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759152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充满有效性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愤和成功。”数学问题提得有效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高低。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困惑
  课堂中师生双边互动往往从精心设计的问题开始,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它对优化课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当下的课堂,不少随心所欲的、无效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1.情景遥远,无法共鸣
  课堂提问的问题背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时教师的提问太幼稚,已经是高年级的孩子了还动不动来点“喜羊羊、美羊羊”之类的卡通,全无半点数学味与挑战性;有时教师的提问太过成人化,如面对乡镇的农村学生经常拿罚点球、股票中升跌几个百分点等情境设问,学生遥不可及,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实现新知的认识和再创造。
  2.脱离生本,过于随意
  教师不能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所提的问题或过于肤浅不能反映大多数孩子的思维深度,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的,实则收效甚微;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思维的投入了。这样两个极端的课堂提问,都无视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生本课堂。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演示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就问学生: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面面相觑,无从下手,课堂处于冷场中,达不到效果。
  3.无视生成,缺乏变化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及时地捕捉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的教学睿智。但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学生思维的新困惑,教师没有及时点拨和引导,一味朝着预设的问题进行,在生成的精彩处不考虑进一步追问,生成的错误处不再重新设疑等,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任何梳理。
  4.开放无度,指向不明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要求学生画一画,这样提问:“在一段路上种树会怎么种?”
  生1画了5棵树,生2画了6棵树,生3画了10棵树……
  问题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探究在一条线段上植树有三种可能:一是两端都种;二是一端种而另一端不种;三是两端都不种。由于教师没有给出路的长度和种树的间隔,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导向。在他们漫无目的的思考的背后,自然看不见有价值的数学思维。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为此,教师创设“有效问题”能引起孩子心灵上的共鸣,能紧紧把握孩子学习的起点,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条件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体验到经历思维探究后的快感。
  1.“有效提问”要能引起孩子思维的共鸣
  孩子的思维往往是从教师的提问开始的。精彩的问题应该能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唤醒生活的经验与知识背景,激发思考的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
  (1)问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学生感觉亲切而乐于参与其中。如教学“中位数”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一次数学考试,张林所在的小组成员成绩如下:98、93、86、90、92、89、11,张林的成绩是86分,他认为自己的成绩高于平均分(80分)6分。因此自己的成绩处于小组中上水平,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对问题情景所包含的信息太熟悉了,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事,兴趣油然而生,异口同声地急着判断,转而深入思考本质内容:平均数之上有六个数,平均数之下只有一个数,平均数已不在中心位置,就不能代表这组数的一般趋势。他们就会去探究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那个数。“中位数”就在这里揭开了面纱。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会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学习不再生硬,而且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觉得数学很有亲和力。
  (2)问题能焕发孩子思维的热情。教学《统计》一课时,孩子们尝试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出教师提供的信息后,准备填表,突然大叫:“表格的格子不够长。”这时,教师顺势提出:“表格的格子不够涂怎么办呢?想想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讨论解决的方法,争着说:“可以用一个格子代表几。”教师接着追问,那么代表“2”、代表“3”还是代表“5”?孩子们根据格子的多少很快选择了恰当的数据。当思维出现堵塞一筹莫展时,问题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为孩子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2.“有效提问”要能随时推进思维的进程
  (1)要把握孩子的思维起点。数学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课前,我们不仅要充分地了解教学的重难点,更应去了解哪些知识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可以获得,哪些知识则必须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才能得到递进,哪些知识的得到需要教师点拨和指导……这样设计的问题既有启发性,又有深度和力度。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前,大多数孩子都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时不能忽略这个起点。“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呢?”启发孩子积极地探索验证的方法,量、拼或者算。孩子们能饶有兴趣地、主动积极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去推理。
  (2)问题要关注动态生成,不断调整。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都是独特的、充满个性的。每个环节,孩子们的思维都是动态的,这需要教师随时调整问题,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新知的建构和再创造中,以便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的思维到更广阔、更高层次的空间去驰骋想象,去发挥创造。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孩子用剪的方法,剪出了一个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反馈后,教师可顺势追问:“说说看只要怎样剪,就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将思维提升上一个台阶,原来只要对折,沿另一边怎么剪都可以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师逐步深入的有效提问为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架起了思维阶梯,不断地推动着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深处延伸。学生在层层推进自己的思维进程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3.“有效提问”要有留给孩子跃起“摘果”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劳斯多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只有通过自己思考与操作发现知识的规律与解题方法,他的思维体验才会独到而深刻,自信心和成功感也能随之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就油然而生了。
  (1)问题要有留给孩子自己尝试的空间。“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会记得,唯独做过的,我才理解。”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或者画图,或者说说过程来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如在教学“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课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过生日了,正方形的蛋糕上插着一些蜡烛,数了数每边有四根,猜猜看小明可能有几岁?画画图吧。”学生画图后有的认为是12岁,有的认为是14岁,有的认为是16岁……让介绍不同的方法后,一一展示,并追问:“意见不统一,到底是什么原因?同桌商量商量。”一讨论马上发现原来主要区别是四角插不插的问题,教师顺势深入,“那你们认为怎样插蜡烛,小明的岁数最小?”马上悟出问题是在端点上插的蜡烛,端点上插的蜡烛是重复数的。新知识是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将新知纳入到认知框架中的。他们的认知结构在不断地调节与整合过程中得到充实、强化和扩展!
  (2)问题的提出要有留给孩子自我内化的空间。很多时候,个别孩子正确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而很多孩子却仍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可以用“二度”提问的方式,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促使他们深入地将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让他们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思路变得更为清晰。
  4.“有效提问”要能促进孩子思维的自我反思
  在问题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细细推敲、反思,运用实际生活情境检验其结论的合理性,并尝试将所学知识、方法、思想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和拓展延伸,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善教者必善问,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学习起点,就会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数学问题来引领课堂,真正形成以问促学、以问启思、以问创思的启发式生本课堂。
其他文献
所谓“视角转换”,即换个角度、换种思维看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大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转换视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解读习题,用“广角镜的目光”多维度审视,用“望远镜的目光”前后眺望,用“显微镜的目光”深入挖掘、有效开发习题资源,展现习题丰富的内涵,引领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一、拓展“宽度”,编织相互关联
期刊
生活中有六种常用、常见的感观量:长度、质量、容积、角度、面积、体积。对这些常见量的测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都是所测物体包含几个标准单位,即度量。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面积》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由一维空间
期刊
朱华贤 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教育评论和随笔写作,出版《青春作伴》《崇尚黑色》《推敲时尚》《用心呼吸》《师者不器》等著作,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有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其实教的是教师本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自由,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更深远。教师素养第一
期刊
朱德江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嘉兴市小数会副会长,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导师,“朱德江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成员、分册主编。先后主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等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研究专著《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200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期刊
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让学生学会数学反思,提升反思能力是一个重要途径。反思能将学生的经历提升为经验,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的反思,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从小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都具有十
期刊
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低年级语文老师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的训练中,也有积累运用语言的意识。可是关于如何留出足够的时间把“积累和运用语言”作为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体现不够。尤其是学生到了中年级起步作文时,容易出现有想法却不善于表达的现象。这也许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第三课时的利用与重视,甚至于在各类公开课中难寻低年级语文第三课时教学踪影的原因。  其实只要教
期刊
策划人语: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公办集团化学校,省一级学校、省绿色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是深圳市的一所知名学校。2001年6月1日,该校的四位小学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了《狮子王》英语配音片段,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学校也以其首创英语电影配音教学模式在全国小有名气。  近10年来,该校边开发、边实验、边论证、边完善,编辑了大量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英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在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期刊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虽然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密不可分。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提
期刊
一、背景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单一使用教科书,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并不明显。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学生兴趣和需要,能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模式。英语电影以其丰富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吸引了我校师生的目光,而其中地道的语言表达、真实语境更是成为了我们英语听说教学的宝贵素材。于是,在电影魅力的感召下,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开始了英语电影配音课的教学实践探索。      二、应用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