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教学分为显性课程教学和隐蔽课程教学两部分。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并详细分析了高校实施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发展的意义。旨在通过对隐蔽课程的分析,促进我国隐蔽课程的研究。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概念;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所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对高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大多数学者认为,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显性课程是以直接的方式呈现的,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隐蔽课程是一种不公开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形成学生主体思想的各种因素、学校的环境等。比如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教师的奖惩方式、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等。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人才培养、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一、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
隐蔽课程的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体育隐蔽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认同的是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其定义如下,体育隐蔽课程是在学校范围内实行的,根据体育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规范化设计形成的,它的呈现方式是间接的,并体现了体育要素的总和。体育隐蔽课程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是,体育隐蔽课程的依附主体是课程及隐蔽课程,并体现了它们的共性。二是,体育隐蔽课程是建设体育文化的需要,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三是,体育隐蔽课程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内隐性及间接性。四是,体育隐蔽课程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根据这一概念可知,体育隐蔽课程被划分到了体育文化范围之内。
二、体育隐蔽课程的构成要素
体育隐蔽课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学校的物质层面、学校的制度层面、学校的观念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等。学校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的人为和自然环境;桌椅排列、教室布置、教学设施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学校的制度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机构、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的管理与运行方式、惯例、规约等。学校的观念层面主要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观念、教学风格、办学方针、校风、行为模式、道德情感、价值取向等。行为层面主要包括学生的言行、教职员工的言行、社区与学校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学生间的交往。
三、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还停留在初级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上进行理论逻辑分析的阶段。有学者在研究体育器材对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时发现,在比赛跳高时,使用沙坑的学生跳高成绩高于使用薄垫学生的跳高成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沙坑给学生的安全感较高,薄垫给学生的安全感较低。不同的学者对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解不同,张自力认为体育隐蔽课程具有行为规范、陶冶情感、认识导向的功能。姚蕾和方向丽认为,体育隐蔽课程提高了体育课程的系统完整性,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四、高校实施体育隐蔽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目前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很快适应。想要实现这个教育的目标,学校的体育教学十分关键,它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在学校体育改革的十分明确的方向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体育文化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目前,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竞技技能,忽视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培养。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十分枯燥,会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倦怠的心理,扼杀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趣味性。对于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来说,体育课成了他们的负担,根本不能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学校素质教育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体育课程的单一性,只注重体育显性课程的教学,也就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课程研究表明,学校的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两大类,显性课程实现了教学的基础目标,传授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基础的能力,初步形成他们的品德,但是显性课程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学生的素质培养还需要隐蔽课程实现,隐蔽课程可以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隐蔽课程补充了体育显性课程的时空缺陷“经验”缺陷、个体差异缺陷、学习压力缺陷。所以说,体育隐蔽课程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及个性的发展,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体现了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因此,只有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相互结合,才能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对体育隐蔽课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体育隐蔽课程涉及的要素很多,包括学校的物质层面、学校的制度层面、学校的观念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等,它是体育显性课程的补充,高校的体育教学只有实施体育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对隐蔽课程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研究不深入,所以,在今后要加强隐蔽课程的研究力度,提出更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北京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陈丽.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及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黄红,女,1976年出生,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历:本科,讲师。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概念;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所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对高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大多数学者认为,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显性课程是以直接的方式呈现的,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隐蔽课程是一种不公开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形成学生主体思想的各种因素、学校的环境等。比如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教师的奖惩方式、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等。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人才培养、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一、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
隐蔽课程的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体育隐蔽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认同的是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其定义如下,体育隐蔽课程是在学校范围内实行的,根据体育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规范化设计形成的,它的呈现方式是间接的,并体现了体育要素的总和。体育隐蔽课程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是,体育隐蔽课程的依附主体是课程及隐蔽课程,并体现了它们的共性。二是,体育隐蔽课程是建设体育文化的需要,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三是,体育隐蔽课程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内隐性及间接性。四是,体育隐蔽课程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根据这一概念可知,体育隐蔽课程被划分到了体育文化范围之内。
二、体育隐蔽课程的构成要素
体育隐蔽课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学校的物质层面、学校的制度层面、学校的观念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等。学校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的人为和自然环境;桌椅排列、教室布置、教学设施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学校的制度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机构、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的管理与运行方式、惯例、规约等。学校的观念层面主要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观念、教学风格、办学方针、校风、行为模式、道德情感、价值取向等。行为层面主要包括学生的言行、教职员工的言行、社区与学校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学生间的交往。
三、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还停留在初级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上进行理论逻辑分析的阶段。有学者在研究体育器材对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时发现,在比赛跳高时,使用沙坑的学生跳高成绩高于使用薄垫学生的跳高成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沙坑给学生的安全感较高,薄垫给学生的安全感较低。不同的学者对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解不同,张自力认为体育隐蔽课程具有行为规范、陶冶情感、认识导向的功能。姚蕾和方向丽认为,体育隐蔽课程提高了体育课程的系统完整性,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四、高校实施体育隐蔽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目前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很快适应。想要实现这个教育的目标,学校的体育教学十分关键,它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在学校体育改革的十分明确的方向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体育文化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目前,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竞技技能,忽视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培养。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十分枯燥,会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倦怠的心理,扼杀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趣味性。对于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来说,体育课成了他们的负担,根本不能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学校素质教育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体育课程的单一性,只注重体育显性课程的教学,也就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课程研究表明,学校的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两大类,显性课程实现了教学的基础目标,传授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基础的能力,初步形成他们的品德,但是显性课程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学生的素质培养还需要隐蔽课程实现,隐蔽课程可以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隐蔽课程补充了体育显性课程的时空缺陷“经验”缺陷、个体差异缺陷、学习压力缺陷。所以说,体育隐蔽课程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及个性的发展,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体现了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因此,只有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相互结合,才能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对体育隐蔽课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体育隐蔽课程涉及的要素很多,包括学校的物质层面、学校的制度层面、学校的观念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等,它是体育显性课程的补充,高校的体育教学只有实施体育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对隐蔽课程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研究不深入,所以,在今后要加强隐蔽课程的研究力度,提出更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北京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陈丽.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及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黄红,女,1976年出生,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历:本科,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