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密编钟”是中国科技馆“华夏科技学堂”基于“华夏之光”展厅战国编钟仿制品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综合利用科技馆展厅及社会相关资源,以“基于科技藏品的多维传播”为教学理念,以体验式学习、多感官学习、情境教学和做中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展览参观、讲科技史故事、分组讨论、互动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实验教具、多媒体视频为辅助教学技术手段,协助观众综合理解青铜编钟所蕴含的乐理发声、青铜冶铸、纹饰内涵、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维科技信息的内在联系,并引导观众思考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华夏科技学堂”主题教育活动的对象以儿童为主,重点面向8~12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的时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认知活动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陪同儿童参加活动的家长观众,也是教育对象,活动设计时也考虑他们的参与需求。
活动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掌握以编钟为代表的古代乐器发声原理及乐理知识;掌握古代青铜器的图案设计与浇铸工艺流程;了解编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脉络;了解十二平均律在现代乐器调音定音中的应用;了解木版水印技艺的原理知识与应用;了解技术改变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对比分析、探究音质与材料、形状的关系;贯穿钟铃发展历史,培养综合学习的思维方法;在互动游戏中了解比较、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运用科学探究解决简单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活动,并完成预定任务;实事求是,敢于表达个人见解,勇于修正个人观点;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对产品的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
活动内容
为引导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学习青铜编钟的相关科技文化知识,避免以往单一划分学科学习所造成的片面理解,“解密编钟”系列课程采用了多维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展厅编钟展品的科技文化内涵,内容设计多维;多手段吸引观众参与,形式设计多维;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方法设计多维;线上线下多维打造,工具设计多维;重视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的传播,理念设计多维;科技馆与博物馆合作,科技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合作方式多维;活动设计面向多层次观众,受众分析多维;广泛宣传与使用信息化报名管理系统,组织方式多维。
“解密编钟”分4次课程开展,每次课程90分钟。
第1课:解密编钟,习理知音
参观华夏之光展厅曾侯乙编钟等相关展品,探索学习乐理知识。
教学内容:战国编钟的历史和组成;编钟发音的乐理知识;为改进发音,历史上钟体结构不断改进发展的故事;青铜编钟敲击体验;现代打击乐器玲珑鼓体验。
教学目标:掌握以编钟为代表的古代乐器发声原理及乐理知识;了解十二平均律在现代乐器调音定音中的应用;参与学习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讽动手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妙;了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对产品的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
第2课:编钟结构巧,铸造工艺妙
探索青铜器浇铸工艺,了解现代应用;开放式创作,充分尊重、鼓励和发挥亲子的原创力。
教学内容: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历史发展;古代青铜器冶铸工艺;手模制作。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青铜器的浇铸工艺流程;动手操作,体验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的乐趣。
第3课:细看编钟纹饰,体验木版水印
科技与绘画艺术交融,探索古代器物图案及画作中的科学;体验木版水印,感受传统工艺。
教学内容:编钟产生的文化背景;编钟的形制特征;木版水印技术印制铜钟。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设计与工艺;了解木版水印技艺的原理知识与应用;自主设计,亲子共同参与图案与造型设计。
第4课:走进大钟寺,看编钟前世今生
科技与历史交融,参观大钟寺博物馆,了解与钟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参观大钟寺博物馆展厅;对比不同种类钟铃特点;欣赏整套曾侯乙编钟复制品乐曲演奏。
教学目标:了解编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脉络;沉浸式学习,体验科技与历史的交融;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原理的探究热情和对科技与艺术的热爱。
这4次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因而观众既可单独报名其中1次课程,也可参加整个系列课程,以达到多角度知识的融会贯通。
根据本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特点和主题类教学活动的特征和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阶段教学活动方案,采用多维手段吸引观众参与融入课程。第1课中,以科学猜谜引入,继而在实验中探究编钟结构、大小、合金比的不同对振动发声的影响,动手敲响玲珑鼓与编钟,对比感受古今艺术的美妙与差异,充分体现STEAM教育理念。第2课中,将科技馆学习与家庭学习相结合,家长参与辅助手模体验制作,并通过用模具制作雪糕将课堂体验延伸,促进观众了解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本质。第3课中,以任务驱动,探索编钟图案的奥秘,体验木版水印的工艺之巧。第4课中,走进博物馆,重温钟铃文化发展历史,观看古曲演奏,感受中外交流融合。将实验探究、猜谜解密、手模制作、乐器演奏、木版水印、互动游戏等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在每期活动中均设置亮点环节,使课程节奏有张有弛,有助于观众把握活动重点。
活动特点
对古代科技成就多维信息的全方位解读与探索
本项目为系列课程,基于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战国编钟仿制品等展品资源,分阶段立体式解密编钟,引导观众全面系统地了解编钟的乐理、造型设计、铸造工艺、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科技藏品所蕴含的多维信息,根据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多维传播及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多维传播与教学形式的载体加以实现。这种全面而系统的解读,是华夏科技学堂结合新资源的新尝试。以某件重量级科技文物为载体,以系列课程的模式,集合多方面科学技术原理,全方位深入剖析,是对于古代科技藏品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丰富了主题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
本项目通过角色扮演、亲子游戏、展览链接、古今对话、开放创作等环节的设置,丰富了华夏科技学堂教育活动的形式,同时为古代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探索了新思路。尤其是展览链接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科技馆的科学体验深度融合,古今对话可以让古代科技成就对现今、对公众产生更多启发,开放创作给公众更多创造力的鼓励与启示,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古代科技成就類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
“科技馆 博物馆”的尝试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科技馆展品重在互动探索,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为所长,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1 1
“华夏科技学堂”主题教育活动的对象以儿童为主,重点面向8~12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的时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认知活动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陪同儿童参加活动的家长观众,也是教育对象,活动设计时也考虑他们的参与需求。
活动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掌握以编钟为代表的古代乐器发声原理及乐理知识;掌握古代青铜器的图案设计与浇铸工艺流程;了解编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脉络;了解十二平均律在现代乐器调音定音中的应用;了解木版水印技艺的原理知识与应用;了解技术改变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对比分析、探究音质与材料、形状的关系;贯穿钟铃发展历史,培养综合学习的思维方法;在互动游戏中了解比较、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运用科学探究解决简单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活动,并完成预定任务;实事求是,敢于表达个人见解,勇于修正个人观点;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对产品的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
活动内容
为引导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学习青铜编钟的相关科技文化知识,避免以往单一划分学科学习所造成的片面理解,“解密编钟”系列课程采用了多维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展厅编钟展品的科技文化内涵,内容设计多维;多手段吸引观众参与,形式设计多维;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方法设计多维;线上线下多维打造,工具设计多维;重视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的传播,理念设计多维;科技馆与博物馆合作,科技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合作方式多维;活动设计面向多层次观众,受众分析多维;广泛宣传与使用信息化报名管理系统,组织方式多维。
“解密编钟”分4次课程开展,每次课程90分钟。
第1课:解密编钟,习理知音
参观华夏之光展厅曾侯乙编钟等相关展品,探索学习乐理知识。
教学内容:战国编钟的历史和组成;编钟发音的乐理知识;为改进发音,历史上钟体结构不断改进发展的故事;青铜编钟敲击体验;现代打击乐器玲珑鼓体验。
教学目标:掌握以编钟为代表的古代乐器发声原理及乐理知识;了解十二平均律在现代乐器调音定音中的应用;参与学习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讽动手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妙;了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对产品的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
第2课:编钟结构巧,铸造工艺妙
探索青铜器浇铸工艺,了解现代应用;开放式创作,充分尊重、鼓励和发挥亲子的原创力。
教学内容: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历史发展;古代青铜器冶铸工艺;手模制作。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青铜器的浇铸工艺流程;动手操作,体验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的乐趣。
第3课:细看编钟纹饰,体验木版水印
科技与绘画艺术交融,探索古代器物图案及画作中的科学;体验木版水印,感受传统工艺。
教学内容:编钟产生的文化背景;编钟的形制特征;木版水印技术印制铜钟。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设计与工艺;了解木版水印技艺的原理知识与应用;自主设计,亲子共同参与图案与造型设计。
第4课:走进大钟寺,看编钟前世今生
科技与历史交融,参观大钟寺博物馆,了解与钟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参观大钟寺博物馆展厅;对比不同种类钟铃特点;欣赏整套曾侯乙编钟复制品乐曲演奏。
教学目标:了解编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脉络;沉浸式学习,体验科技与历史的交融;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原理的探究热情和对科技与艺术的热爱。
这4次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因而观众既可单独报名其中1次课程,也可参加整个系列课程,以达到多角度知识的融会贯通。
根据本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特点和主题类教学活动的特征和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阶段教学活动方案,采用多维手段吸引观众参与融入课程。第1课中,以科学猜谜引入,继而在实验中探究编钟结构、大小、合金比的不同对振动发声的影响,动手敲响玲珑鼓与编钟,对比感受古今艺术的美妙与差异,充分体现STEAM教育理念。第2课中,将科技馆学习与家庭学习相结合,家长参与辅助手模体验制作,并通过用模具制作雪糕将课堂体验延伸,促进观众了解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本质。第3课中,以任务驱动,探索编钟图案的奥秘,体验木版水印的工艺之巧。第4课中,走进博物馆,重温钟铃文化发展历史,观看古曲演奏,感受中外交流融合。将实验探究、猜谜解密、手模制作、乐器演奏、木版水印、互动游戏等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在每期活动中均设置亮点环节,使课程节奏有张有弛,有助于观众把握活动重点。
活动特点
对古代科技成就多维信息的全方位解读与探索
本项目为系列课程,基于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战国编钟仿制品等展品资源,分阶段立体式解密编钟,引导观众全面系统地了解编钟的乐理、造型设计、铸造工艺、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科技藏品所蕴含的多维信息,根据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多维传播及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多维传播与教学形式的载体加以实现。这种全面而系统的解读,是华夏科技学堂结合新资源的新尝试。以某件重量级科技文物为载体,以系列课程的模式,集合多方面科学技术原理,全方位深入剖析,是对于古代科技藏品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丰富了主题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
本项目通过角色扮演、亲子游戏、展览链接、古今对话、开放创作等环节的设置,丰富了华夏科技学堂教育活动的形式,同时为古代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探索了新思路。尤其是展览链接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科技馆的科学体验深度融合,古今对话可以让古代科技成就对现今、对公众产生更多启发,开放创作给公众更多创造力的鼓励与启示,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古代科技成就類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
“科技馆 博物馆”的尝试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科技馆展品重在互动探索,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为所长,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