更深层的价值,更在于它代表着一个阅读、发现、创造的过程,是智慧的结晶。
李雁,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