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食疗趣谈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仅要吃,还要吃出“门道”,在这一方面,食疗很有代表性。食疗历史悠久,在古人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下,产生许多食疗理论和做法。人们以“吃”延年益寿,不同吃法的背后,是不同的需求。
  二苏的食疗“秘方”
  “食疗”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利用食物来调养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提起食疗,不能不提北宋文坛二苏兄弟——苏轼和苏辙。二人在食疗方面颇有造诣,不光对某些食物情有独钟,还配出了独到“秘方”。
  苏辙曾专作《服茯苓赋》向钟爱的茯苓表白,言其“经历千岁,化为琥珀,受雨露以弥坚,与日月而终毕,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苏辙有意养生并开始服用茯苓,这要从他32岁那年说起。那年,苏辙经人指点,通过服用茯苓,一年后治愈了自小就有的顽疾,从此便对养生有了兴趣。
  他阅读古书,遍寻良材,终于发现了有助于延年益寿的茯苓。常吃茯苓,他感到“神止气定,浮游自得”,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夫无穷”。
  苏轼虽不像弟弟那样痴迷于茯苓,但也深感茯苓之好。一次,苏轼写信告诉朋友程正辅,他的痔疮复发了,为了免除疼痛,他甚至坚持了两个月的忌口计划:休粮断酒断肉、拒绝酱菜盐酪,只吃清汤淡面,但怎么都不见好转。
  在难熬的日子里,苏轼自制了“胡麻茯苓食疗方”,服食多日,神奇般地治好了痔疮。作为美食达人,苏轼当然不会忘记留下做法:“胡麻,黑脂麻是也。去皮,九蒸曝白。茯苓去皮,捣罗入少白蜜,杂胡麻食之,甚美。”对于苏轼来说,好吃才是最大的治愈。
  苏轼也有自己钟爱的食物——芡实,而且他有独到的吃法:取熟芡实一粒,剥去外壳,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到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下咽。每天这样吃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在其中,妙不可言。
  雷打不动爱喝粥
  在中医的眼中,食物褪去了些许食欲色彩,“医食同源,药食同用”,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从《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经集注》,都有与食疗相关的内容。唐代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宋代以后,食疗不仅愈加成体系,而且更多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说起日常的食疗,不能不提粥。大江南北,无不喝粥。粥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形式,在食疗领域不容小觑。古人食疗之法浩如烟海,但李时珍认为粥“最为饮食之良”“寝食之间,既能养生求安乐”。粥包罗万“材”、兼有荤素,有黑豆胡麻粥、粳米红枣粥、红豆薏米粥,鲤鱼粥、瘦肉粥、乌鸡粥等等,几乎到了“凡食材皆可入粥”的地步。
  在吃粥界,白居易和陆游是地地道道的“粥粉”。一字千金的白居易,为粥花了许多笔墨。“老饥初爱粥,瘦冷早披裘”,在《履道新居二十韵》中直言喜爱;“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在《晨兴》中道出晨起喝碗粥的满足;“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在《春寒》中,吃粥有三重愉悦,暖身、解馋,调脾养胃;“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新沐浴》里的粥配酒,半酣半饱间,悠然自得。
  陆游也很懂粥。在《食粥》诗中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一碗粥,便能羽化成仙,奈何世人苦苦追求艰辛的养生之道,不懂得金子就在眼前。陆游从吃粥的经历中悟出最朴素即是最宝贵的道理。
  粥如此得人喜爱,不仅在于味道好、包容性大,也在于它确有一定药用价值。有学者研究,以粥辅药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后,中医领域又系统总结了百余种药粥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粥方“可常食用”,清代更是将粥用于日常食养食疗里,以贴近生活为原则,达到调养治疾兼备的目的。
  食疗界的畅销品
  《黄帝内经》里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疗原则,说明饮食要丰富多样。但在古代,能够享用各色食物的也只有天子贵族,平民百姓还是以粗茶淡饭和时令果蔬为主。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寻找了一些食疗养生佳品,比如枸杞和红枣。
  在古人食疗中,枸杞出现的频率很高。《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能“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人们做枸杞茶、枸杞粥、枸杞酒、枸杞饭,把枸杞用得淋漓尽致。
  枸杞的妙处还在于,不光果实的食疗功效显著,枸杞芽儿也颇有好处。《红楼梦》第六十一回中写三姑娘探春和宝钗忽来了兴致,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这枸杞芽儿说的就是枸杞的嫩茎叶,它味道清爽,还有清热、明目、益肾亏等功效。
  春天的枸杞芽儿最为鲜嫩爽口、饱满多汁,是一道常见的时令养生菜品。探春想吃枸杞芽儿,甚至愿意拿五百钱来买。五百钱的价格自然是闺中小姐不懂市面行情的体现,其实老百姓花十多钱便可享用枸杞芽儿的清爽、甘美与健康。现在,仍然有人会做“油盐炒枸杞芽儿”,延续传统味道的同时也在延续古人的养生之法。
  红枣的功效自不必多说,其安中养神、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等作用及香甜平和的味道,使它很受欢迎,民间有“一日食三枣,岁月不显老”之说。
  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孙思邈的“还阳枣”。据传,有一农妇患腹疾,百般求医问药,始终不见好转,甚至两耳失聪、日益消瘦。她的儿子抱着最后的希望,日夜兼程,把孙思邈请到家中为母亲医治疾病。孙思邈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断定病人腹中有虫,便先开一剂药酒驱虫。随后,他又开一药方,并以红枣去皮去核配药。农妇服用几日,随即康复。
  人们对孙思邈钦佩不已,也十分感激他治病救人。由于孙思邈所用药材中人们对红枣最为熟悉,于是盛赞红枣为“还阳枣”,并由此衍生和改进出了很多药膳,红枣渐渐为人所钟爱。
  食疗里的“黑科技”
  吃东西就可以延年益寿,听着确实很有吸引力,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食疗领域有不少“黑科技”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著名的“以形养形”理论,俗称“吃啥补啥”,如吃肝补肝、吃肺补肺、吃核桃补脑等等。但其中有多少科学道理呢?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
  比如喝骨头汤补钙。一碗骨头汤里钙含量至多20~30毫克,如果按照成人一天攝入800毫克钙的健康标准来算,需要喝上不止一锅骨头汤。
  再比如吃相应的动物内脏来滋补五脏六腑,也不具有科学性。毕竟动物内脏胆固醇、脂肪含量都很高,对患有慢性病和相应功能差的人群来说,常吃内脏反倒不利于身体健康。
  “以形补形”是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对自然界长期观察、简单类比后总结出的一些认识,但难免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不可尽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做法。但讲究食物多样化、均衡饮食结构的饮食习惯总是对的。食物不能完全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但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带来健康的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和饮食方式,才能获取食疗的好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古代食疗文化尽管有不合时宜之处,但食疗本身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好奇、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珍爱一蔬一果,珍视一餐一饭,这份讲究,如今看来最为可贵。(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夜未央。华丽的宫殿里歌舞升平。  殿下的群臣也沉浸手欢歌笑语之中,早已忘了日夜,不知窗外错失了几度流年。  偏偏有一少女正襟危坐,视线落在沉醉的帝王身上。帝王仿佛有所感应,慢慢地转过头来,迎上少女的眼睛,最后看到她眉心的那颗红痣。  两人的视线在颓靡的空气中相遇,迅速的交缠之后,他笑了,而她依旧不动声色。  她,是圣女赵灵儿之女李忆如。  他,是拜月教主之子当朝巫壬。  仇恨在那一刹那绚丽开放,那
期刊
一稿多投的受害者    可以说,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会看出这所谓“一稿多投”其中的隐患。首先,“一稿多投”最先遭殃的肯定是可怜的服务商们,因为消费者往往不会过问自己花钱下了游戏居然重样的真正理由,他只会骂两个服务商相互勾结骗钱。于是乎,本就以品牌信誉和服务为第一要务的服务提供商便彻底背了黑锅,欲哭无泪有口难辩。  除了服务商,第二个倒霉的就要数中国移动百宝箱了。百宝箱现在上线那么多游戏(不知道有
期刊
“……看完《香港晚九朝五》,联想到了《台北晚九朝五》,而后觉得我的生活应该是《西安晚九朝五》。”
期刊
作为一名医生和教育工作者,梁贵友淬炼自己的思想本色和业务能力,始终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在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勇往直前作出突出贡献;爱岗敬业、护佑人民健康,创建遵医附院胸心外科,开展心血管外科临床新技术,心肺移植处于西部领先水平;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推动了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开办贵医“协和班”,开启贵州拔尖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对贵州医学教育
期刊
8月6日凌晨,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  王文娟,1926年12月生于浙江,1939年离家至上海,师从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她初习小生,2年后,改学花旦。开蒙戏是在《投军别窑》中饰王宝钏。1944年受竺素娥提携,与其搭档演出《碧玉簪》《盘夫索夫》等戏,脱颖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剧目。1952年7月,她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
期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年65岁的杨朝群在退休后的十年间,始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守在社区一线,带领明珠助老社党支部全体党员,团结老人、服务社会,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讲党课,让辖区5000余名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心向党 筑梦滨湖花城  2010年退休后,杨朝群与母亲搬到世纪城居住。2011年3月6日,杨朝群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为了帮助母亲恢复身体机能,杨朝群每天推
期刊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奶牛农场。  一百多头奶牛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的游侠、女巫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奶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晴》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党史”专栏,讲述和传播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为加强战备,推进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一次战略大调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项战略举措。贵州是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工
期刊
“停住!”  一队龙骑兵停在了绝望的废墟。  “可是将军,攻打亚丁的军团正在集结,来自阿宁亚的圣天骑士和光翼龙骑兵部在集结,都在等候你去指挥啊!”  “没事的,你们先走,我一会就采。”  看见远去的军队他松了口气,他其实是太紧张,虽然已经经历过无数的战役,一次又一次指挥他的军团走向胜利,但是这次他怕,这是结束艾末尔亚丁暴政的最后一战。  他忽然觉得自己有些迷茫,或许是太渴望成功,又或是他不知道如果
期刊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弯,南泥弯好地方,好地呀方……”  “幺妹,你又睡觉了?听妈唱歌噻!妈们那阵唱的歌硬是好听罗!”  “老妈唱的红歌当然好听,接到唱起哟!”  午夜的医院,终于回归了宁静。白天那些不安、惶恐和伤痛,仿佛都进入了梦乡,只有白墙、白床、白被单,和着那高悬的白炽灯,固执地释放着昏眩而清冷的白光。点滴缓缓滑落进母亲的身体,如沙漏般慢吞吞地数秒计更。母亲低沉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