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1593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笔者通过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重要性,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境三个方面去探讨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成功之处。
  一、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小学科学情境呢?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的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新的知识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引出新的知识点或者有待于形成的技能。也就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制造一种使学生情感受到震动,获得良好影响的外在情境,使探究活动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2.为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科学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好,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我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能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
  二、现实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有些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些教师对创设情境存在虚假性,只图表面的花哨。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实施新教材的意愿,背离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
  三、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本人从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观察到,小学生对某一件事探究,往往是取决于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下去。所以说,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村孩子直观性较强,易动好玩,创设情境就是要适应农村孩子认知的特点,有的放矢;是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有效的课堂教学进入孩子的认知领域,激发起他们求知的兴趣。我们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教师要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融于一体,使孩子们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从四个方面摸索到的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对活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因地制宜 ,创设情境
  我们上蒋完小,地处半山区,虽然没有城市中优良的科学教育资源,但乡下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逊色。农村科学教学应把握好这得天独厚的特点,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教《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时,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开满各色鲜花的山上去,让学生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很快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2.“土洋”结合,创设情境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半山区,孩子们由于环境的因素,视野有限。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列举的许多生物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缺乏感性认识。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我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我们上蒋半山区这一自然环境,加之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做到“土洋”结合,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课前,我首先在“土”字上做文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各种动物,如山上的野鸡、野猪、松鼠等,上课时利用教室的闭路电视让学生观看了精彩的《动物世界》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实物投影。由于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学生们被形形色色的动物所吸引,兴趣大增,观察得非常细致,哪些动物他们熟悉的就能积极回答,哪些动物他们不熟悉的,由教师讲解并分类归纳,真是别开生面,寓教于乐。
  3.变静为动,创设情境
  我们乡下的孩子天真、易动、好玩,但有些自然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教师若能创设动态情境进行教学,便可以变静为动,变单调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变难懂为易懂。为此我想方設法,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如在执教《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用一根线吊住一块大大的环形磁铁,然后用磁铁靠近散落在地上的一大片碎铁钉。学生们看到碎铁钉一下子“飞”到了磁铁上,都很兴奋,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也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这样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但学得有趣,而且记得深刻。在教学中,通过动态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尝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预设直观,创设情境
  儿童天性爱玩,最愿意玩,也最想有创意地玩。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直观因素,创设情境,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孩子们会兴趣盎然。如笔者在教学《平面镜反光》一课时,由于学生从小就爱用小镜子做反光游戏,所以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上课了,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走进教室,而是先用小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这时听见教室里乱成一团,有的学生喊:“快来看呀,墙上有一束光!”又有学生喊:“是谁照的?”这时,我才装作没事的样子走进教室,问:“刚才教室里为什么乱哄哄的?”学生答道:“刚才我们都在议论墙上的那束光。”我故意问:“它在哪儿呢?”学生们说:“现在没有了。”我继续问:“谁能让它再出现呢?”这时,有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看到此情景,我便说:“既然大家都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学生各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也开始主动探究平面镜反光的原理,从而对这堂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尽管受条件限制,但只要我们教师,能钻研教材,善于发掘农村的自然资源,做科学学科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精心设境,就一定能创设好的情境,使教师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这将大大促进农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会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改革。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座位形式、课桌、教具和班级规模等。心理环境就是师生角色和人际关系以及课堂气氛等,教师在这节课中很注意做到这一点,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教态和语言的变化,所站位置的变化,学生围着教师一起学习扭秧歌,教师
语文生态课堂,旨在创设课堂内外人、本、精神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环境,激发人固有的语言发展和生命生长的潜能,培植积极向上的健康生命意识和言语的冲动、表现与创造,呈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角度平等的对话场景,建构人性关爱、素质提升、活力无穷的乐园。因而,我们在语文生态课堂中要努力关注以下几点。  一、自由生长  1.自由的心境  儿童的心境本该清纯、可爱,没有过多的粉饰和圆滑,但教者经常用“
小学英语是让家长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科目,也是学生不容易感兴趣的科目。营造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近乎游戏的氛围里,如同黄莺歌唱般学习英语,会让小学英语教学事半功倍。  粗略估算,目前我国的小学生有一半以上在入学前就接触过英语,这就导致了小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字母都没接触过,有的却可以简单的对话。对于没接触过英语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耐心的慢慢灌输;而有的学生因为接触过英语,一上课就有些沾沾自
实践性品德作业指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在家庭、学校、社区等能够支持的范围内,以个体、小组、中队等形式完成的,用肢体去实现的所谓“动”的作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不断体验、感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实践体验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深
随着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不再是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笔者认为,“依法办学,人文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管理学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一、精彩的情境导入——成功的一半  片断一: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课件播放小马过河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水深,牛伯伯和小松鼠说的完全不一样呢?  生:因为老牛个子高,所以它觉得水不深;小松鼠个子矮,所以它觉得水很深。  师:原来牛伯伯和小松鼠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标准去测量水深的。标准不同,量得结果也不同。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赏析:片断一以学生耳熟能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无论课改进行到哪里,有效教学都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在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
开发背景:  广州是祖国南大门广东的省会,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随着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广州举世瞩目。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爱好体育、向往亚运、争强好胜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开发《品德与社会》的校本课——《2010,广州之约》。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亚运历史,感受和体验中国运动会在亚运会上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基本,说的功夫扎实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这段精辟的话阐述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信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交往这一载体,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各类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的辐射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每一位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而语言表达能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绝大部分学生上课全身心地投入,学得开开心心,只有极少数几个学生在场地边嬉戏。对这极少数学生来说,体育课已变成了“休闲课”。这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没有明显的体育特长,在体育教学中,他们往往得不到关注,往往得到的是训斥和责怪。正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学困生有意无意地或徘徊于体育课边缘,或游离于课堂之外。如何提高体育学困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