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悲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_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Cormac McCarthy是当代美国文坛的先驱,他的电影小说《老无所依》被誉为老龄化社会的悲歌性史诗。影片通过警长贝尔第一人称口吻的哲理性叙述,让观众去感悟传统的死亡——美国文明的哀歌,恐怖的情节和充满寓意的哲理性言行将观众一次次抛入——善良与邪恶,爱与恨,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漩涡中,去经历人性与诱惑的拷问。
  [关键词]隐喻 悲歌 上帝 老人 魔鬼
  
  小说电影是在电影传统的戏剧式结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小说艺术因素,从而使戏剧性和故事性获取较好结合的电影样式。其任务与文学中的叙事作品基本相同,既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入剖析人的活动和生活的极其纷繁复杂的各个方面,详尽的解释人的内心状态。美国当代作家CormacMcCarthy的小说改编的《老无所依:法年被搬上银幕,反映毁赞不一。不少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最富于社会哲理寓意的小说电影。Nocountry for the old men,中文译名《老无所依》。标题取自W·B·叶芝(W.B.Yeats)的诗歌《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这是个命题性标题,本身是对得克萨斯州和整个世界的一个明喻性结语,同时又有一种隐喻的东西在里面。Old Men除了所指老人,还是英美文化国家人们对自己父亲的称谓,而父亲是对上帝的爱称。标题喻指我们人类共同父亲没有立足之地。或者说,人类忘记了在自己的心中给上帝留一个位子。为什么对老人说不,又为什么拒绝上帝?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改编而成的同名影片通过警长贝尔第一人称口吻的哲理性叙述,让观众去感悟传统的死亡——美国文明的哀歌,恐怖的情节和充满寓意的哲理性言行将观众一次次抛入——善良与邪恶,爱与恨,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漩涡中,去经历人性与诱惑的拷问。
  影片故事以1980年的德克萨斯州为背景。德克萨斯隐喻着世界的缩影。利维林恩,摩斯,一个年轻的牛仔,正在为生存到野外猎杀羚羊。碰巧在沙漠里遇到了一皮箱的美金,一卡车的海洛因,和8个为此丧命的毒品贩子。像很多人一样,他抵挡不住诱惑,打开了箱子,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切灾难与瘟疫都跑了出来,唯一没有出来的是爱与希望。他自己清楚地知道,因为这笔钱,他既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但是值得为此挣扎与搏斗。挣扎是人类的一个神话,集体无意识的映像。每个人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儿时,从子宫里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挣扎着长大成人,在充满暗礁且物欲横流的人生河流中争名夺利,直到耗尽最后一丝能量,最终在死神的催促声中,以挣扎着的仪式告别这个世界。决心与命运搏斗的他临走时,对妻子说,“如果我回不来,告诉我妈妈。”可妻子说,“你忘了你妈妈早死了。”他然后说,“那我自己去告诉她。”这时候,摩斯是一个让人想笑,又想哭的悲情英雄,不由让人联想起,年轻时代的他踏上越南战场的时候,他会对妈妈说的话,“如果我回不来,告诉我爸爸。”摩斯的尊严和荣誉似乎和希格尔的残忍与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观众在这场死亡游戏里,感性的站在摩斯的一边,为其呐喊加油,其实大家也都意识到这种心理的愚蠢性。因为在某种层面上,摩斯和贝尔是同类。
  撒旦杀手希格尔(Chigurh)的出场,总是一身黑色着装,苍白木然的面庞,他用新型隐蔽的武器,类似氧气筒的喷管顶着对方的额头,微笑着,温柔的说,“请您不要动,先生。”然后就击穿了毫无防备司机的头颅。他告诫店老板接受死亡赌注的言语充满了哲理,“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下赌注,只是一些人不知道自己赌的是什么而已。”希格尔幽灵似的变态杀戮形象冲击着每个观众不设防的心理预期底线。这时,影片的镜头切换到野外,德州牛仔,越战退伍上校摩斯(Moss)正在瞄准一群羚羊,嘴里也说着,别动!两个场景被有隐喻性的编排在一起,同样是杀戮,摩斯和杀手希格尔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唯一的区别是对象:摩斯杀的是不受保护的动物,而杀手希格尔杀的是得不到保护的无辜民众。
  摩斯带着妻子逃往岳母所在的奥德萨市,半路让妻子单独前往,自己则带着钱逃往另一个城市,约好到时再会合。警长贝尔,艾迪也发现了线索,开始追查犯罪分子和摩斯的行踪。三个人,一前一后,开始了扣人心弦的猎杀游戏。随着人物性格的凸现,三人名字的象征意义也彰显出来:Bell,一有警钟长鸣的隐喻,象征着正义和权威,又有丧钟的引申义;Moss,这个名字的能指是苔藓,所指象征着一个守旧的人,顽固不化的人。而Chigurh,乍听之下,很像sugar,让人联想起他杀人时那甜得令人感到诡异的笑容,还能让人想到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小虫子chiggur,沙蚤,能钻入人的皮下,造成大面积红疹和血液感染。被希格尔打成重伤的摩斯用五百美元从三个男青年手中换到一件衬衣来遮裹自己的伤势,还讨要一个青年手中的啤酒喝,这个青年人趁火打劫,让摩斯出更多的钱。看到这里,所有的观众都会勃然生气或者黯然叹息,难道这就是当前美国青年的形象?拜金主义让他们蜕变的如此冷漠,贪婪与陌生。
  同样的情节发生在临近结局的时候,复仇后的希格尔发生车祸,造成自己重伤骨折,碰到路过的两个少年。希格尔像摩斯一样拿钱交换一个少年身上的衬衣,少年原本出于人道主义,拒绝了报酬,可是希格尔坚持交易,并让少年对随后赶来的警察撒谎,说没有见过自己,就这样,希格尔用金钱收买和污染了少年原本正义的心。随后,同行的少年要求分一半钱,光着膀子失去衬衣的少年严词拒绝,理由很简单,“又不是你卖了你的衬衣。”可以断言,今后这两个少年不会再乐于助人和见义勇为了。想到这里,观众些许明白了作品标题的寓意,为什么老无所依?如果美国的孩子们都将价值观和道德观设定在金钱的坐标系内,希望还会有么?在这部影片里,分别将衣服卖给摩斯和希格尔的两个青少年人物形象具有了高度的隐喻与象征性,好比脱去了文明外衣的人类,像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经不住魔鬼蛇的诱惑,暴露出人性的贪欲与原罪。
  正如贝尔警长所言,社会的问题开始于人们起码礼节的缺失。没有人再去说,“是的,先生。”这样的礼貌语。金钱只是工具,但是太多的钱就是魔咒,黑金的诱惑让人类屈膝,甘心奴役。希格尔是邪恶的化身,最后他成功的逃脱法律,消失在人海中,但是每个观众都在想同一个问题,他们是否会与魔鬼面对面的重新相遇?答案是肯定的,可能很多人还在责怪那两个少年,是他们放走了身受重伤的魔鬼。其实,没有理由去责怪那些少年。看上去,是因为那两个少年贪恋钱财,帮助和间接放跑了希格尔,其实这个事件以一种近乎隐喻的方式告诉观众或者读者,希格尔或者魔鬼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因为他一直都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警长贝尔是他管辖的边陲小镇上的上帝式人物,同他的祖辈父辈一样,他靠着传统 的权威与方式来维持自己小镇的安全秩序。在亨斯韦尔镇,他曾逮捕和审讯了一名少年杀人嫌疑犯,并亲自将其送上电椅。该男孩由于激情杀死了一名14岁的女孩,审讯中的他告诉贝尔,自己没有一点激情,杀人的念头已经构想了很长一段时间,还说如果将来能放出来,还要继续去杀人。面对受到金钱和毒品侵扰而出现的道德滑坡,文明缺失,传统价值观的消亡,一向自信的贝尔警长困惑了。旧有的秩序无法应对这种新的战争的需要,永不停止复仇的亡命杀手希格尔就站在他的对立面,在嘲弄他,挑战他的能力。
  贝尔决心将魔鬼希格尔绳之以法。经验丰富的他预见到了希格尔肯定藏身最危险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凶杀现场。两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遇,中间隔了一扇门,贝尔推开门,碰巧门把站在门后的希格尔挡住了,贝尔搜索了里屋,一无所获,出来后,发现客厅的地上躺着一枚硬币,这说明凶手希格尔刚刚离开前还掷过硬币,幸运的是硬币没有判他死刑。在这个层面意义上,他是不死的。父亲早早殉职,成了英雄,但自己比父亲还年长了,还在苟延残喘。偏偏命运又一次的捉弄他,嗜血的魔鬼杀手希格尔没有杀他,这比杀了他都让他感到难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次出去办案,他的和平主义的妻子总会说,希望你不要受伤,也不要伤害别人。这似乎是他的宿命。上帝与魔鬼是永远的二元对立关系。两人从不正面交锋,魔鬼从不直接挑战上帝,相反他去伤害上帝的羔羊,或者将更多的羔羊引诱成魔鬼。上帝也从不直接干涉或打击魔鬼,他对魔鬼的打击方式,是把忠实的羔羊引入天堂,而把背叛的打入地狱。这就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默契。所以,看到这么多无辜的人们被希格尔杀害,贝尔警长开始怀疑正义是否存在,质疑上帝是否存在。也许上帝的存在就是允许一切人间悲剧去发生。那么,上帝,请不要来到这个人世问。因为你不作为!
  贝尔警长觉得自己老了,尽管他只有45岁。可以称呼他精神上的老人。他决定退出这个注定失败的游戏,回家和妻子一起养马,可是妻子拒绝他的加入,说养马都用不着他,他愈发颓丧,变得絮叨,向妻子讲述一个梦,梦见父亲趴在一匹马上,从头到脚用毛毯裹着,在黑暗的冰冷的雪山路上行走,但手里拿着一个装火的牛角,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个梦的解析具有高度的隐喻象征意义,冰天雪地象征着当今社会人性的冻结,黑暗喻指人类的前途暗淡:装火的牛角则象征正义的号角只属于父亲的年代,被他带走了。而这一代的老人看不到任何希望,也看不到上帝。贝尔还抽空去看望当过警察的安迪老叔叔,这个参加过一战的老人喝着一周之前煮过的咖啡,身边没有一个子女,家里脏乱不堪,到处是收养的流浪猫犬。老人像传统时代的退休警察一样,坐在家里等死:要么老死,要么等着仇人上门杀死自己。艾迪叔叔像个哲学家,看透了人生,退休后,没有(年轻)人会拜访你;当一个人试图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他可能会失去更多,言外之意,当一个人试图拿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他反而会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贝尔警长哲理化的自语将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当人老的时候,上帝并不会走入他的心中。老人在俗世中得不到想要的安宁和幸福。迟暮之年才知道这些哲理的老人除了说教,又能如何作为呢?
  
  结束语
  
  精神的乐园不可寻,往日之梦不可追。现实的美国精神老人——贝尔就像一个布道者,只能坐在逐渐暗淡的屋里,预言人性毁灭的真实性。
其他文献
摘要 影视音乐作为用以增强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载体,其主要性表现为视觉的可靠性,表现的共融性,内容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影视音乐 可靠性 共融性 不确定性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但音乐叙事本身具有间接性。其完成间接叙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文字或其他语言媒介,创设特定情景来叙事,如音乐本身的标题,解释、说明等:二是置音乐于某种特定的
守候風雨 黄龙奇摄/徕卡M10,焦距200mm,光圈F8,速度1/250秒  在老舍的笔下,草原有着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草原是如此的可爱。当与草原的一切临别时是那样的不舍,因此才会在《草原》文中的最后发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吧。黄龙奇摄影作品展现了草原的淳朴、蒙古族同胞的情愫、蒙古马的状态和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情怀。黄龙奇的摄影作品以情为线,以点带面,使影像产生了纵深感和厚重感
[嘉宾]是枝裕和  [整理]刘夏璇 李昱霄  一、在创作中保持发现的意识  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您在拍电影之前作为テレビマンユニオン(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员工制作了很多电视节目、纪录片,这些制作对您此后拍摄电影有怎样的影响?  是枝裕和(以下简称是枝):就那些年的经验而言,一边看已经拍摄到的素材,一边有新的发现,重写剧本,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拍摄,不知道结果会走向何处,在这过程中感受
摘要 《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娜塔莎对外表美孜孜追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自觉地以男权观念为准绳,历来备受人们的称赞,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贤妻良母形象。然而,在女权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娜塔莎并非像传统评论所认为的那样完美。相反,其肉体被人为制造,其精神被刻意塑造,她只不过是一个在肉体和精神上均被阉割过的躯体而已,是一个丧失自我和个性的、缺乏灵魂的木偶。  关键词 娜塔莎 女权理论 贤妻良母 被阉割的女
[摘要]2006年“金基德事件”引发人们对金基德《呼吸》的关注,媒体纷纷认为这是金基德向公众妥协、投其所好的一部影片,实际并非如此。将《呼吸》与金基德之前导演作品相比较,我们发现《呼吸》依然体现出金基德的一贯风格。金基德还是金基德。  [关键词]金基德 《呼吸》 暴力 失语 救赎    2007年的韩国电影继续沉沦,在影院票房冠军位置多被欧美影片占据、制作费泡沫满天飞的季节,“曲线救国”的金基德还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他的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坛上最优秀的篇章。  十四行诗(sonnet),又被译为“商籁体”诗。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完整、格律严谨、以歌咏爱情为主的小诗,十三、四世纪盛行于意大利,起最主要代表者为彼得拉克。16世纪传人英国,
一、 黄梅戏电影发展阶段概述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片,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11年历史。1955年,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问世,瞬间如一缕山野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吹遍了海内外,香满四溢。时至今日,黄梅戏电影先后问世了19部作品,不仅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还为中国电影贡献了独特的清新质朴的美学风格。  回首黄梅戏电影的发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庸小说中反面人物慕容博形象的分析,表明金庸的悲剧人物创作成就不仅在于塑造了众多的古典悲剧人物形象,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悲剧性的反面人物,证明了方面人物也可以具有悲剧性,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实了悲剧理论,为文学人物画廊增加了一个新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悲剧 反面人物    一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金庸小说的读者。此话绝非夸张。作为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创作的小说无疑
摘要 青年导演王超在电影中描绘生活现实,揭示。灵真实,他对底层民众生存处境及生存状态有着忧心与关注,企图在电影中救赎人生救赎人性,显示了其人文反思和理性观照。  关键词 王超电影 底层 救赎    “底层写作”是近年文坛上的热点,影坛上近年来也有着为数不少的“底层电影”,像《泥鳅也是鱼》、《落叶归根》、《耳朵大有福》、《一年到头》等等。青年导演王超迄今已执导三部影片,也均立足底层,叩问生存,焕发出
[摘要]冯小刚的新作《集结号》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人想到了诸多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名与实、残酷与柔情、战争与和平等,从而使影片超越了一般的战争片范式,更偏向于哲学的思辨。  [关键词]冯小刚 《集结号》 正名    有人说,冯小刚是创作战争题材电影的大腕,但我只看过他的这部《集结号》。我感觉冯小刚所追求的并不是“再现”战争,也不是“表现”,他更注重“发现”,力图挖掘和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