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伊始,当新一届大学生满怀憧憬地走进就业市场,他们发现今年找寻一份理想的工作依然不容易。而媒体中诸如“最难就业年”的字眼更是营造了浓重的压力氛围。面对“最难就业年”,国家将大学生就业列为就业群体首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如果再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5年,在政府将大学生作为头号民生工作来抓的情况下,平均每年实现毕业生就业人数为560万人。
  显然,在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大的就业环境并不令人乐观。而从媒体反馈的各方就业数据看,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与去年同比呈现下降趋势。
  就业之“困”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这是网络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尽管有些过于悲观,却也反映了深受就业挤压的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无奈心境。
  而这样的窘境,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近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总结出这样的担忧:毕业即失业。在全球仍处在经济危机复苏的背景下,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失业在年轻人中蔓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失业青年人数约2.9亿,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几乎和美国人口相当。
  显然,就业难是世界大学生共同面对的难题。而对于中国大学毕业生而言,这种局面缘于多种因素的叠加。除了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所带来的岗位需求下降等共性因素的影响,还有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
  不是学以致用,是学不可用
  在传统观念中,跨入大学便意味着成为“社会精英”。然而,从大学扩招及包办分配结束起,这种观念便不再具备生存的土壤。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导致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不明显。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英语、法学、国贸等9个热门专业的布点数占本科大学总数的比例近几年在直线上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与其说我国今年有699万大学毕业生毕业,不如说今年颁发了699万张大学文凭,没有培养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只是“文凭泡沫”。
  “主要问题不是人数多,而是培养学生的质量差”,上海外贸学院就业中心主任徐家仪认为,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徐家仪细数了常见的现象:在师范大学增加多种非师范专业,在理工大学增加多种文科专业,且都过于集中在热门专业,造成专业教学质量的低标准,导致对重复专业所需资源的不必要投入,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新办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不是没有定位,是指导不到位
  某高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平均就业期望远远高于现实水平。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服务,但这些服务大多流于形式,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只能解决部分学生“获取工作”的问题,很难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
  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部门都负责就业工作,但涉及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两张皮”,就业指导教育赶不上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初级阶段,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集中化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方面,缺乏“量体裁衣”式的职业指导与生涯辅导。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就业指导途径单一、覆盖面小,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演练等问题,不利于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提高择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
  至于学生离校后的跟踪就业服务,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人社部门,都缺乏应有的准备和应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过于看重课堂学习,不愿也没有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择业时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意向,也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倾向,缺乏主见而盲目从众,在临近毕业时随大流而被动求职,无法适应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
  非人力过剩,是结构失衡
  有一种观点认为,总量过大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然而,有专家认为,专业、地域、行业的相对过剩也是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产业是由七个环节组成的“链条”,其中除了加工制造外,设计、物流、零售等六大环节都急需大学生,但恰恰是这些最需要大学生的环节,也正是中国的薄弱产业。
  国务院参事夏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密切相关。他认为,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传统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国企垄断问题严重,分红制度又不健全,且资源税等要素价格便宜,刺激了第二产业的不断扩大。而能促进就业、以普遍提高劳动者薪酬水平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在各种行政管制及扭曲制度下受到明显的抑制。由此造成严峻的就业问题以及“工资增幅远低于经济增长幅度”的怪异局面。
  “奥肯定律”认为,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劳动者受高等教育比重尚不到5%的中国,一年吸纳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就业率只是“原地踏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日俱增,这与“奥肯定律”是相违背的。   从历史的视角看,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才的先期储备作为支撑。经济率先崛起的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在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和积累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制度调整,抓住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机遇,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恰恰忽略了或者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
  就业之“惑”
  在采访中,有部分学生表示,就业紧张形势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教育结构失衡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难辞其咎。也有学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与期望值过高有直接关系,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有业不就”——这山望着那山高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城管大队招收新人的消息在网络上被热议。该单位今年计划招收城管队员60名,却引来数百人报名,最终有180人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环节,其中包括2名博士、119名硕士。
  相比之下,去年年底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开招聘环卫工的案例,更是将“编制”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据报道,这次招聘引来超过1.1万位报名者,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约300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29人。
  这些现象的出现,社会各方认识并不一致,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在创业困难增大、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下,整个社会对“体制内”身份有着高度认同感,甚至有人发出“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惊人之语。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学生是先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然后去玩够四年;而美国学生是先玩够了,再去大学努力学习。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但在中国玩够四年毕业的大学生确实大有人在。部分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无特色、职业心理准备不足,出现瞻前顾后、见异思迁等心理,最终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少主动了解社会、认知职业和规划人生,主体意识淡薄,职业责任感不足,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其自主择业创业。
  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缺乏实干精神,理想化情结过浓,不安心本职工作,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长远的发展。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连“骑驴找马”的方式都不愿接受,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
  “无业可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尽管大学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与社会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必定是有限的,结构性失业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受全球及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质量和数量都有所降低。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已步入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期,社会上劳动力资源充裕;从需求层面来看,就业增长率降低和就业增长弹性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在毕业生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人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以缩短岗位适应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随手翻开报纸的招聘广告,便不难发现“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限男性”等歧视性字眼,让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
  “学历歧视”——英雄难有用武之地
  大学生失业与很多因素有关,将其完全归咎于大学教育或经济形势有失偏颇。随着人才市场上硕士博士学历的求职者增多,“本科出身论”也开始盛行,出现了博士求职者被“查三代”的现象。即使硕士、博士都出自“名门”,如果本科是二本或非名牌院校,用人单位往往会置之不理。
  对于学历“血统论”,熊丙奇认为,博士“查三代”实际上是严重的学历歧视问题。他分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在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学历论英雄”。
  据了解,除了学历歧视,中国的毕业生们还要面临性别、户籍、年龄、相貌、身高、残疾甚至是血型、星座等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这些限制门槛成为很多毕业生就业路上的“拦路虎”。有资料显示,七成多的高校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90%以上的招聘广告中含有歧视性条款,许多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起点上就面临歧视,连起码的公平展示、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都难以获取,以至于“同等学力不同等待遇”。
  面对屡禁不绝的就业歧视,有关部门强调要严禁就业歧视。4月下旬,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的歧视。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然而,在缺乏严格监管和严肃惩处的情况下,就业歧视并没有因此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就业之“路”
  在市场化就业条件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还有一方面是社会因素。熊丙奇强调,“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形成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合力,并努力探索长效机制。”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为那些自主创业的学生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题,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失业,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许多学生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奔波,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为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苦恼。这样的结构性问题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结构上作出必要的调整,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还关系到国家整体的人才战略。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强调,“高校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为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将就业引导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精细服务、分类指导、信息建设、全程教育全面提升就业工作,既服务于广大毕业生,也服务于用人单位,更服务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各类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必须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市场供需情况和劳动力情况,根据自身的师资、办学经费等条件合理控制数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和建立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
  在教育结构上,应提高职业教育的分量。这方面,德国的“双重职业教育体制”值得借鉴。德国在欧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业率,在这场青年失业的危机中,各国都被敦促效仿德国模式。德国采取双重职业教育体制。目前有大约51.5%的德国高中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直接选择上大学。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每周在技校学习几天,同时与雇主签订协议,在工厂里当学徒,并得到一份有政府补贴的工资或者津贴。与此同时,德国各职业技术大学还频频推出各种适应市场的高等专业,如牛奶硕士专业、反腐败MBA等。
  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尽管目前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实施效果看不并令人满意。除了缺乏科学的设计外,在可操作性方面也欠佳,走形式、走过场的成分比较大。
  高校应从学生入学时就树立为学生全程服务的思想。高校必须有紧迫感和市场意识,应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方式,具有市场开发意识,提高市场应对能力,积极进行市场的开发,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市场,提升毕业生对市场、对自身的认知度,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多数企业负责人提出,希望学校对学生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
  近日,《人民日报》关注了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经济形势不佳,香港地区大学毕业生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香港地区学生还要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全球化竞争被香港大学生视为最大的竞争。“看不到竞争对手,却又是高手如云”,一位香港应届毕业生说。
  然而,香港本地毕业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根据香港大学近期公布的2012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连续7年赢得全面就业,就业率达99.7%,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由2011年的18350港元上升至19598港元,同比上升6.8%。
  这其中除了香港高校所培养人才的高素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对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据了解,香港各大学都有一个专门负责学生就业的机构,即就业辅导中心。
  大学就业辅导中心是一个集咨询、心理辅导、人才市场、就业教育为一体的就业机构。学生毕业前,都要经过职前培训、暑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经过“包装”走向职场。就连求职期间,简历的格式、内容、装订都受到大学就业辅导中心专业老师的指导。笔试和面试期间,也受到过学校聘请的资深人力资源顾问的演练。
  值得注意的是,当许多大陆学生毕业依然缺乏职业规划的时候,香港高校学生早早就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许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一边学习功课,一边做好求职准备。通常来说,香港大学生在入大学之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都有清晰的目标。各大学也很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习或短期工作。比如,香港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就读期间必须有一次去外地实习或进修的机会。香港中文大学每年都组织寰宇暑期实习计划。香港的青年机构还推出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
  法国大学生就业也十分重视“提前量”。法国大学生进入校门开始,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指导教育活动便开始展开。为此,法国高校大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这些部门注重同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安排大学生到用工单位“打工”,鼓励学生参加生产与社会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单位的反馈改进课程,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强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政府要大力扶持就业创业
  在促就业措施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受到了格外重视,而近年来,中国高校中也普遍开设了创业教育。然而,创业的复杂性决定了除了行之有效的就业之法,还需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健康的创业环境,需要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国内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不容易。”在NEC软件济南公司某部门负责人孙秋亮眼中,一部新上映的《中国合伙人》完美诠释了创业的艰辛,“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这种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是支撑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来源,但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和扶持。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除了“普适性”的政策之外,还积极采取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的就业促进政策措施。
  显然,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强与社会各界、高校间的沟通,整合资源,确保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的系统性和一贯性。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全社会,保障的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应重点规范失业保险,将大学生就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自救水平。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在某些地区和行业,政府应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补偿和激励政策,在户籍迁移、偿还助学贷款、考录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等诸多方面提供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并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让毕业生下得去、待得住、留得下。除此之外,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也是急需补足的一课。
  毕业生要调整就业心态
  事实上,“难”与“易”都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根据市场需求,平衡就业心态,往往会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职业发展目标。
  具体说来,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性格、兴趣、特长、专业等条件,以及外部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规划,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寻找与自身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服务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高端岗位,盲目追求稳定、高薪、一步到位。
  提高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必须注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时,更应摒弃急功近利思想,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也可将其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在信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守义看来,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正处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的转折期,正赶上产业升级转型的过渡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一毕业就进机关,或成为“白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强,更多的应届大学生应选择从基层干起,选择在基层建功立业。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的管理在所有的职能部门中,是一个繁杂性、综合性、协调性、功能性很强的综合管理机构,对内起到上传下达、协调关系的作用,同时又起着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对外则起到合作
小学英语教学是处于培养小学生语感、兴趣及打基础的阶段,良好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主要在于搞好课堂教学。培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因。教师应一开始就抓住听、说能
为解决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和过分相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同相供电系统结构,实现了对负序电流的动态抑制,解决了过分相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
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味强调应用。本文认为,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比高等数学的应用更为重要。揭示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因此加强对生态型工业厂区的绿化建设,也逐渐成为绿地系统在设计规划之中的
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对于建筑工程产业的优化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
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网站发布后,访问量极少,本文针对如何解决企业网站推广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
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创业型人才,一讲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他们认为,大学在就业人才培养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创业人才培养谈何容易?  事实上,创业型人才培养也可以异常简单。只要按照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来实施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就可以省钱、省力、省事。创业型人才是在亲身实践的锻炼中成长的,“练”是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前提和条件。学校只要给学生创造“练”的条件,创业教育也就基本成
在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建筑工程项目显著增多,也促使建筑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此种现象下,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与质量问题尤为受到关注。基于此,本文从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3月~2011年3月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共58例,将其中术中采取子宫腔填塞纱条的2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未采取子宫腔填塞纱条的2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术中及术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采取的止血方式均有效控制了出血,起到了切实、可靠的止血效果,无再次出血。两组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