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山核桃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薄壳山核桃是一种兼具食用和绿化功能的树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病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核桃生长。该文介绍了薄壳山核桃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并结合不同病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为薄壳山核桃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主要病害;发生规律;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116-03
  薄壳山核桃又名美国山核桃,其根系发达且对种植土壤要求不高,在偏酸或偏碱的土壤中都可以种植。薄壳山核桃不仅可以种在道路两侧作为绿化树种,还可以将核桃仁直接食用或榨油。在发展薄壳山核桃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薄壳山核桃病害的研究,以促进其稳定发展。
  1 真菌性病害
  1.1 白粉病
  1.1.1 发生规律 春秋2季是白粉病发病的集中时期,薄壳山核桃在感染白粉病之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叶片2面产生薄薄的白粉层,秋季的时候还会夹杂一些细小的深颜色颗粒。干旱少雨的天气会提升薄壳山核桃感染白粉病的概率,进而对其幼芽、新梢的生长发育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1]。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在小范围内生长颜色为黄白色的斑块,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扭曲脱落,影响整棵树的生长发育。薄殼山核桃在幼苗期感染白粉病对整棵植株的影响非常大,进而会造成植株长势矮小,严重时还会引起死亡。
  1.1.2 防控策略 白粉病的病菌以闭囊壳的形式在落叶上越冬,等到第2年的春天再将其中的孢子释放出来,通过气流对植株进行传播,这也是白粉病的第1次传播;其后再通过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传播,导致病害呈现出蔓延的态势,到秋季之后又会再一次闭囊壳。在加强对白粉病控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施合理的施肥与灌水,增强树势和抗病力;对于病叶、病枝应及时清除,尽可能地减少初次侵染病源。发病的初期阶段,可以每隔15d使用度石硫合剂喷施1次;或者每10d使用25%粉锈灵500~800倍液连喷2次。
  1.2 干腐病
  1.2.1 发生规律 干腐病在发病初期阶段会产生颜色为黄褐色的不规则斑块,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化,斑块不断变大、裂开,形状包括长椭圆、梭形不等,同时伴有黑色液体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干腐病菌已经进入了植株的木质部,造成颜色发黑,对其整体质量也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病菌在冬季时以菌丝体的形态藏于植株内部,待开春回暖之后就会突破树皮并产生孢子进行侵染。
  1.2.2 防控策略 每年的8—9月是干腐病病原菌入侵木质部的集中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通过80%乙蒜素乳油、80%的402抗菌剂等药剂的混合溶液与水配的溶液进行喷雾防治。通常情况下,在15d以后就可以看到明显的防治效果[2]。
  1.3 褐斑病
  1.3.1 发生规律 褐斑病是薄壳山核桃十分常见的一种病害,植株在感染褐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枯梢、落叶等现象,进而对整体植株的长势及产量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冬季,病原会保存在已经感染病菌的枝叶当中,到了春季再随着风雨进行快速扩散。一般来说,5月是病菌侵染植株的时期,6月为病菌积累期,而7—9月则为病害的高峰期,由下方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方扩散。
  1.3.2 防控策略 考虑到褐斑病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时间,5、6月分别是病原菌的初侵染期和快速累积期,因此这一段时间是防治褐斑病的关键时期。由于发病是从下至上蔓延,因此在进行褐斑病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剪除主干基部的丛生枝以及距离地面较近的枝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初侵染源。与此同时,还应将已经感染的枝叶及时进行烧毁、清除;每10~15d用1%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连喷3次,可有效控制褐斑病[3]。
  2 细菌性病害
  2.1 黑斑病
  2.1.1 发生规律 黑斑病是薄壳山核桃常发的病害之一,在温度与湿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增加植株感染黑斑病的概率,进而对山核桃的叶片、果实等产生严重危害。当叶片感染黑斑病后,叶脉以及叶脉的分叉处会出现不规律的黑色小斑点,斑点的周围呈现晕圈,逐渐扩大并呈现出半透明状;当幼果感染黑斑病以后,其表面会产生边缘不明显的小斑点,并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下陷、扩大,颜色也会不断加深,呈现出水渍状的晕圈,最终导致果实腐烂。
  2.1.2 防控策略 黑斑病的发生偏好高温高湿的环境,因此病害一般会在雨后迅速入侵扩大,不断加重薄壳山核桃的病情。因此,针对黑斑病的防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选择品种的时候应挑选抗病害能力更强的;第二,从土壤、肥料、通风以及透光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栽培管理,进一步提升树体的抗病力;第三,及时对病枝、病叶等进行烧毁清除,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4]。同时,还可每20d左右喷洒布波尔多液2~3次,以提升防治效果。
  2.2 冠瘿病
  2.2.1 发生规律 薄壳山核桃在感染冠瘿病以后,最集中影响的就是树干及根部,进而在局部出现瘿瘤状增生,若是幼树感染冠瘿病则会对其后续的生长发育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但该病的致死率非常低。通常情况下,冠瘿病的病原会在冬季保存在土壤、病瘤中,一般从伤口进入侵染植株。
  2.2.2 防控策略 冠瘿病的侵染源主要来自其他被感染的植物材料,因此该病的防治关键就是清除局部范围内的感染种苗,实现对冠瘿病的良好控制。此外,通过与单子叶植物的轮作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一旦在种植的过程中发现带病植株应第一时间加以处理,降低感染冠瘿病的概率[5]。
  2.3 丛枝病
  2.3.1 发生规律 薄壳山核桃在感染丛枝病以后会出现大量萌发不定芽或者腋芽,导致侧枝数量过多,对其产量及品质也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薄壳山核桃发生丛枝病后,其萌芽时间较以往相比提前4d左右,这样其落叶的时间也会随之提前,同时落叶当中也会存在丛枝病的病菌。一般来说,丛枝病会通过叶蝉的取食行为进行传播。   2.3.2 防控策略 Phytoplasma subgroup Ⅲ为丛枝病病原,通过叶蝉等昆虫的感病以及取食行为进行传播,因此丛枝病是典型的植物系统性病害。目前尚无针对丛枝病有效的化学药剂,因此清除侵染源就成为了控制丛枝病最主要的措施[6]。
  3 线虫病害
  3.1 根结线虫病
  3.1.1 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病对薄壳山核桃的损伤最主要体现在根系部位,在感染根结线虫病时,根系上会产生白色、大小不一的圆锥形或者球形根瘤,进而造成病株长势矮小、叶片颜色变浅,并对总体的生长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降低薄壳山核桃产量,严重时还会引发整株死亡。一般情况下,根结线虫病的病原会在冬季以雌性幼虫、成虫或者卵的形式保存在土壤或根瘤中,主要通过农具或水流进行传播。
  3.1.2 防控策略 针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对发病植株进行及时清理,并完成土壤消毒;第二,加強对苗木的检疫力度,避免调运携带虫源的幼苗;第三,进一步加强农业管理,通过土壤深翻、适当轮作等方式来降低病原基数。
  3.2 剑线虫病
  3.2.1 发生规律 薄壳山核桃在感染剑线虫病后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同时出现弯曲、肿胀等现象,对整体植株的生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剑线虫病在砂质土壤中的感染概率会得到明显提升。
  3.2.2 防控策略 在进行剑线虫病的防控时,一方面避免在砂质土上种植;另一方面做好科学统筹与水分管理,增强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林业防控 针对薄壳山核桃的病害,应从综合防控的角度上加以防治,充分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来保证其长势良好。同时,还应保证田间的合理密植与整形修剪,进而通过科学的郁闭度来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进而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林分生态系统[7]。此外,还应及时对病枝、落叶、落果等进行清除,减少病菌与虫害的栖息场所。
  4.2 物理防控 针对害虫可以通过物理技术进行诱杀,例如在整个场地内可以按照6670~10000m2的标准放置杀虫灯或黑光灯或者按照每667m2的标准放置白蛾诱捕器。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每年的6—8月检查树干上是否存在虫粪,一旦发现应及时清除,减少害虫对树木的侵害;对于病虫枝、病僵果以及非正常枯死的枝条要及时剪除,或者可以在树干下部涂抹石硫合剂来起到杀灭害虫的目的[8]。
  4.3 生物防控 通过其他生物来抑制有害生物也是保证薄壳山核桃健康生长的重要方法。就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在园内种植三叶草、紫花苜蓿等植物来为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场所;还可以适量地放养一部分家禽对金龟子、天牛等害虫进行捕食。另外,在梅雨季节时还可以选择在园中喷洒白僵菌来起到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薄壳山核桃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绿化树种进行种植,因此加强对其病害的研究也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当前,黑斑病、白粉病等是最为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病种,所以应在种植过程中应掌握病害的特点与发生规律,有效把握治疗的关键时期。另外,还需要对山核桃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其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杨延忠,杨旭涛.薄壳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2):95-96.
  [2]李才.美国薄壳山核桃栽培技术概述[J].种子科技,2019,37(14):54-55.
  [3]汤兆勇.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6):130,132.
  [4]董传媛.长丰县薄壳山核桃病虫害种类及冬季防控措施[J].安徽林业科技,2020,46(04):37-38,41.
  [5]王凤永.薄壳山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19(17):59.
  [6]唐梦华.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20,43(15):82-83,101.
  [7]沈素君,徐奎源,游世宏.薄壳山核桃良种壮苗培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01):119-120.
  [8]王正加.薄壳山核桃生态高效栽培技术[J].浙江林业,2020(11):18.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研究浙沣糯188在枞阳县毯苗机插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播期、移栽密度2个因素开展试验,分析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处理对浙沣糯188毯苗机插的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丰糯188在枞阳县毯苗机插,播期适宜安排在5月20日左右,最佳的移栽株行距为25cm×14cm,折合移栽密度为28.57万穴/hm2。  关键词:浙沣糯188;播期;移栽密度;机插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
选取吴川市所辖3个乡镇共计71个村庄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调研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供给不足、使用
Aim: Facial paralysis inflicts devastating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deficits. Several solutions are being developed, including implantable bionics to correct pa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同时累及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UMN)和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LMN)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
期刊
摘 要:该文介绍了潜山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及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等。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做法;成效;对策;潜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024-03  近年来,潜山市高度重视农业
摘 要:基于Malmquist-DEA模型,测算了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中国林业生产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仅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林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分布不均且随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演变。  关键词:林业生产效率;DEA模型;投入产出要素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059-04  1 引言  近年来
摘 要:利用ITS方法和进化树构建对1株自分离的野生侧耳属真菌进行了分析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影响该真菌菌丝生长的环境和营养条件。结果表明:经鉴定,该侧耳属真菌为平菇,宁强平菇菌株与其他平菇菌株亲缘关系远,自分离和选育的镇巴平菇和宁强平菇亲缘关系较远。该平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生长的最佳pH在6.0~6.5,最适温度25℃,最佳碳氮比10∶1。  关键词:菌丝;ITS;
Aim: The utilization and outcomes of abdominal wall reconstruction (AWR) using adv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component separation for incisional hernia (IH) repai
摘 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购平台的盛行以及国家交通网络的进步,电商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电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伴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逐渐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该研究以固始县的特色产业渔业为例,分析了电商扶贫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不高、渔业产值有所下降和电商扶贫人才稀缺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性、大力倡导
摘 要:通过对野韭菜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及激素配比的研究,建立野韭菜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根尖外植体最适合野韭菜离体培养,MS+0.2mg/L 2,4-D+0.5mg/L ZT为最佳愈伤组织培养基,MS+1mg/L 6-BA+0.1mg/L IAA+0.5mg/L ZT为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MS+0.1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移栽成活率达98%以上。  关键词:野韭菜;组织培养;外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