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对学生而言学习语文不仅只是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语文本身所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握与感悟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影响深远。本文试从兴趣、习惯与品质等角度来阐述在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语文学科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兴趣;习惯;品质]
一、兴趣盎然 走向语文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項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习是一种生活,积极的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与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同样认识到积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像课程标准那样把它提升为一个学习目标来对待。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有对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创设和谐氛围,孕育兴趣
兴趣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是影响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处于健康愉悦状态,他对学习本身投入是积极的,学习效果必然也是良好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轻松和谐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自然放松,思维积极活跃。
(1)在平等对话中交流
师生是语文课堂中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是课堂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教学正常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它需要教师以平等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造就与构建。
(2)在语文实践中生活
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它是一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基础交际工具。课程标准提出: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应处处充满语文。教师应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有意识地加强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2.整合课程资源,感受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马上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知识能产生很高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与修正,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让学生认识百家姓一题。刚入学不久,同学之间彼此还较为陌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识与接受。我就让学生做一做自己姓的生字卡片,让同学间相互介绍认识自己的姓。学生为了能让别人更快地记住自己的姓,各显神通运用绘画、唱歌等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在交往与游戏中认识了同学,认识了新字,趣味盎然。
3.适宜教学策略,激发兴趣
(1)以灵活方法去教学
教有法但无定法,对不同的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给学生呈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对低年级学生,由于活泼好动爱表现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选择从直观形象入手,激活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在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保持适当的梯度。在阅读教学中,可让他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读,分角色演一演,在“扮家家”的过程中体验文字,感悟情感。
(2)以激励语言去评价
“成功是成功之母”。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并不是一种终结性的审定,而是阶段性的总结,是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服务的。我们期待优秀,但更关注进步。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应尽量亮出学生的闪光点,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继续努力提供不竭动力。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给学生以信心,一次不够好,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次会变好;已经做得好的,更应鼓励他做得更好。如在一年级上册刚开学第二周,在一次看图说话的训练上,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会说。”我马上请他来试一试,他镇定自若地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和我到公园玩,玩得很开心。”多好啊,刚刚才入学两周的孩子就能完整地说好一句话,我马上表扬他:“你说得真清楚!”不一会儿这只小手又举起:“老师,我可以把这句话变得很短。”我一惊,忙请他再试一试。他说:“星期天,一家人到公园玩,玩得很快乐。”我又一次赞扬他:“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他高兴得坐下。没想到这只小手第三次又举起来:“老师,我可以把这句话变得很长很长。”我又一惊,请他再试,他说:“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都休息。妈妈背着包,爸爸背着照相机,我拿着汽球,我们到公园去玩,玩得可开心了。”我不禁为之鼓掌:“你让老师惊讶,我为你感到骄傲!”
教师的语言应是充满期待、希望、鼓励的。“你的字进步真快”,“只要努力,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我真喜欢听你读书。”“别紧张,请再试一试。”让教师评价成为学生努力向上的阶梯。
二、良好习惯 伴随语文
1.专注写字 自主识字
“汉字是美丽而高贵的少妇”,书写汉字不仅只是为交流呈现,掌握一项技能。汉字本身优美而富有内涵的外形就是一门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写字良好习惯应该包括:潜心领悟每一个字的基本间架结构,用心临摹教师写字每一个细节,谨慎写下每一笔一划。看好了再写,写好了再看,反复揣摩、体悟。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除了在课堂当中进行,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实践与获得。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关键还在于运用。“语文实践能力的获得只有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学习成功与否重要标志。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课堂与教材只是语文学习一部分,生活广阔的舞台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工具书,养成多问多查字典习惯,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关注汉字的习惯。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里就有“认识班级同学的名字”、“看电视认识汉字”、“商店买东西认识汉字”、“逛街認识汉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书上认识汉字”、“课外书上认识汉字”,这些识字方法和识字习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做好适当的引导,如不定期举行“识字大王”比赛,识字量测试等都可以使学生对生活识字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自主识字、随时识字的好习惯。
2.大量阅读 真诚写作
“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一个人想要学有所成,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的主要渠道。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为学生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阅读能力,还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每天阅读报纸,关心身边大事的习惯;多渠道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养成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养成。首先需要教师立足课内阅读教学,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体验阅读乐趣。
3.善于倾听 敢于质疑
倾听是吸收,是学习,是与他人合作的基础。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倾听兴趣产生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舒缓柔和的音乐,生动活泼的课本剧等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应教给学生善于倾听的技巧:集中注意力,抓话题的中心等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一股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从而有所发现与收获。长期以往,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主动求知的习惯。善于质疑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善于思考,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敢于与别人讨论;提问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所提问题有一定价值。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教师能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关注学生的提问,时常给以发自内心的鼓励与赞扬,给学生的质疑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树立足够自信。其次要教给提问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本进行阅读并思考,使其有问题可提。第三还要提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全班多个问题进行讨论、比较,让师生在一次次对话中实现。
三、健康品质 感悟语文
1.用自信成就人生
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与认同,是健康心态重要标志。拥有自信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能以正确态度去认识它、面对它、并且积极寻求方法去克服它。自信是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个人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一次对话、加工、改造,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化理解。人教版教材中许多文学形象以其积极、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染读者。如可怜的《丑小鸭》,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变成美丽白天鹅;《詹天佑》在外国人的藐视与清政府的懦弱中,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京张铁路等等。教师应该善于去挖掘教材中的文学形象,带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体验,震撼心灵,引起共鸣,从而产生向往与模仿的心态,达到教学最终目的。
2.用真诚完善人生
真诚是立人之本。一个缺失真诚的人,纵然学富五车也不足以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文学是人学,语文学科以一个个平常又动人的故事反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诚作为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美好品德的无可替代作用。如《比金钱更重要》正是以现代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除了各种利益关系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信任与诚实这一美好情感。《小珊迪》,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即使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之下,仍无法放弃诚实的美德,读来令人叹息,又油然而生敬意。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学生学会说谎,尽管这并非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衷。
3.用爱心丰富人生
爱是生命的主题,是世界的色彩。爱使生命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更有意义。爱也是教育的灵魂,一个没有爱的教育是机械的机器制造,是干枯的河流难以滋润广阔田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世界唯一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北京。他们是家庭的中心,身上承受太多的爱。他们关注自我,张扬个性,却不善于合作,不善于与人分享。这些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更多爱的教育。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爱的教育主渠道。教师本身在教学就是以全部爱心去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实际行为去感染学生。其次,在教材中挖掘爱的色彩,对自然的关注,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的宽容等等。
兴趣是敲门砖,习惯是助推器,品质就是生命的底色。三者在促进生命成长中都不可或缺部分。语文课堂便是它们相互相成,融会贯通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汪潮.教学新理念[M].文汇出版社,2003:21-25.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2-85.
[4]小学语文新课程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0-33.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兴趣;习惯;品质]
一、兴趣盎然 走向语文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項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习是一种生活,积极的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与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同样认识到积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像课程标准那样把它提升为一个学习目标来对待。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有对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创设和谐氛围,孕育兴趣
兴趣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是影响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处于健康愉悦状态,他对学习本身投入是积极的,学习效果必然也是良好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轻松和谐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自然放松,思维积极活跃。
(1)在平等对话中交流
师生是语文课堂中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是课堂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教学正常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它需要教师以平等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造就与构建。
(2)在语文实践中生活
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它是一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基础交际工具。课程标准提出: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应处处充满语文。教师应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有意识地加强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2.整合课程资源,感受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马上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知识能产生很高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与修正,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让学生认识百家姓一题。刚入学不久,同学之间彼此还较为陌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识与接受。我就让学生做一做自己姓的生字卡片,让同学间相互介绍认识自己的姓。学生为了能让别人更快地记住自己的姓,各显神通运用绘画、唱歌等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在交往与游戏中认识了同学,认识了新字,趣味盎然。
3.适宜教学策略,激发兴趣
(1)以灵活方法去教学
教有法但无定法,对不同的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给学生呈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对低年级学生,由于活泼好动爱表现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选择从直观形象入手,激活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在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保持适当的梯度。在阅读教学中,可让他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读,分角色演一演,在“扮家家”的过程中体验文字,感悟情感。
(2)以激励语言去评价
“成功是成功之母”。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并不是一种终结性的审定,而是阶段性的总结,是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服务的。我们期待优秀,但更关注进步。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应尽量亮出学生的闪光点,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继续努力提供不竭动力。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给学生以信心,一次不够好,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次会变好;已经做得好的,更应鼓励他做得更好。如在一年级上册刚开学第二周,在一次看图说话的训练上,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会说。”我马上请他来试一试,他镇定自若地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和我到公园玩,玩得很开心。”多好啊,刚刚才入学两周的孩子就能完整地说好一句话,我马上表扬他:“你说得真清楚!”不一会儿这只小手又举起:“老师,我可以把这句话变得很短。”我一惊,忙请他再试一试。他说:“星期天,一家人到公园玩,玩得很快乐。”我又一次赞扬他:“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他高兴得坐下。没想到这只小手第三次又举起来:“老师,我可以把这句话变得很长很长。”我又一惊,请他再试,他说:“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都休息。妈妈背着包,爸爸背着照相机,我拿着汽球,我们到公园去玩,玩得可开心了。”我不禁为之鼓掌:“你让老师惊讶,我为你感到骄傲!”
教师的语言应是充满期待、希望、鼓励的。“你的字进步真快”,“只要努力,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我真喜欢听你读书。”“别紧张,请再试一试。”让教师评价成为学生努力向上的阶梯。
二、良好习惯 伴随语文
1.专注写字 自主识字
“汉字是美丽而高贵的少妇”,书写汉字不仅只是为交流呈现,掌握一项技能。汉字本身优美而富有内涵的外形就是一门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写字良好习惯应该包括:潜心领悟每一个字的基本间架结构,用心临摹教师写字每一个细节,谨慎写下每一笔一划。看好了再写,写好了再看,反复揣摩、体悟。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除了在课堂当中进行,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实践与获得。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关键还在于运用。“语文实践能力的获得只有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学习成功与否重要标志。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课堂与教材只是语文学习一部分,生活广阔的舞台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工具书,养成多问多查字典习惯,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关注汉字的习惯。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里就有“认识班级同学的名字”、“看电视认识汉字”、“商店买东西认识汉字”、“逛街認识汉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书上认识汉字”、“课外书上认识汉字”,这些识字方法和识字习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做好适当的引导,如不定期举行“识字大王”比赛,识字量测试等都可以使学生对生活识字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自主识字、随时识字的好习惯。
2.大量阅读 真诚写作
“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一个人想要学有所成,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的主要渠道。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为学生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阅读能力,还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每天阅读报纸,关心身边大事的习惯;多渠道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养成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养成。首先需要教师立足课内阅读教学,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体验阅读乐趣。
3.善于倾听 敢于质疑
倾听是吸收,是学习,是与他人合作的基础。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倾听兴趣产生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舒缓柔和的音乐,生动活泼的课本剧等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应教给学生善于倾听的技巧:集中注意力,抓话题的中心等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一股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从而有所发现与收获。长期以往,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主动求知的习惯。善于质疑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善于思考,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敢于与别人讨论;提问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所提问题有一定价值。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教师能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关注学生的提问,时常给以发自内心的鼓励与赞扬,给学生的质疑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树立足够自信。其次要教给提问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本进行阅读并思考,使其有问题可提。第三还要提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全班多个问题进行讨论、比较,让师生在一次次对话中实现。
三、健康品质 感悟语文
1.用自信成就人生
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与认同,是健康心态重要标志。拥有自信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能以正确态度去认识它、面对它、并且积极寻求方法去克服它。自信是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个人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一次对话、加工、改造,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化理解。人教版教材中许多文学形象以其积极、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染读者。如可怜的《丑小鸭》,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变成美丽白天鹅;《詹天佑》在外国人的藐视与清政府的懦弱中,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京张铁路等等。教师应该善于去挖掘教材中的文学形象,带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体验,震撼心灵,引起共鸣,从而产生向往与模仿的心态,达到教学最终目的。
2.用真诚完善人生
真诚是立人之本。一个缺失真诚的人,纵然学富五车也不足以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文学是人学,语文学科以一个个平常又动人的故事反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诚作为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美好品德的无可替代作用。如《比金钱更重要》正是以现代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除了各种利益关系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信任与诚实这一美好情感。《小珊迪》,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即使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之下,仍无法放弃诚实的美德,读来令人叹息,又油然而生敬意。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学生学会说谎,尽管这并非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衷。
3.用爱心丰富人生
爱是生命的主题,是世界的色彩。爱使生命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更有意义。爱也是教育的灵魂,一个没有爱的教育是机械的机器制造,是干枯的河流难以滋润广阔田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世界唯一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北京。他们是家庭的中心,身上承受太多的爱。他们关注自我,张扬个性,却不善于合作,不善于与人分享。这些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更多爱的教育。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爱的教育主渠道。教师本身在教学就是以全部爱心去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实际行为去感染学生。其次,在教材中挖掘爱的色彩,对自然的关注,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的宽容等等。
兴趣是敲门砖,习惯是助推器,品质就是生命的底色。三者在促进生命成长中都不可或缺部分。语文课堂便是它们相互相成,融会贯通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汪潮.教学新理念[M].文汇出版社,2003:21-25.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2-85.
[4]小学语文新课程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