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纯钩:纵横于天地之间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纯钩先生资深编辑、作家、评论家。三十岁踏足香港,从校对、副刊编辑、编辑主任,一路做到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的总编辑。多年驰骋职场,得失寸心知,他言:“得意事来,处之以澹;失意事来,处之以忍。”多年来,他以对国家强盛的关切,以对人类精神食粮高度负责任的紧张,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的能量。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他力争:从天地图书走出来的营养品,种类要繁,质量更要精!
  
  【人物简介】:
   【颜纯钩先生,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笔名慕翼、斯人、冷莹,曾获香港第八届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博益小说创作比赛冠军及台湾行政院新闻局电影剧本征选优异奖。曾任香港市政局文学奖、香港市政局文学双年奖、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长篇小说奖及香港中文大学新世纪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评判,曾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顾问。现任香港特区政府文康广播处顾问。】
  
  天地的出版出版的天地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颜纯钩先生介绍说:”我来天地的时候,他们已经创办六七年了。”1988年,经历在香港《晶报》做校对、《新晚报》做副刊编辑、《文汇报》做副刊编辑的十年磨一剑,颜纯钩先生终于宝剑出鞘,正式与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携手并肩。
  祖籍福建的颜纯钩先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母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已定居香港,基于此,颜先生于自己三十岁时来到香港。虽然已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是内地是他基本人格定型的地方,经历过上山下乡,与父母聚少离多,颜纯钩先生言自己受祖母、受当时一些朋友、老师的影响甚至比父母还多。
  他时时关注内地的经济发展,常常于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锁定内地的政治经济新闻。选择天地,他看中的正是其在出版上的政治自由,许多在内地遭禁甚至在香港也有所避忌的图书,在天地图书都能得以顺利出版。颜纯钩先生身怀大义地说:“如实出版书籍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读者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历史是掩盖不住的,我们需要用真相来催促我们对国家对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正是秉持着一份天地良心,为读者提供着一方高素质的阅读天地。
  也正是天地图书的这份社会责任感,及在政治上的充分自由度,深深吸引着颜纯钩先生,虽然在1996年有过短暂的离开,但是却很快返回了天地的怀抱。“1996年,我和太太一起在温哥华呆了八个月,那里虽然华人比较多,但是那边的中文信息跟文化环境却不那么繁盛,当地只有两份华人报纸。如果去理髪店,会有一些八卦杂志,但都是过时一年了的。在那个环境里,我觉得人很沉闷。我去加拿大的时候本来打算在天地停薪留职,公司也同意了,但是后来我想公司要是招到想长留的新编辑就不好办了,所以我就干脆辞职了。但是他们说,你如果回来就还来这里,那么我一回来就过来了。”
  在天地的自由、责任感、归属感,令颜纯钩先生这次回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现在更是担起了总编辑的重任,好在多年的沉淀积累,天地图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颜纯钩先生介绍道:“三十年的发展,天地图书已经有了自己很稳定的三条基本路线:第一条就是比较通俗的,包括亦舒、李碧华、蔡澜等名家创作的书籍,这条线是比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也不用担心销量;另外一条线是比较严肃的,包括纯文学、历史、政治、传记都有,如龙应台、李泽厚写的书等等,以及我们策划的几个文学系列;第三条就是实用的,如工具书、旅游书、医疗书等等。”
  多年来,这三条出版路线支持着天地图书不断蓬勃发展,并越来越为作家及读者们熟知与信任,这令颜纯钩先生感到欣慰,并更觉多了一份责任与承担。
  
  爱好创作不曾遗忘
  
  因为常年忙碌于出版事业,颜纯钩先生几乎淡漠了自己的爱好,在年轻的时候,他可是一位文学创作者和电影爱好者。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红绿灯》、《天谴》、《生死澄明》,散文选集《自得集》、《饮茶聊天》、《心版图》及电影文学剧本《血雨》等,曾获香港第八届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博益小说创作比赛冠军及台湾行政院新闻局电影剧本征选优异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不容忽视。他在香港的起步之路,也是由一边给《晶报》做校对,一边向报刊投稿写政治评论、文学创作,逐渐受到文学界认可而开始的。
  如今渐渐忙碌,颜纯钩先生亦渐渐停笔,但是他写作剧本的理想并不曾熄灭。“现在主要是没有时间,我还是有这个理想,我一直还想写,在台湾拿奖的剧本是写文革的,没有机会拍。还有一个剧本是写上山下乡,也没有机会拍。但是我对那个时代很敏感,希望有一天能重现那个年代人们的激情与梦想。”
  从小看电影、看杂志,颜纯钩先生的电影编剧梦不曾消散,“当时家里经济情况比较好,我看了很多电影方面的书籍,《电影剧本》、《电影文化》、《电影画报》,这些电影杂志也都订阅了来看。那时内地出电影剧本,质量很好,一个电影出来,会出两种剧本,一个文学剧本和一个分镜头剧本。而且那个时候内地翻译了很多外国电影,意大利的,苏联的,尤其苏联电影我看了很多,深受影响。那时候看电影是我最大的享受。”提起这段与电影共舞的日子,颜纯钩先生流露出一股消退不掉的热情。
  如今电影时代再度来临,电影质素普遍提高,很多人又开始返回电影院看电影,颜纯钩先生的剧本创作梦也在等待着最佳的时机重新提上日程。
  而眼下颜纯钩先生最重点的任务,显然在于源源不断地向读者输送优秀书籍上。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每年出版的图书量接近三百本,这些都必须靠编辑们进行严格地把关和筛选,以力争每本书籍都能够以其最佳的姿态面世。
  这么多年,颜纯钩先生言要想书籍叫好又叫座并不容易,惟其坚持“得意事来,处之以澹;失意事来,处之以忍”的淡定从容姿态,以心中的呎度和原则把握书籍的出版,不盲目迎合市场,亦不汲汲于政治压力,而是一心着力于为广大读者输送高营养高素质的精神食粮,此情可嘉。
  
  教育子女因势利导
  
  时值盛夏,内地高考发榜,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内地竞争压力大,家长压力甚至大过学生的现象,颜纯钩先生说:“家长的压力其实就是给孩子的压力,所以做小孩很痛苦,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压在孩子身上,这样只会害了小孩。”
  香港的教育也存在让学生不断做功课填鸭教育的问题,颜先生说:“我女儿也是很不适应香港的教育制度,而且据我了解,一般聪明的孩子最不喜欢受课本的约束,你执意要教他标准答案,对他反而是束缚,实际上世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不按照标准答案就不对,这会令小孩子很苦恼。”
  为了让女儿有自由快乐的童年,颜先生选择将女儿送进一家以唱歌做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却导致她小学一年级就适应不了学校的节奏,“因为别人都已经学了很多,英文也懂了很多,但是她还没学,虽然她也很快就跟上来了,但是整个小学她都是不适应的。”而为了抵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双重逼迫与压力,女儿甚至做出了在学生手册上冒签父母名字的举动。
  老师于是将颜纯钩先生请去谈话,没想到崇尚天性自由的颜先生只回答了老师一句话:“我不想给我女儿太大的压力。”当时香港的小孩,很多因为压力太大,自寻短见,老师听了颜纯钩先生的话,遂不再过问这些事情。
  到中一的时候,颜先生的女儿离开这所小学,进了著名作家亦舒曾就读的何东女子工业学校,虽然这只是家二三流的学校,但是颜先生认为没关系,能够自由成长才最好。
  “后来女儿转到加拿大读中二,如鱼得水。因为在那边没有功课,而是要学生做研究,几个学生完成一个计划,学生们自己理解消化就可以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研究成果在学校进行宣讲。”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不枯燥不死板,正合颜先生女儿的性格,因此她在加拿大成绩一路飘红,后来考上加拿大的大学就读新闻专业。
  女儿报读新闻专业,也是颜纯钩先生通过长期观察,与女儿沟通交流,而发现其兴趣点。他鼓励女儿多看新闻多揣摩,并多多阅读新闻杂志,女儿大学毕业后果然优秀,英文好不说,对新闻也有极佳的敏感度,并在明珠台做了一段时间的记者及主播,后又考到英国继续深造硕士学位。
  颜先生的儿子亦十分优秀,先后留学英美,现就职于美国微软公司,成为了一名顶尖的IT精英。教育子女,颜先生说:“如果家长没有独立的思考,只跟着社会走,就会耽误孩子。对于孩子,你不能违背他的天性,每个人的天性都不一样,有的人是逻辑思维强,有的人是感性思维强,一个逻辑思维强的人你不能让他去做天马行空的事情,对孩子要去摸索他的天性所在,然后善加引导。”
  对于孩子的喜好,颜先生也主张父母不要介入,“孩子喜欢什么,最有把握的是什么,父母怎么会比他更清楚?家长应该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自己认识自己,如果孩子对自己有最好的认识,他的成长自然不会差。”
  颜先生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明白,哪怕你是一个多伟大的人,如毛泽东,他的儿子也跟他不一样,所以你不可能用教育毛泽东的思想来指导他的儿子,更不可能要求他儿子做第二个毛泽东,惟有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帮助孩子完成他们喜欢的事情,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倘若天下的父母都能有颜纯钩先生这般大智的教育认识,必当是国人之幸。
其他文献
王雁高先生是一位致力于教育事业,备受学生和家长推崇的教育工作者,是忧国忧民、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热心人士。多年来,他从小学、中学、大学老师,做到副院长,为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发展贡献出了激情和才智。  而加入到著名慈善机构——华夏基金会这一方更为广阔的舞台上,王雁高先生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更进一步为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着。    【王雁高先生,华夏基金会执行总干事兼总裁。此前任香港真道
期刊
侯德耕先生是缅甸归侨,现主要涉足饮食及物流两大行业,他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领域灵活转换角色——身为三间餐厅的董事及总经理,他率真随性,以艺术的兴致烹制美食,力求给食客以独特的味觉享受,而对待物流服务公司,他则有着严谨理智的一面,经营近三十年,历经沧桑而始终稳如盘石。人生缤纷,他恪守端正态度,品质生活,稳步开创未来!    【侯德耕先生,缅甸华侨,1974年来到澳门创业,现拥有三间缅甸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6月16日晚,新界社团联会(新社联)假荃湾如心海景酒店暨会议中心7楼宴会厅举行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4周年暨新界社团联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就职典礼联欢晚会。  晚会主礼嘉宾有:中联办副主任王志民,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李元明,港区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行政立法两会议员、乡议局主席刘皇发,行政会议成员郑耀棠,行政会议成员梁智鸿,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劳工及福利局
期刊
【本刊讯】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缅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加强香港与中山两地侨界的合作交流,香港侨界社团联合会于6月4、5日,组织香港侨友共1200余人,赴中山、广州两地开展“香港侨界寻访辛亥先贤足迹”活动,全方位地回顾和感受百年辛亥的发展历程,追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访问团团长、该会会长余国春致辞时表示,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华侨为“革命之母”,百多年来,华侨为祖国的建设
期刊
飞安达先生的名字,是与慈善联繋在一起的,他担任主席主理澳门著名的慈善团体——仁慈堂,已经有十多年。存善念、有善行、救苦救难,成为澳门弘扬仁爱精神的栋梁之一。如圣人所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他从自己做起,奉献一份爱心,扎根于澳门,以仁慈堂为阵地,将仁慈堂四百多年中西交融的厚重历史,通过一份份爱心,通过一桩桩善举,通过一笔笔捐赠,浓墨重彩地演绎出来,让爱心与善举成为超越国界和阶层的人道之爱。
期刊
杨丕汉先生自十五年前初次从杨氏乡亲的口中听说杨衢云先烈的事迹后,便开始踏上了为其争取一个正式名份的征程。因为这段历史已经时隔近百年,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使得这段征程行走起来显得太过漫长,太过艰难。道路阻且长,却没能让一心要让这段已经尘封了百年、沉睡了百年的记忆重启的杨丕汉先生心生胆怯,抑或心生迟疑。十五年,整整十五年,他一直在为这个梦想四处奔走,不长不短,不偏不倚,而支撑着这个梦的是一直存留
期刊
王主帅先生是一位谦卑大度之人,耄耋之年形色平和,从容有度。缅甸的青山秀水哺育他成长,福建人的拼搏精神则流淌在血液里,与古玉形影相随的一个甲子,给予了他一生成长的养分,琢玉成器,养玉之温润含蓄性情。与外交好,与内情深,他曾为祖国和缅甸的友好往来贡献力量,默默奉献,纵使没有亲历去创造历史,却见证了历史的起起伏伏,收获了平实简单的幸福。    【王主帅先生,缅甸华侨,打磨玉器是其最享受的过程,玉是东方精
期刊
陈玉贤先生于1984年与一些股东共同创办了黄竹坑小巴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香港专线小巴的服务公司,该司主要负责鸭脷洲区内及连接湾仔的路线,其中一半为过隧道线路,一半为鸭脷洲本岛线路,为鸭脷洲本岛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随着油价和保险费用的逐年提高,在经营上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他一直坚持着,希望服务更多的居民。同时,他还担任了多项社会职务,尤其关注香港区潮人联会的发展,并在南区组织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活动
期刊
陈宙安先生是一位智慧的人。他虚怀若谷,善于经营生活,懂得享受人生;他心怀祖国和家乡,感恩亲朋与好友。他是艺术界的偏才,拥有超乎常人的能耐,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在木刻、工艺品制作、书法、绘画、收藏、建筑力学等多个领域,拥有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曾把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于当时创办威鸣工艺公司,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的旅游城市。他心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在一段段平凡真实的人生历程中,在点点滴滴的事例中,诉说
期刊
饶友基先生(又名:饶炽烽)是一位爱国华侨,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都深深地打着爱国的烙印。从印度尼西亚毅然回国支持祖国经济文化建设,到前往香港参与创办爱国报刊《镜报》,到带头组织创建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校友会等聚力爱国团体,再到下海从商,各项贸易都以祖国的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他的所作所为,都凝聚着“爱国”两个字。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希望中国安定繁荣、民主法制,能够做到民富国强,而这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