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现象很严重,父母长辈的纵容就会导致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而攻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文从案例入手探究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希望能对较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所帮助。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成因 矫正 家庭环境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有意想要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表现为儿童在遭受挫折时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行为多见于男性儿童,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中较为常见,到学龄后期日渐减少。下面结合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案例:我的邻居东东,6岁,上幼儿园大班,他是一个霸气十足的孩子,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的是在建构角,他拿大积木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哈哈大笑,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甚至明目张胆的将别人的作品折坏,别人跟他理论,他看着别人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小朋友气的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小朋友顶了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当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时,他就一把抢过去说:“给我看看”,如果别人不给,他就扭别人的胳膊,硬抢过书。在书馆中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子,还不让别人过来,他还时不时地讲故事,拿画笔在别人的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趁小朋友不注意,把凳子挪开,小朋友不小心坐了个空,他就拍手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菜倒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
东东的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调查他的生活可以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他妈妈是个能干的女人,做事干净利落,说一是一。他要买什么东西,如果不合适,妈妈就给他讲道理,再用别的东西替换。他很信服他妈妈。然而其他成员他则不放在眼里,有时还打姥姥姥爷。
智能:可能由于是混血儿,他非常聪明。有时老师讲课活动,他能看出你的目的,对活动就失去了兴趣,于是就出现了不注意听讲、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的情况。不过,在算题写字、背书方面他总是第一记得又快又准。
体能:他大个子,长得很高,身体很结实,出手有力,攻击性强。所以他对老师和小朋友有恃无恐,争强好胜。
社会性:好强霸道,看不起不如他的同学,而又喜欢故意找茬,欺负小朋友, 所以小朋友很讨厌他,没人跟他玩。于是就产生了你们不跟我玩,我也不让你们玩好的心态。
针对东东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
【矫正过程】:通过了解和分析可知:该幼儿聪明、早慧、自主性强,只是非常顽皮、霸道或者说是顽劣,但他还是比较懂道理的,于是疗程共用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周):加强认识教育,创设集体教育氛围。
第二阶段(3—6周):强化不相容行为,发挥幼儿的长项,该幼儿的好胜心强,利用东东计算能力强的优点,老师安排他做“计算区”的“售货员”,让他从正面表现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7—8周):巩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矫正结果】: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东东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在他喜欢的活动中,他都能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基本没有发生故意破坏他人作品的事件。即使发生矛盾,他总是先加声明,指出对方的不对之处,或者听听别人的想法,感受理亏的话。他能做出让步,还经常提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办法,一般来说,其他小朋友会采纳他的建议,若对方不理睬,他会请求老师来主持公道,而不会象以前那样拳脚相加,让拳头代言。学习活动时,教师给他布置难度较大的任务,他能够认真思考并努力完成,不会影响他人。家长反映,他在家里比较懂事,不再打外公外婆了,烦时他大叫几声,借以发泄,再也没有发生动辄打人的事情。
经过分析上面的案例及日常的一些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有两大彼此独立的因素:性格和环境。
有的孩子性格坚强,适应性强,有的则性格脆弱,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但又与其后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们总以为,拥有一个家——一个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核心家庭对孩子来说最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然而,当我们考察好斗儿童的需求时,我们对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因为暴力总是发生在家庭中的。多数孩子都会经历某种程度的家庭暴力,这对他们也不无益处,但对于性格脆弱的孩子来说,家庭暴力只会使他的情况更加糟糕。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的罪过
好斗孩子的父母大多有不快乐的童年,他们的家庭可能四分五裂,他们从小就生长在不快乐的氛围中。他们很少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幸经历导致自己家庭的不幸,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孩子的性格出现了缺陷。两人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争吵不休,把家庭的大权争过来夺过去,谁也不认同对方。孩子被他们抛在一边,成了他们发泄愤怒的对象。
二、重要的人
在正常的家庭里,到底“誰说了算”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而如果这种模式固定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性格障碍。象例子中的东东,在他的家里,妈妈可以说是“说了算的”重要人物,而东东则视妈妈为学习的榜样,凡事效仿妈妈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发号施令,而其他人则无威信可言。祖父母对孩子一般都很溺爱,一旦祖父母做的事情违背了他的意愿,他便对他们大动干戈。因此,在家庭里决定事情应该很民主,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家庭中子女的多少
出身于子女众多的大家庭中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较低,与子女少的小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不够广泛,因而发展有效的交流手段的机会较少,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或管教不严。因此,大家庭中的孩子更焦虑不安,不驯服,更具破坏性。与小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和人打架,欺负人。
另一方面,小家庭中的孩子难以忍受父母过度的宠爱。独生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母亲守在他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不许任何人插手,对他惟命是从。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他会在爱的海洋中窒息,通过发脾气、破坏以求得解脱。
四、管教
对孩子来说,给他们立规矩进行管教很有益,因为规矩给了他们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他们才能顺利成长,直至他们有足够的自制力管理自己。然而,好斗儿童的家长却几乎不给孩子立什么规矩,他们大多数时间不在家长的眼皮底下,没有人监督管教他们的行为。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父母一概不知。等出现问题时,父母虽然也会暴跳如雷,但过后仍不吸取教训,还是不给孩子立下必要的规矩。正是因为如此放任自流,孩子才会失去对自己冲动行为的控制,动不动就会大发脾气,伤害别人,搞破坏。
要理解攻击性的孩子,就要先理解他的家庭。他成长于这样的家庭中,其中的每个成员都经历各异。如果说社会中存在暴力,那么家庭就是暴力的发源地——暴力来源于家庭内部复杂的情感交流。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就要理解他们的父母,帮助父母采取更好的方式培养孩子,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减轻。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的好斗完全由环境引起。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但他们无法决定孩子的性格。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孩子对生活压力的反应是不同的。不论父母的培养方式如何,他们一定要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个性行事。究竟家庭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无法预测,难以分析。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即使人们在身体、智力、生活经历等各方面都很相似,也可能因为性格的强弱差异而造成行为和成就上的大相径庭。
参考文献:
[1]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2]刘全礼:《改变和塑造孩子的行为》,中国妇女出版社,《幼儿教育》2002.2,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院,浙江教育报刊社.
[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4]智银利 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成因 矫正 家庭环境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有意想要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表现为儿童在遭受挫折时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行为多见于男性儿童,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中较为常见,到学龄后期日渐减少。下面结合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案例:我的邻居东东,6岁,上幼儿园大班,他是一个霸气十足的孩子,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的是在建构角,他拿大积木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哈哈大笑,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甚至明目张胆的将别人的作品折坏,别人跟他理论,他看着别人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小朋友气的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小朋友顶了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当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时,他就一把抢过去说:“给我看看”,如果别人不给,他就扭别人的胳膊,硬抢过书。在书馆中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子,还不让别人过来,他还时不时地讲故事,拿画笔在别人的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趁小朋友不注意,把凳子挪开,小朋友不小心坐了个空,他就拍手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菜倒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
东东的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调查他的生活可以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他妈妈是个能干的女人,做事干净利落,说一是一。他要买什么东西,如果不合适,妈妈就给他讲道理,再用别的东西替换。他很信服他妈妈。然而其他成员他则不放在眼里,有时还打姥姥姥爷。
智能:可能由于是混血儿,他非常聪明。有时老师讲课活动,他能看出你的目的,对活动就失去了兴趣,于是就出现了不注意听讲、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的情况。不过,在算题写字、背书方面他总是第一记得又快又准。
体能:他大个子,长得很高,身体很结实,出手有力,攻击性强。所以他对老师和小朋友有恃无恐,争强好胜。
社会性:好强霸道,看不起不如他的同学,而又喜欢故意找茬,欺负小朋友, 所以小朋友很讨厌他,没人跟他玩。于是就产生了你们不跟我玩,我也不让你们玩好的心态。
针对东东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
【矫正过程】:通过了解和分析可知:该幼儿聪明、早慧、自主性强,只是非常顽皮、霸道或者说是顽劣,但他还是比较懂道理的,于是疗程共用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周):加强认识教育,创设集体教育氛围。
第二阶段(3—6周):强化不相容行为,发挥幼儿的长项,该幼儿的好胜心强,利用东东计算能力强的优点,老师安排他做“计算区”的“售货员”,让他从正面表现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7—8周):巩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矫正结果】: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东东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在他喜欢的活动中,他都能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基本没有发生故意破坏他人作品的事件。即使发生矛盾,他总是先加声明,指出对方的不对之处,或者听听别人的想法,感受理亏的话。他能做出让步,还经常提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办法,一般来说,其他小朋友会采纳他的建议,若对方不理睬,他会请求老师来主持公道,而不会象以前那样拳脚相加,让拳头代言。学习活动时,教师给他布置难度较大的任务,他能够认真思考并努力完成,不会影响他人。家长反映,他在家里比较懂事,不再打外公外婆了,烦时他大叫几声,借以发泄,再也没有发生动辄打人的事情。
经过分析上面的案例及日常的一些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有两大彼此独立的因素:性格和环境。
有的孩子性格坚强,适应性强,有的则性格脆弱,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但又与其后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们总以为,拥有一个家——一个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核心家庭对孩子来说最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然而,当我们考察好斗儿童的需求时,我们对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因为暴力总是发生在家庭中的。多数孩子都会经历某种程度的家庭暴力,这对他们也不无益处,但对于性格脆弱的孩子来说,家庭暴力只会使他的情况更加糟糕。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的罪过
好斗孩子的父母大多有不快乐的童年,他们的家庭可能四分五裂,他们从小就生长在不快乐的氛围中。他们很少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幸经历导致自己家庭的不幸,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孩子的性格出现了缺陷。两人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争吵不休,把家庭的大权争过来夺过去,谁也不认同对方。孩子被他们抛在一边,成了他们发泄愤怒的对象。
二、重要的人
在正常的家庭里,到底“誰说了算”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而如果这种模式固定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性格障碍。象例子中的东东,在他的家里,妈妈可以说是“说了算的”重要人物,而东东则视妈妈为学习的榜样,凡事效仿妈妈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发号施令,而其他人则无威信可言。祖父母对孩子一般都很溺爱,一旦祖父母做的事情违背了他的意愿,他便对他们大动干戈。因此,在家庭里决定事情应该很民主,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家庭中子女的多少
出身于子女众多的大家庭中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较低,与子女少的小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不够广泛,因而发展有效的交流手段的机会较少,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或管教不严。因此,大家庭中的孩子更焦虑不安,不驯服,更具破坏性。与小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和人打架,欺负人。
另一方面,小家庭中的孩子难以忍受父母过度的宠爱。独生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母亲守在他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不许任何人插手,对他惟命是从。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他会在爱的海洋中窒息,通过发脾气、破坏以求得解脱。
四、管教
对孩子来说,给他们立规矩进行管教很有益,因为规矩给了他们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他们才能顺利成长,直至他们有足够的自制力管理自己。然而,好斗儿童的家长却几乎不给孩子立什么规矩,他们大多数时间不在家长的眼皮底下,没有人监督管教他们的行为。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父母一概不知。等出现问题时,父母虽然也会暴跳如雷,但过后仍不吸取教训,还是不给孩子立下必要的规矩。正是因为如此放任自流,孩子才会失去对自己冲动行为的控制,动不动就会大发脾气,伤害别人,搞破坏。
要理解攻击性的孩子,就要先理解他的家庭。他成长于这样的家庭中,其中的每个成员都经历各异。如果说社会中存在暴力,那么家庭就是暴力的发源地——暴力来源于家庭内部复杂的情感交流。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就要理解他们的父母,帮助父母采取更好的方式培养孩子,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减轻。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的好斗完全由环境引起。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但他们无法决定孩子的性格。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孩子对生活压力的反应是不同的。不论父母的培养方式如何,他们一定要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个性行事。究竟家庭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无法预测,难以分析。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即使人们在身体、智力、生活经历等各方面都很相似,也可能因为性格的强弱差异而造成行为和成就上的大相径庭。
参考文献:
[1]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2]刘全礼:《改变和塑造孩子的行为》,中国妇女出版社,《幼儿教育》2002.2,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院,浙江教育报刊社.
[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4]智银利 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