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峰遇难记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五分校一大队奉令到贵州省息烽县养龙站区剿匪征粮,我们四中队驻养龙司(当时称飞越乡)。10月初的一天,中队需要送一封机要信到大队部。政委殷少岚拿着信对我说:“小黄,通讯员脚生疮不能行走,你是团员(当时我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候补团员),把这封机要信送到大队部,要亲自交给大队政委刘仲廉。”说完,将一支亮锃锃的勃朗宁手枪递给我,作护身之用。我摸着那支手枪非常惬意,但转而又想,这是政委唯一的随身手枪,于是拒绝带手枪,准备仍扛我那支三八大盖。政委说:“不行,你人小个子矮(当时我17岁,身高只有1米50),万一敌人从背后来个拥抱……”正作难,通讯员小刘出了个好主意,叫我不带枪,身揣两个不带木柄的鹅卵式铁质手榴弹,以防不测。于是,我欣然上路了。
  初冬的贵州寒风习习,落叶飘飘,四野空无一人,心里不禁胆怯几分。说实话,从养龙司到养龙站不过十多华里的路程,但中间要经过一段山崖峡谷地带,行人极少,当时以蔡子文为首的土匪在这一带十分猖狂,扬言:“活捉一名解放军悬偿大洋300元,打死一名偿100元!”想到这些,对于我这个“娃娃兵”来说,敢情是有点悬吊吊的。然而,当我想起政委的话:“你是青年团员……”,再摸摸口袋里的两枚铁家伙时,随又胆壮起来。
  “砰,砰,劈!……”突然间几声枪响划破了峡谷的沉静,我一时怔住了,接着又听到四下声嘶力竭地叫喊:“抓活的啦……赶快投降……”
  我的神经震颤了,抬头一望,比预料更糟的情况出现了:那高崖上的几十名土匪(多数穿蓝色的便服,个别穿黄军衣)顺着旁边的茅坡向我直冲下来。我不由自主地闪进了旁边的偏岩腔内,稍稍定神,朝外一望,情况更糟了:前面的几个土匪已经奔下了山崖,离我约莫不到50米了,有幸的是,他们不再前进了,而是伏在零乱的茅草和土堆后面,大声狂叫:“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此时,我脑海中闪过土匪犯下的种种罪行,想起自己身上携带的机要信件,想起自己是一名人民战士,一名青年团员,急忙从口袋里摸出鹅卵铁弹,准备第一颗给敌人,第二颗同敌人,连同那封打算撕得粉碎的机要信件一起“升天”。
  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那两颗鹅卵铁弹,不知是平型关战役从日军那里缴获的,还是淮海战役从蒋军那里过渡而来的,资格实在太老了,老得锈紧了盖,怎么也拧不开。此时,敌人似乎发现了我的“秘密”似的,有的正猫着身朝我步步逼进。
  人急智生,当我取出那封机要信准备撕碎时,忽然发现偏岩腔的底部凸现出一排石尖,于是急奔过去,一手握住弹身;一手按住弹盖,朝扁扁的石尖上猛地一拗带拧,弹盖铿然一声落地了,我随即用小指姆勾着铜圈,立起身来将铁蛋猛地扔了出去,接着“轰”的一声巨响,山沟里腾起一股黄色的烟尘。我顾不及细看是否打倒了敌人,紧接着拿起第二枚手榴弹,可正在此时,山沟里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我猜测敌人马上要向我扑来了,但定神一望,土匪不是朝我而来,而是掉转头纷纷朝山坡上爬,再探出头向外张望时,奇迹出现了:两部载满战友的马车从养龙站方向朝我奔驰而来,还有几名战士端着枪随车奔跑,不时地朝跳窜的土匪射击……
  原来,这是我们中队的事务长许承畴同志从息烽县城运棉衣返回,并由校部警卫营派出一个班的战土护车,恰好路过此地,发现匪情,急忙迎战。我奔出偏岩腔,情不自禁地赶上前去投进事务长的怀抱。事务长见状连连拍着我的肩背安慰:“好,好,小鬼!好好,别怕,勇敢,勇敢,好,好,好……”
  接着,事务长吩咐两名战士护送我到大队部,将机要信件交给了大队政委刘仲廉,并把路上发生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刘政委听罢用赞许的口吻说:“好,好,小个子,你今天真是读了第一节课,读得好,读了个甲等分数……可今后的课还多着呢,干革命嘛,这课那课,够你读的哩……”
  回到养龙司,中队政委表扬了我,并建议团支部将我提前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团员。如今,我已是个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了,这“第一节课”,则是我生命的新起点。
其他文献
一对平凡清贫的夫妻,他们用爱支撑着彼此,用孝心创造了奇迹,从而改写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    杨要武和赵有先,一对平凡清贫的夫妻,然而他们却用爱、坚持和相互理解创造了一个奇迹。  2003年底,杨要武69岁的母亲由于脑溢血手术后成为了“植物人”,本来清贫的家为了照顾母亲倾尽所有,举债数万元。丈夫杨要武下岗在家靠低保生活,为了照顾母亲,他足不出户并包揽一切家务。妻子赵有先在外打工,每周只能
期刊
问:我在国内读完大学后,于1994年到加拿大工作,在加拿大结婚生子,现已加入该国国籍。我的父母原来都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于3年前双双退休后,一直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待遇。今年春节期间,我的母亲突患脑梗塞去世,剩我父亲孤身一人。我是独女,没有兄弟姐妹能为我分忧替我尽孝。这种情况下,若丢下老父亲远走海外,我肯定会于心不安。回国吧,金发碧眼的丈夫又不同意。思前想后,我感到还是把老父亲接到国外定居为上策
期刊
速度:应细嚼慢咽。老年人由于咀嚼和胃肠消化功能都有所减退,进食不宜过快。细嚼慢咽,不仅可锻炼和提高老人的咀嚼功能,而且食物通过充分咀嚼后,口腔唾液中的消化酶与碎细的食物混合成食团,更利于肠胃的消化吸收。另外,细嚼慢咽还有健身防癌的作用。  硬度:宜软硬适度、粗细适中。老年人的牙大都不好,太硬的食物咬不动或是不能完全嚼碎,再加上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粗糙坚硬的食物进入胃后不易消化,还会损伤胃粘膜而致病。
期刊
编辑同志:  我是《晚晴》的一名忠实读者。我喜欢她的“老年生活”、“养生益寿之道”,这里关爱生活,呵护健康;喜欢“往事情深”,这里字字含情,叩人心扉;喜欢“闲话晚晴”、“诗词荟萃”,这里哲深智睿、翰墨飘香……与《晚晴》同行,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前不久,欣闻贵刊对内容和栏目以及风格进行全新的调整,看了贵刊调整后的编辑方案,感到焕然一新,板块和栏目的设置更加贴近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亦更加充实、丰富多
期刊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离休干部,今年78岁,多年来我一直是本刊的忠实读者,通过《晚晴》,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近两年,我的几篇作品还发表在贵刊。《晚晴》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心朋友和精神伴侣。  最近得知贵刊改版,想给您们提些建议。希望今后增加一些关注老年人情感生活的内容;多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养生、防病治病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老年人身体和视力都较弱,长时间阅读,其精力、视力都有一定困难,因此,稿
期刊
我是一位已满八十五岁的老人,是一位已有二十五年历史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治疗及时,生活丰富多彩,腰不弯,背不驼,被老年体协授于贵州健康老人称号。  我在七十岁到七十二岁期间,由于糖尿病缠身,曾一度身体虚弱,精神不佳,产生了可能不久于人世的悲观想法。以后由于采取多种措施,精神逐步好转,身体日益恢复健康。可以说步人第二个春天,我的措施是:  一是对糖尿病的治疗,由每日吃消渴丸(中药)转为每天打胰岛素,血糖
期刊
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党中央对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更加重视和关怀,2004年3月针对老龄事业的发展下发了专门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用。同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许多老年人对生存质量更加重视,越来越多的离退休老年人希望异地或进入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其原因有:1.子女工作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能力”。什么是和谐?和谐就是配合适当,谐调一致,互相关爱,团结合作,公平合理,权利平等,政通人和,和平共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古来就有和为贵的传统,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本。只
期刊
并肩战斗黄河边,  南征渡江坐一船。  接管上饶同战斗,  奉命人黔齐向前。  我军数万人黔川,  贵州建立新政权。  捍卫政权步履艰,  烈士鲜血洒高原。    我和张怀月、刘孝纪、仝金才同志是一起南下、西进的战友。南下前,我们都在原冀鲁豫边区郓北县工作,就地坚持对敌斗争,胜利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  1949年初,为了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我们四人和郓北县抽调南下的
期刊
“叮咚”,安装在延庆县城南菜园三巷冯静家的救助门铃响了起来,冯静立即来到隔壁的沈大妈家中。沈大妈老伴去世多年,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多亏有冯静这个好邻居照顾着,以前沈大妈有什么事儿,就用力敲墙找冯静帮忙。社区居委会得知这事后,和办事处联系,很快在冯静家为沈大妈安装了救助门铃。  近日,城镇办事处与各个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内的130个空巢老人家庭安装了救助门铃,极大地方便了社区老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