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养成教育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理想的学科,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从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着手,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程序,努力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物理;探究;养成教育
  探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问题,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初中物理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教育的理想学科。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提高学生探究兴趣的首要环节,积极地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教师语言表达要有趣味性、激励性
  物理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讲原子结构时,我说:“如果我们把原子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原子核此时就如同地球上的一只乒乓球一样大小”,学生就能随我的语言而畅想:原子内部的核原来如此之小,原子几乎是一个空壳,学生也会在启发性语言引导下,产生许多新的感悟。
  教师要善于设疑,运用适当的问题语言启迪学生心智,促使其思维的发展,如,学习串、并联电路时,我问学生:“我们已经了解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你能说出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吗?”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些物理概念,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概念。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
  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个人能力的培养措施,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因材施教,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要求,以培养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且要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支持学生对权威的质疑。
  3.制造悬念引起认知冲突
  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制造悬念,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究。
  二、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程序、方法
  1.探究性程序
  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程序,一步步地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比如,探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演示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就缩短,就此,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弹簧伸长与拉力关系的问题,接着,大家对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再对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如何验证,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做好数据收集,把实验的情况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对,初步形成自己的意见,最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一致的意见,老师对活动过程进行点评,实验结果进行阐述,强化一下结论。
  2.常用探究方法
  (1)控制变量法
  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比如,探究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用相同材质、相同的横截面积的导线,做两次对比实验,两次实验中导线的长度不同,看实验结果如何,学生通过探究,记录下数据。会得出电阻的大小与导线的长度有关,再分别在①相同材质、相同导线的长度、不同的导线横截面积;②导线的横截面积、长度都相同但导线材质不同的条件下,做探究实验。
  (2)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测量物与像的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3)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比如,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将它放人盛满水的容器中,然后我们测排开水的体积。
  三、努力提高初中生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1.发挥小组合作,形成探究共识
  由于受学生个性特点及原有知识储备的影响,每个学生得到的信息各具特色:有指向探究目标的,有偏离探究目标,也有错误的,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发现都拿到全班范围来交流,或让教师逐一去指导,这在课堂教学中显然是行不通的,为了使学生的参与更有效,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研讨的功能,从而筛选、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有利于探究活动更深入开展,完善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2.运用评价手段,促进有效的探究交流
  交流汇报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理解进行争论、说明、概括的过程,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就能为实现探究的目标画上圆满句号,为了使学生的参与交流更有效,对汇报表现突出和认真倾听的小组进行表扬,或在宣传栏张贴学生的探究成果;或上课前在大屏幕展示学生探究时表现好的小组的照片。
  通过汇报交流,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概念,掌握新的知识,实现确立的探究目标,通过互相分享探究心得,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工人阶级的努力争取下,各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与健全劳动保护制度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失业保险作为政治和经济管理工具的功能在减弱.同时作为收入损失补偿的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学校竞争的加剧,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成了很多学校和教育科研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学习型教研组的分析,通过我校在建设学习型教学教研组方面取得的成就,用事实说明了建设“学习型”数学教研组是促进数学教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设;教研组;促进;教师;成长  “学习型”教研组是指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目前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这种转变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到底有什么样的改变?本文针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而不再是简单的只会记忆和做题的人才,所以我国针
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是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源泉。高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
摘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是每位化学教师需尽的义务与责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教学情景,以化学史引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倡导“绿色化学”理念,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理解学科特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素质教育;渗透;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以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为教学宗旨,包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等,同时引发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单一性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刻不容缓,因此,新课程来了,中学数学教师该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
中国的政治关联理念根植于中国关系文化,就连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都会注意到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再加上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的背景下,不健全制度特点也决定了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重
摘要:新课程中高中物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认为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形成的
现代商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独企业的竞争,而是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就是连接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商、仓库和物流,经由各级分销商直至把产品送至最终用户手中的链条。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环节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它以系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力求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随着供应链管理方法的广泛使用,如JIT准时生产、零库存的存储策略等等,这些方法对有效控制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起到了积极有
苏州东山人杰地灵,有着独特优美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众多艺术名家,这些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是学生学习美术、发展美育的源泉.本文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