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提出以及分析解决的能力较差,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学中需着重于课本知识,利用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本;学习能力;培养
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复习资料,更甚者对于题海战术很是推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对于课本的关注度不够,而高中数学教材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的认真研究数学教材,带领学生反复研读,发挥出教材100%的功能,不能因为学生自己认为所学的数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就对教材的关注度降低,同时为了给学生增加难度而去搞什么题海战术,甚至增加过多的偏僻刁钻习题,这样不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而且会降低课堂效率.针对于此,教师应该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紧跟教材,对其研究透彻,这样才会给学生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学习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重视教材的重要性
一、端正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于教材学习的热情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提高了一定的学习难度,这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分析学习能力,但是很多学生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理解成花大量的时间做更多的习题,而忽略了课本上真正重要的重点、例题以及习题,所以对于课本的研读热情不高,认为课本内容太过基础,太easy,不认真学习教材,也不主动翻阅教材.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学生对于教材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教材的重要性.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教材是一科之本,不能仅仅将其当成一本工具书,在用到的时候才会去翻阅查找,而是在平时就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首先端正对于教材的态度,才会认真去学习数学教材,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分析数学的能力.
二、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引言提高兴趣
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正文前面都有一小部分的说明引言,一般来说,此引言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引入了该章节的主要内容,比较贴合实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必修3“统计”这一章节时,其章节引言有一部分是:“……当地气温、自然资源、就业状况、电视台收视率,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这部分的说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很是接近,学生都很熟悉,并且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此问题的思考,集中注意力更容易引出本章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引言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以及探索等活动来理解并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于数学教材章节中的引言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由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注重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例题在数学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章节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运用以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其相应的应用方法都是通过例题来实现的,学生可以在例题的学习中把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灵活地结合起来.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在例题中示范的不单单是解题的格式,更重要的是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点对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牢记所学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分析学习能力.另外,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下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掌握例题, 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再根据类似的题型,由浅入深,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经典例题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例题的教授与示范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分析能力.
对于教材中的习题,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其对于本章知识的展示,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各知识点均有涉及,学生练习习题时,能够深入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应知识点.另外,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思想方法上的扩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教材中的习题都是偏向于基础类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会觉得习题过于简单,没有练习的必要性,从而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练习资料来进行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这样做,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导致学生基础环节薄弱,没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再来回顾近几年的数学高考,我们会发现基础类型的题目占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并且大多数来自于教材中的题型,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对教材习题的关注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紧贴课本,给予课本习题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的任务,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发散,体会知识技能的不同,通过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挖掘课本习题中的隐藏知识.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课本有这样一个例题:(教材例3)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第1项到第10项的和为310,第11项到第20项的和为910,求第21项到第30项的和.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得a1=4,
d=6,进而得出a21=4 20×6=124,a21 a22 … a30=10×124 10×912×6=1510.通过这个例题就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教师又提出以下问题:从上例中我们发现S10,S20-S10,S30-S20也成等差数列,你能得出更一般的结论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转化为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看出,在讲解例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充分发挥例题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加强教材的阅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教材的阅读,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往往都不屑一顾,而同时,很多教师又很喜欢在课堂上满屏幕地书写,很少阅读课本,这会造成学生的一种依赖心理,产生被动思考,学生就会出现一种状况: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很多题目看着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又不能完全解开它们的面纱.对于这种状况:其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教学中理论概念多,知识点细小琐碎,学生能够听明白但是不能牢固地掌握;另一个是对于题型的主要思想不能把握,找不准关键词,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不够,俗话说就是一知半解.无论哪个原因,其解决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带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能够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理解以及运用,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潜藏知识,激发对于阅读的兴趣.另外,阅读的同时还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明白阅读的目的,毫无重点的阅读是无效的,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阅读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五、寻找隐藏知识,对课本进行归纳总结
大部分高中生会觉得课本简单,小case一件,教师也因此会去搞什么题海战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只理解了教材中文字表达的表面意思,而没有考虑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潜在意思,更没有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系.在高中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新教材中文字的表述更为隐蔽,同时,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发散思维以及较强的逻辑推断水平.但是,很多学生不会采用发散的思考,没有很好地联想,再加上平时的阅读不够,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数学教材有些知识点从表面意思上看过于简单,但另外一些知识点却是不能理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时,就应注意: (1) 公比不能为0. (2) 等比数列中各项均不能为0.再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中隐藏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本,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精神.
另一方面,教师在整体章节授课完成之后,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整体章节的归纳总结.这种总结不单单是将各个知识点整体陈列出来即可,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将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层次,这对于知识是一个整体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从五个方面深度剖析了课本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对于课本要做到物尽其用,数学教科书是数学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因素、教学方针、数学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
【关键词】课本;学习能力;培养
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复习资料,更甚者对于题海战术很是推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对于课本的关注度不够,而高中数学教材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的认真研究数学教材,带领学生反复研读,发挥出教材100%的功能,不能因为学生自己认为所学的数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就对教材的关注度降低,同时为了给学生增加难度而去搞什么题海战术,甚至增加过多的偏僻刁钻习题,这样不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而且会降低课堂效率.针对于此,教师应该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紧跟教材,对其研究透彻,这样才会给学生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学习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重视教材的重要性
一、端正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于教材学习的热情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提高了一定的学习难度,这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分析学习能力,但是很多学生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理解成花大量的时间做更多的习题,而忽略了课本上真正重要的重点、例题以及习题,所以对于课本的研读热情不高,认为课本内容太过基础,太easy,不认真学习教材,也不主动翻阅教材.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学生对于教材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教材的重要性.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教材是一科之本,不能仅仅将其当成一本工具书,在用到的时候才会去翻阅查找,而是在平时就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首先端正对于教材的态度,才会认真去学习数学教材,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分析数学的能力.
二、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引言提高兴趣
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正文前面都有一小部分的说明引言,一般来说,此引言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引入了该章节的主要内容,比较贴合实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必修3“统计”这一章节时,其章节引言有一部分是:“……当地气温、自然资源、就业状况、电视台收视率,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这部分的说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很是接近,学生都很熟悉,并且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此问题的思考,集中注意力更容易引出本章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引言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以及探索等活动来理解并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于数学教材章节中的引言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由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注重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例题在数学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章节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运用以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其相应的应用方法都是通过例题来实现的,学生可以在例题的学习中把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灵活地结合起来.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在例题中示范的不单单是解题的格式,更重要的是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点对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牢记所学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分析学习能力.另外,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下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掌握例题, 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再根据类似的题型,由浅入深,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经典例题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例题的教授与示范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分析能力.
对于教材中的习题,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其对于本章知识的展示,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各知识点均有涉及,学生练习习题时,能够深入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应知识点.另外,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思想方法上的扩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教材中的习题都是偏向于基础类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会觉得习题过于简单,没有练习的必要性,从而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练习资料来进行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这样做,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导致学生基础环节薄弱,没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再来回顾近几年的数学高考,我们会发现基础类型的题目占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并且大多数来自于教材中的题型,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对教材习题的关注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紧贴课本,给予课本习题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的任务,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发散,体会知识技能的不同,通过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挖掘课本习题中的隐藏知识.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课本有这样一个例题:(教材例3)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第1项到第10项的和为310,第11项到第20项的和为910,求第21项到第30项的和.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得a1=4,
d=6,进而得出a21=4 20×6=124,a21 a22 … a30=10×124 10×912×6=1510.通过这个例题就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教师又提出以下问题:从上例中我们发现S10,S20-S10,S30-S20也成等差数列,你能得出更一般的结论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转化为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看出,在讲解例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充分发挥例题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加强教材的阅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教材的阅读,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往往都不屑一顾,而同时,很多教师又很喜欢在课堂上满屏幕地书写,很少阅读课本,这会造成学生的一种依赖心理,产生被动思考,学生就会出现一种状况: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很多题目看着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又不能完全解开它们的面纱.对于这种状况:其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教学中理论概念多,知识点细小琐碎,学生能够听明白但是不能牢固地掌握;另一个是对于题型的主要思想不能把握,找不准关键词,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不够,俗话说就是一知半解.无论哪个原因,其解决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带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能够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理解以及运用,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潜藏知识,激发对于阅读的兴趣.另外,阅读的同时还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明白阅读的目的,毫无重点的阅读是无效的,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阅读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五、寻找隐藏知识,对课本进行归纳总结
大部分高中生会觉得课本简单,小case一件,教师也因此会去搞什么题海战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只理解了教材中文字表达的表面意思,而没有考虑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潜在意思,更没有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系.在高中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新教材中文字的表述更为隐蔽,同时,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发散思维以及较强的逻辑推断水平.但是,很多学生不会采用发散的思考,没有很好地联想,再加上平时的阅读不够,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数学教材有些知识点从表面意思上看过于简单,但另外一些知识点却是不能理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时,就应注意: (1) 公比不能为0. (2) 等比数列中各项均不能为0.再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中隐藏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本,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精神.
另一方面,教师在整体章节授课完成之后,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整体章节的归纳总结.这种总结不单单是将各个知识点整体陈列出来即可,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将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层次,这对于知识是一个整体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从五个方面深度剖析了课本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对于课本要做到物尽其用,数学教科书是数学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因素、教学方针、数学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