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用”色彩教学体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中职学校艺术专业教学中,色彩课程因其专业基础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特点,是艺术基础教学的传统核心课程。色彩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色彩表现规律,尝试运用丰富的色彩语言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主次关系,进而表达作者的构思创意以及主观情感。色彩教学不是教授简单的临摹技术,而是表现艺术的起步,是设计创造的基石。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学生感叹学画色彩比较难,手拿着画具,无从下笔用色。究其原因,是因为仅靠书本上单一的概念,学生不懂得观察,自然不懂理解色彩的变化,更不用谈表现,结果导致有形无色、有色无空间。
  在自然界中,随着时间早晚、光线强弱、季节交替、环境变迁,色彩也会千变万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科学观察与分析,掌握与表现好色彩关系,就能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对色彩学习的三种误解:误以为“色彩即有颜色的素描”“眼中只有固有色”“机械拷贝范画色彩”。这些误解,成为学生学习色彩的主要瓶颈。
  针对以上困难,教师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构建“知、识、用”色彩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完成从素描到色彩、从表象到客观、从临摹到创作的思维转变。
  二、构建“知、识、用”色彩教学体系
  (一)知色——从素描到色彩
  所谓“知”,是明了某些道理的意思。而学生的明了,需要教师的引导。不少学生在潜意识认知里,以为色彩就是有颜色的素描。这种误解不仅在初学者中存在,在色彩课程衔接于素描课程之后的学生中尤其普遍,成为了教与学的瓶颈。
  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色彩并不是有颜色的素描。虽然色彩与素描都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基础技能,但二者也各具不同的特点、规律和表现方法。如何突破教学瓶颈,完成从素描关系到色彩关系的转换,达成两种技能的协调统一?这成为色彩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素描,是运用单色或线条作画的一种造型艺术。素描主要表现画面整体“三大面五大调”,强调比例结构、明暗关系,空间关系和质感。而色彩,是运用多种颜色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层次关系、主次关系。色彩的表现是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分析与理解,并运用色彩的冷暖、鲜灰、明度、纯度等各种关系,来表达个人情感。概括地说,素描侧重表现物体的结构,色彩侧重表现物体的色彩变化。
  用素描理论观察物体,看到的是黑白灰。而站在色彩理论角度观察物体时,物体的颜色其实是观察者在固有色发生光线色彩变化之后的个人感受。除了看到固有色之外,亮面不是变白,而是色彩明度的提高;暗部不是变黑,而是色彩明度的降低。
  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无法辨认色,光的强弱会改变色彩的饱和度,光的色温高低也会改变物体色彩的冷暖倾向。从而,使学生明白色彩的来源、色彩的产生、色彩受光线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关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色彩的解构,掌握色彩规律,特别是要明确色彩的冷暖倾向不是绝对的,更不是永久不变的。不仅光线会改变色彩的冷暖,随着情感、情绪等心理变化,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和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二)识色——从表象到客观
  所谓“识”,是指识别的能力,能区别和辨识事物的本质。识别的能力是由观察而习得。
  没有学过色彩知识理论的人,常有这样的感受:看红就是大红,看绿就是鲜绿,或者只看到物体固有色的深浅变化。初学色彩的学生也不例外,常常不理解范画和老师的用色意图,从而不知如何调色和落笔。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学生不懂观察而不会表现,没有掌握借助色彩理论来观察分析物体的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要有环境色的主观意识。在观察物体固有色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判断物体之间固有色的相互影响——物体之间的反射光也会影响固有色,使之产生一定变化。物体的色彩和周围物体色彩,无论是明度还是纯度,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例如,在绿苹果旁边放一个红苹果,就会看到绿苹果的暗部带有红苹果的红色反光,而在红苹果的暗部则带有绿苹果的绿色反光;再如,用蓝色和橙色两种不同的有色光源照射物体,两种光的交汇处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紫色,而物体相对方向的投影则呈现对方光源的颜色。
  其次,建立色彩对比的意识。色彩存在于物体本体与周围物体的对比之中,没有对比就没有呈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眼光去观察物体:画前看后、画左看右、画亮看暗。
  两物并置知大小,两色并置知强弱。把两种色彩同时并置,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如果红绿对比,二者又恰巧处在色环的对立一面,会使双方的色相更加对立鲜明,红色会显得更红,绿色会显得更绿。色彩因对比而呈现出万千变化,即使同色系也是如此。比如,同属暖色系的大红和深红并置,会感觉大红显得明亮、偏暖,前突,深红显得沉暗、偏冷、后退。可见,色彩的冷暖感觉不是绝对固定的,会随着并置时的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再次,色彩也受到光线强弱的影响:光线越强,色彩越强烈越明显。随着光线渐弱,色彩也会暗淡减弱。
  最后,还要考虑空间与距离对色彩的影响:大气会阻隔色彩的呈现,透视导致物体色彩的变化,距离越近的画者,色彩越饱和;越远的画者,色彩越灰淡模糊。例如,看近山总是鲜绿,看远山总是偏灰蓝和灰绿。
  总之,面对色彩在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变化,只有细致观察,不断对比,才能做出客观准确的色彩判断。教师要启发学生时刻记住:多观察、多对比、多思考、多分析,这样才能在变化中把握色彩变化规律,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描绘出丰富的色彩。
  (三)用色——从临摹到创作
  色彩知识学以致用,能够自主处理绘画素材,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然而,從教学反馈中得知,学生倍感困难的就是用色。下笔前,不知道调色应该偏暖还是偏冷,理解不了,就机械地“拷贝”教材范画。究其原因,就是环境中的物体色彩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干扰学生用色,从而阻碍了画者的主观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要唤醒学生对色彩表现的主观意识,培养学生在客观理解色彩的基础上,敢于主观地给物体添加冷暖表现。即便观察不到色彩倾向的时候,也能运用一些色彩模式进行主观表现。例如,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亮面偏暖、暗面偏冷。画亮部可用暖色、鲜色,画暗部就用冷色、灰色。要突出前后关系时,画前要鲜,画后要灰等等。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色彩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色彩变化还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是如果周围还存在其他特别颜色物体或光源的影响,有时也会出现受影响的物体暗面呈现出暖色、亮面变为冷色的情况。有时,即便因画面整体需求而统一色调,也要兼顾色彩之间的微妙对比。
  绘画时,大多数画者不需要完全“拷贝”观察得来的色彩,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适当加以调整。比如,想突出物体的立体感,可以用提高明度和加重颜色的方法;假如想推远距离拉出一定空间层次,可以用调整色彩纯度的方法,比如调鲜或者调灰。用色的表现不同,也可以表达画者的不同情感。如果整幅画都使用冷色调或者暖色调,会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用冷色让人联想到冬天、夜晚、低调,代表着寂静、神秘;用暖色让人联想到火焰、夏日、兴奋,充满能量、激情和活力。
  三、结语
  要把“知、识、用”色彩教学体系落到实处,必须多开展室内外现场写生,引导学生多观察。
  大量临摹训练的确可以提高技法,但是不少学生会误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跟原作一模一样。在画画的时候,看一眼教材,画一笔,会养成懒于思考、依赖教材坏习惯,无法脱离临摹对素材进行加工,更无法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和色彩的表现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实物、实景写生,才能让学生自己领悟微妙的色彩规律,主动运用色彩调整主次关系、空间、轻重关系、虚实关系。这种自我领悟将具象表现以及抽象思维能有效结合,最终将思维转变为具体创作活动,运用色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景教学法已经成为当下最为常用的教学模式,而情景教学法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情景当中。可以说情景教学是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一、以精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
期刊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版教材呈现的一个新的板块。如何借助《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有效地开展亲子阅读以及课外阅读,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契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和积极的尝试。  一、和谁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家长,只要比孩子的年龄大,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人,都属于“大人”的范畴。因此在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活动的
期刊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桥梁》,课程涉及对桥梁形状、结构特点的描述,物质材料的性能了解与选择,结构的稳定性,对桥梁承载力的探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建造,桥梁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桥梁造型的艺术性等。课堂教学必须融合多学科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一、科学与语文的融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赵州桥》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九
期刊
小兔子经常在窗户上贴一些小图案,然后倒立起来看这些图案。瞧!它又在倒立了。宝宝,请你认真看一看、想一想,它倒立看到的图案是什么樣子呢?请在正确图案旁的“○”里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吧!  幸福小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4~5岁幼儿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幸福加点料  1.扫描二维码,学唱儿歌《小白兔》。  2.延伸问题:宝宝,小兔子
青少年学生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广东省教育厅对进一步加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提了明确要求。在积极践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中,为探究健美操项目对普通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基本规律,验证健美操项目与常规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我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研究。为健美操项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健美操运动干预教学
期刊
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并于同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条例》的精神,普通教育机构应该开展融合教育,创造条件让在特殊机构接受康复教育后的自闭症儿童走入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进行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帮助其最大限度地回归主流社会。  一、自闭症儿童的入园条件  (一)自闭症儿童基本无攻击行为
期刊
是谁最爱在荷叶上蹦蹦跳跳?是谁最爱在雨后呱呱地叫?没错,它就是小青蛙!宝宝,快拿起手边的材料,做一个能够蹦蹦跳跳的小青蛙吧!  准备:绿色和黄色卡纸,绿色长条纸,剪刀,胶水,笔。  用笔在绿色卡纸上画出青蛙的头、眼睛、四只脚,在黄色卡纸上画出一个王冠,剪下备用。  用两张绿色长条纸折出弹簧状(扫码看折法视频),作为青蛙的脖子。  如图,将青蛙的眼睛和脖子粘贴在青蛙的头上。  如图,将五根长条纸交叉
小班新生开学后,哭闹是最常见的现象.何时哭?如何哭?哭得怎么样?……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幼儿,更能引导我们去探寻哭闹背后的需求,走近幼儿,助推其成长.
期刊
美术作为一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满足他们今后的发展需要。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融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美术新课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分成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相关方面,综合体现为人
期刊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栽培。怎样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对青少年的引导培育的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前,家庭、学校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力度还不够,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本框共两个内容,一是爱护身体,二是养护精神。通过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其次要关注并养护精神,过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要。从生理和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