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径运动是在校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它既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又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许多学校都设有运动队,以便组织学生进行课余训练,参加各级比赛,但我们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教练员在训练的安排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为了科学系统地安排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田径训练 注意 问题
一、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打好身体素质基础
所谓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最快速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进行科学的训练,会获得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10岁以前,骨骼有机物质多,无机盐类少,因而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到10~13岁时,人体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身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时应特别注意通过发展高频率和协调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岁时,加强一般力量和灵敏素质的训练。15~16岁时,可以开始采用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较长的练习距离来发展专项耐力。
二、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学校田径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依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的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与提高。田径运动各项目技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过程,既是一个挖掘技术潜力的过程,又是扩大运动技能和培养灵敏、协调等素质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且还应学习一个项目的多种姿势,如学习推铅球的侧向滑步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学习跳远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学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跃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栏跑的攻栏等。使身体匀称全面的发展。
三、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是指做身体练习时所承受人体的生理负担,表示运动负荷大小的指标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下实现。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在校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负荷能
四、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
只有在训练中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和间隔,才能使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劳积累带来的伤病,取的最佳的训练效果。一般练习的顺序是:在准备活动后,灵活性和速度性练习在前,耐力练习在后;技术性练习在前,身体素质练习在后;学习新技术的练习在前,复习巩固性练习在后。同样,我们运用重复练习法进行速度训练时,由于间隔时间过短,身体疲劳没有消除,必然导致下次练习强度下降;或间隔时间过长,练习的兴奋性将降低,这都不利于进一步的练习。
五、重视速度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发展的特点显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长跑采用高步频技术;跳跃从以“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动作尽量快,都强调了“快”字。田径运动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速度,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速度,不仅是跑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含义包括所有的训练内容,包括跑的练习、各种跳跃、力量以及技术练习等,都应该有速度的要求。
六、心理素质必须从小培养
在学校课余田径训练中,许多教练员只注重学生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另一个关键因素——心理素质。纵观国内外重大比赛,由于运动员赛前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机能失常,神经系统调节失控,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失败告终的事例屡见不鲜。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意志品质、毅力和信心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意志品质应当具有自觉性、果断、勇敢、坚韧、自制等特性。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培养提高过程,不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因此,作为教练员在训练的初始阶段,在传播技战术、体能训练的同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不仅要在平时训练中抓,也要在日常管理中抓。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对他们将来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课余训练切不可忽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苑县职教中心)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田径训练 注意 问题
一、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打好身体素质基础
所谓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最快速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进行科学的训练,会获得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10岁以前,骨骼有机物质多,无机盐类少,因而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到10~13岁时,人体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身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时应特别注意通过发展高频率和协调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岁时,加强一般力量和灵敏素质的训练。15~16岁时,可以开始采用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较长的练习距离来发展专项耐力。
二、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学校田径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依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的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与提高。田径运动各项目技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过程,既是一个挖掘技术潜力的过程,又是扩大运动技能和培养灵敏、协调等素质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且还应学习一个项目的多种姿势,如学习推铅球的侧向滑步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学习跳远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学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跃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栏跑的攻栏等。使身体匀称全面的发展。
三、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是指做身体练习时所承受人体的生理负担,表示运动负荷大小的指标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下实现。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在校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负荷能
四、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
只有在训练中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和间隔,才能使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劳积累带来的伤病,取的最佳的训练效果。一般练习的顺序是:在准备活动后,灵活性和速度性练习在前,耐力练习在后;技术性练习在前,身体素质练习在后;学习新技术的练习在前,复习巩固性练习在后。同样,我们运用重复练习法进行速度训练时,由于间隔时间过短,身体疲劳没有消除,必然导致下次练习强度下降;或间隔时间过长,练习的兴奋性将降低,这都不利于进一步的练习。
五、重视速度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发展的特点显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长跑采用高步频技术;跳跃从以“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动作尽量快,都强调了“快”字。田径运动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速度,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速度,不仅是跑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含义包括所有的训练内容,包括跑的练习、各种跳跃、力量以及技术练习等,都应该有速度的要求。
六、心理素质必须从小培养
在学校课余田径训练中,许多教练员只注重学生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另一个关键因素——心理素质。纵观国内外重大比赛,由于运动员赛前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机能失常,神经系统调节失控,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失败告终的事例屡见不鲜。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意志品质、毅力和信心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意志品质应当具有自觉性、果断、勇敢、坚韧、自制等特性。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培养提高过程,不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因此,作为教练员在训练的初始阶段,在传播技战术、体能训练的同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不仅要在平时训练中抓,也要在日常管理中抓。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对他们将来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课余训练切不可忽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苑县职教中心)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