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朴”补释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梵志诗中“鬼朴”一词数见。《王梵志诗校辑》〇一二首注:“鬼朴:指鬼使、鬼魅。”{1}项楚先生认为此注不妥,云:“‘鬼朴’者,指行将化为鬼物之人,或云候补鬼物。唯何以称‘朴’,颇难索解。《战国策·秦策三》……故知死鼠未腊者称‘朴’,‘朴者’,肉脯也。而古人确有称待死之人为‘肉脯’者……此与‘鬼朴’之语同一联想也。”{2}《敦煌俗文化学》采纳了项先生的释义,把“鬼朴”理解为“行将变鬼之人”,但同时又解释语源说:“何谓‘鬼朴’?‘朴’者,皮也……鬼朴即鬼皮。”“人不过是披了一张鬼皮,所以叫‘鬼朴’。”{3}我们认为,项先生对“鬼朴”词义的把握准确无误,但该词的语源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古代汉语中,凡物尚未形成之时(包括原料、材料、雏形、半成品等)都可以称为“朴”,字或写作“扑”。《尚书·梓材》“既勤朴斵”马注:“朴,未成器也。”《说文·石部》:“磺,铜铁朴石也。”段玉裁注:“《文选》注二引及《玉篇》无‘石’字……铜铁朴者,在石与铜铁之间,可为铜铁而未成者也。”“磺”就是炼制铜铁的原料。《抱朴子内篇·遐览》:“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扑”通“朴”,“仙药之扑”是制作仙药的原料(或半成品)。《高僧传》卷十三“梁剡石城山释僧护”:“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齐建武中,招结道俗,初就彫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面朴”指佛面的雏形。《太平御览》卷五九八引《石崇奴券》:“巧手出于上方,见好弓朴,可斫千张,山阴青槻,乌嗥柘桑。”“弓朴”指作弓的材料。又卷七一一引《齐书》:“范述曾为永嘉太守,有善政。征为游击将军,郡故旧送钱二十余万,一无所受,唯得白桐皮火笼朴十余枚而已。”“火笼朴”即制作火笼的材料。《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周济川”引《祥异记》:“家人先备大木,凿空其中,如鼓扑,拥小儿于内,以大铁叶冒其两端而钉之,然后锁一铁,悬巨石,流之大江。”“扑”通“朴”,“鼓朴”即鼓的雏形。《酉阳杂俎》前集卷二:“宝
  历中,荆州有卢山人,常贩桡朴、石灰,往来于白
  氵狄南草市,时时微露奇迹,人不之测。”“贩桡朴、石灰”意思是贩卖做船桨的材料和石灰(石灰可用以塞船缝,与桡朴一样都是船家所需之物,因此将两物一起贩卖)。
  显而易见,“鬼朴”之“朴”使用的就是“朴”的上述词义,而并非“肉脯”或“皮”。在王梵志看来,人经历短暂的一生终归死去,所有的生人都是做鬼的材料,都是死鬼的坯子。把生人如此物化,与王梵志作为俯视社会人生的智者身份正相吻合。
  
  注释
  {1}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11页,中华书局,1983
   {2}项楚《敦煌文学丛考》471~4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611~612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
  
   (通讯地址:643000四川理工学院营盘校区中文系)
其他文献
汉语词汇中文化词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过,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詈词,一直少有人论及。“詈词”一词,大型辞书中均未著录,《汉语大词典》中只收录“詈辞”,不是作为词汇学、社会语言学或修辞学的专门术语所解释的。詈词在汉语口语中数量虽不多,但常能听到,例如“该死的”“他妈的”等等。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例如“二百五”“二流子”“瘪三”等词语,今天它们中间仍有一些活跃在一些口语中。
期刊
南城县属江西抚州市,为江西省最早设立的十八县之一,至今已有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其中一千五百多年间,南城先后为临川、建武、肇昌、建昌郡治、军治、路治和府治所在地,并于明代设益王府,曾辖今福建光泽。南城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赣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期刊
神户有个叫“稻之木学园”的教育弱智儿童的学校,那里有很多可怜的孩子。据说这些孩子做一件事情,做一二分钟就很快厌烦了。我去看了一下,他们的表情很是让我吃惊,眼睛里全无神采,毫无生气可言。
期刊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笔画化”、“同化”和“简化”,逐渐消除了初始阶段的弱点,成为代表音节(词或词素)的表意文字,特别是规范汉字,已经成为字形定范、笔画定型、笔数定量的科学文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体字。国家已经制定了正体字的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既是国家标准,又是国际标准(联合国法定的五种工作文字之一)。俗体字是与正体字相对而言的。本文立论以法定标准为准绳,凡是符合标准的,就是正体字;反之
期刊
近年来,“零”作为一个新型的构词语素,构成“零X”结构,在报刊等媒体中频频出现,如“零距离、零风险、零报告、零腐败、零关税、零利润、零投诉、零障碍、零污染、零伤亡、零灾害”等。“零X”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成为一种流行用法。
期刊
新奇,常常是语言组合中所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形体上存在相同之处的字,如果以相连或其他方式相互对应,可以为组合带来新奇色彩。
期刊
自孔宪中先生开始“骂祖宗”以来,一直是“骂”声不绝。围绕中文的“骂其可骂”之处,语文界随之便有“帮骂”、“反骂”,继而又有“辩骂”。如果通过“骂”、“帮骂”、“反骂”和“辩骂”而凸显出汉语的精神来,孔先生功莫大焉。
期刊
《龙龛手镜》又名《龙龛手鉴》,是辽代僧人行均为了研读佛而编纂的一部字书。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幽州人。此书完成的具体时间我们已无从可知,但是从序言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此书完成的大体时间范围。卷首序言中注明“统和十五年丁酉七月一日癸亥序”。统和十五年即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因此此书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公元997年。在此之前的六朝至唐五代时期俗字盛行,唐写本经卷里也收录了大量的俗体字。
期刊
“包二奶”这个新词频频出现在报刊中,还收入了词典,与其相呼应的“包二爷”也应运而生。报载,所包的岂止二奶、二爷,包三奶、四爷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统称“包二奶”、“包二爷”?因为“包二奶”、“包二爷”这种叫法本身就含有深刻的嘲讽、贬责意味。原来“包二奶”和“包二爷”是人们仿照“捧臭脚’、“吹牛皮”这些惯用语的构建模式创造,又带上含贬义“二”字,贬义就更深了一层。
期刊
说古文字“或、韋”的“口”    金文一些字里有笔画写成一个大疙瘩,成为 或者甚至的样子。那个疙瘩往往代表与行为相关的物体。后代文字没有这个大疙瘩了,其中一些变成了普通的笔画,有的变成了“口”或者“囗”。  金文里有的“正”的上面一横写得比较粗,甚至很粗。《大盂鼎》铭文第四行“殷正百辟”中的“正”,算是不大突出的。  “正”字的下部是表示脚趾的“止”,“止”与“一”或者“”组合,自然是征伐的意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