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是笔者运用叙事疗法进行的自述史,以自我梳理,反思以及重构自我的叙事行动,注重女性日常经验的感受,并作为主要的研究思路,观察并反省自我在重男轻女的父权制文化以及社会制度中的自我生存感悟,了解被建构的女性角色对自我选择、成长、日常行为等的影响。因此,展示了一位女性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对生活故事的重新诠释和理解,以及运用叙事理论进行自我治愈的历程。
因为叙事治疗,我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也尽力去看清楚自己的心,只有在觉醒的时候才能贴近生命之源,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份觉悟,叙事治疗会唤醒这份觉悟。一个人如何去生活、学习,再选择自己的工作,或许会被主流社会改变,可是你能不能在夹缝中生出自己的智慧和一点抵制,让自己接收到阳光,亦是重要的。
个人的命运始终抵不过历史的洪流,中国传统文化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女性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在一些人的观念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却一直盛行着。
女孩们痛苦的社会根源是文化带来的,可是这样的痛苦只有个人才能体会到,没有经历的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那份伤痛。人们在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洪流里,随着时间流逝,慢慢遗忘重男轻女的影响。但是痛苦和煎熬依然会停留女性的体内,她们的遭遇代表着一代人的记忆,它就像是一个毒瘤,慢慢腐蚀自己。那种不被看重,轻视,被抛弃的感受时常萦绕在她们内心深处。她们有时不断提醒自己,又不断拷问自己不够好,那种不够好,活该受罪的观点重复地再建构自己。
但我想要关照自己的内心,并且慢慢治愈它。我也想要为和我有同样遭遇的女孩发声,至少让她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作为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她的遭遇,并不是她个人所造就的,还有更多的东西在操控着她。无论过去遭遇如何,我从未关怀过我的内心。相反,我一直都在逼着自己去遗忘。成长路上的迷惘、不堪、卑微、痛苦的回忆我对此并没有做出回应,而是去掩盖内心最痛的感受,逃避自我的渴求。当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甚至会责备童年经历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心地责怪内在的那个孩子。那种不安全感和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一、过往的经历以及自我叙述
(一)自我叙述
选择社工专业机缘巧合,有时候觉得自己非常具有同理心的优势,但大多时候会被身边的朋友指責冷漠,我认为自己不是没有感知到对方的情绪,而是感知到以后不知道怎么面对,而去逃避。给自己的理由非常充分:人类的欢喜并不相同,我曾经没有被这个世界善意的对待过,理解过,我又要如何善意的解救他们与水火之中呢?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抱之以歌。但上天对我还算不错,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可能我没法成为一名好的社工,但至少可以通过治愈自己。我不去关注弱势群体,也尽量不去看哪些会让人感动的事物,几乎所有时刻,我对别人的遭遇报以同情或者流露出的悲伤都是假的,我内心是冷漠的,嘘嘘的。唏嘘倒是真实的。在我心里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地说:我比你惨多了。但我也从不说,我表现出高高在上,为了掩盖我也曾是其中一类人的事实,我要将自己的每一寸脆弱用坚硬的铠甲包裹起来,事实上,这个铠甲不堪一击,每每夜深人静我都需要将他加固,填补上眼泪。我意识到我根本没有大家眼中的那么肆意潇洒,但这却是我的武器。我固执的将自己性格的缺陷怪给我的家庭,怪给那个让我变成这样的人。
(二)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身体不好,在我小时候经常缠绵病榻,父亲酗酒,不管我们娘俩。我童年几乎全部的日子都是与母亲在一起,回想起来,能够记得的开心的瞬间非常之少,母亲的抱怨和叮嘱倒是全能记起来,小时候的目标就是我要懂事,我要让所有的亲戚喜欢我,因为我爹已经不喜欢我了,但我的母亲依然把我教育的很好。她总是说,你小时候这样的成长环境还没长歪,不容易。我只是笑笑不说话。她是一个非常善良,同时很软弱的人。
(三)母亲的原生家庭
母亲上面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母亲排在家中老三。姐姐听话能干,祖父祖母非常喜欢她,哥哥虽然调皮捣蛋,挨得打也不少,但胜在皮糙肉厚,弟弟是家中的老幺,学习也好,父母更是疼爱一点。但我的母亲,两三岁被送回老家农村,十岁左右才被接回家。直到现在我母亲也认为当时我祖父母是想把她过继给亲戚,不要她了。回来以后,学习又跟不上,经常挨打,跟弟弟打架,也被家里人打。数学题不会做,祖父差点把她耳朵拧下来。从小到大,我听过无数次母亲讲小时候被送走的故事,每每讲述,在庞大的人都哈哈大笑,母亲也笑,但笑着笑着眼泪都出来了。我想,这应该是她这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伤痛。要说祖父家有没有重男轻女,大抵是有的,重的是幺儿,轻的是小女儿。
(四)父亲的原生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父亲家贯承的名言。父亲有一个弟弟,三个姐妹,但三个姐妹调皮捣蛋,不服管教,最小的妹妹最后不停家里的劝阻,执意嫁给了一个回族男人,婚姻过的也是异常悲惨。有三位姑姑的前车之鉴,父亲认为“慈母多败儿”,所以对我的管教也很严格,童年时期,导致我跟他不像一对父女,更像仇人。我经常责怪他对这个家庭的态度,不,应该是恨他,我从心里认为所有的悲剧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想想他的家庭,父母偏爱女儿,谁犯错他都要跟着挨打,结婚后,妻子一直缠绵病榻,又生了一个女儿,惨遭婆家嫌弃,自己父母整天给自己吹耳边风,任谁态度也好不起来吧。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吧。
二、作为女性的醒悟
我以为我已经淡忘了哪些童年的伤痛,其实一直在逃避。因篇幅的限制,我对中间的很多故事做了简化,只选取了故事的其中一个碎片。我将这些痛苦深埋于心底,不敢去触碰它,但叙事的意义是,看到这些遭遇背后的原因,我看到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他们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他们,我又是如何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的。作为女孩我遭到的不幸,并不是哪个人为的毒害,而是文化。中国几千年以来男权主义、父权制的思想,认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女人一生下来就规定了她在这个世上的角色,从婴幼儿到少女,从妇人到老妪,她们按照女儿、妻子、母亲这一循规蹈矩的角色被规训着,从思想到行为,无不被社会文化影响着。如果没有女权主义的洞察力,女人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她们这一生了,在父亲的教导下如何做一名女孩,在丈夫的期望下如何做一名妻子,在孩子的需要下,如何做一名母亲,可是却唯独忘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自己。
三、找回自我
剥去冷漠的外衣,我觉得我还是那个十几年前的小女孩,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渴望家庭的温暖,期待父亲的关注,期待老师同伴的认可。但是这些我渴望的东西,我自以为的铠甲并不能带给我,还会让我失去现在的很多东西。我多次寻找那个多年前的女孩,想把她带回我的家,给她最期待的关注,最热烈的回应,我带着她回忆那些小时候美好的记忆,我告诉她,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要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有很多的优点也是得益于此,很多很多。那些我自以为的缺点在我的众多优点里毫不起眼,我坦然的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命运对自己做的那些小恶作剧,因为有了这样不凡的经历,我才变得更勇敢了。我更关注隐藏在那些家庭中深不见底的伤口,更希望每一个受过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叙事的理念和价值观会指导我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吴蓉.当痛苦被言说,疗愈才会开始[J].江苏教育,2021(16):56-57.
[2]钟耀林.重写生命故事之美:叙事自我疗愈行动程式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04):42-49+90.
作者简介:
汪雪君(199710),女,汉族,四川省,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因为叙事治疗,我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也尽力去看清楚自己的心,只有在觉醒的时候才能贴近生命之源,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份觉悟,叙事治疗会唤醒这份觉悟。一个人如何去生活、学习,再选择自己的工作,或许会被主流社会改变,可是你能不能在夹缝中生出自己的智慧和一点抵制,让自己接收到阳光,亦是重要的。
个人的命运始终抵不过历史的洪流,中国传统文化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女性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在一些人的观念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却一直盛行着。
女孩们痛苦的社会根源是文化带来的,可是这样的痛苦只有个人才能体会到,没有经历的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那份伤痛。人们在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洪流里,随着时间流逝,慢慢遗忘重男轻女的影响。但是痛苦和煎熬依然会停留女性的体内,她们的遭遇代表着一代人的记忆,它就像是一个毒瘤,慢慢腐蚀自己。那种不被看重,轻视,被抛弃的感受时常萦绕在她们内心深处。她们有时不断提醒自己,又不断拷问自己不够好,那种不够好,活该受罪的观点重复地再建构自己。
但我想要关照自己的内心,并且慢慢治愈它。我也想要为和我有同样遭遇的女孩发声,至少让她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作为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她的遭遇,并不是她个人所造就的,还有更多的东西在操控着她。无论过去遭遇如何,我从未关怀过我的内心。相反,我一直都在逼着自己去遗忘。成长路上的迷惘、不堪、卑微、痛苦的回忆我对此并没有做出回应,而是去掩盖内心最痛的感受,逃避自我的渴求。当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甚至会责备童年经历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心地责怪内在的那个孩子。那种不安全感和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一、过往的经历以及自我叙述
(一)自我叙述
选择社工专业机缘巧合,有时候觉得自己非常具有同理心的优势,但大多时候会被身边的朋友指責冷漠,我认为自己不是没有感知到对方的情绪,而是感知到以后不知道怎么面对,而去逃避。给自己的理由非常充分:人类的欢喜并不相同,我曾经没有被这个世界善意的对待过,理解过,我又要如何善意的解救他们与水火之中呢?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抱之以歌。但上天对我还算不错,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可能我没法成为一名好的社工,但至少可以通过治愈自己。我不去关注弱势群体,也尽量不去看哪些会让人感动的事物,几乎所有时刻,我对别人的遭遇报以同情或者流露出的悲伤都是假的,我内心是冷漠的,嘘嘘的。唏嘘倒是真实的。在我心里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地说:我比你惨多了。但我也从不说,我表现出高高在上,为了掩盖我也曾是其中一类人的事实,我要将自己的每一寸脆弱用坚硬的铠甲包裹起来,事实上,这个铠甲不堪一击,每每夜深人静我都需要将他加固,填补上眼泪。我意识到我根本没有大家眼中的那么肆意潇洒,但这却是我的武器。我固执的将自己性格的缺陷怪给我的家庭,怪给那个让我变成这样的人。
(二)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身体不好,在我小时候经常缠绵病榻,父亲酗酒,不管我们娘俩。我童年几乎全部的日子都是与母亲在一起,回想起来,能够记得的开心的瞬间非常之少,母亲的抱怨和叮嘱倒是全能记起来,小时候的目标就是我要懂事,我要让所有的亲戚喜欢我,因为我爹已经不喜欢我了,但我的母亲依然把我教育的很好。她总是说,你小时候这样的成长环境还没长歪,不容易。我只是笑笑不说话。她是一个非常善良,同时很软弱的人。
(三)母亲的原生家庭
母亲上面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母亲排在家中老三。姐姐听话能干,祖父祖母非常喜欢她,哥哥虽然调皮捣蛋,挨得打也不少,但胜在皮糙肉厚,弟弟是家中的老幺,学习也好,父母更是疼爱一点。但我的母亲,两三岁被送回老家农村,十岁左右才被接回家。直到现在我母亲也认为当时我祖父母是想把她过继给亲戚,不要她了。回来以后,学习又跟不上,经常挨打,跟弟弟打架,也被家里人打。数学题不会做,祖父差点把她耳朵拧下来。从小到大,我听过无数次母亲讲小时候被送走的故事,每每讲述,在庞大的人都哈哈大笑,母亲也笑,但笑着笑着眼泪都出来了。我想,这应该是她这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伤痛。要说祖父家有没有重男轻女,大抵是有的,重的是幺儿,轻的是小女儿。
(四)父亲的原生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父亲家贯承的名言。父亲有一个弟弟,三个姐妹,但三个姐妹调皮捣蛋,不服管教,最小的妹妹最后不停家里的劝阻,执意嫁给了一个回族男人,婚姻过的也是异常悲惨。有三位姑姑的前车之鉴,父亲认为“慈母多败儿”,所以对我的管教也很严格,童年时期,导致我跟他不像一对父女,更像仇人。我经常责怪他对这个家庭的态度,不,应该是恨他,我从心里认为所有的悲剧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想想他的家庭,父母偏爱女儿,谁犯错他都要跟着挨打,结婚后,妻子一直缠绵病榻,又生了一个女儿,惨遭婆家嫌弃,自己父母整天给自己吹耳边风,任谁态度也好不起来吧。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吧。
二、作为女性的醒悟
我以为我已经淡忘了哪些童年的伤痛,其实一直在逃避。因篇幅的限制,我对中间的很多故事做了简化,只选取了故事的其中一个碎片。我将这些痛苦深埋于心底,不敢去触碰它,但叙事的意义是,看到这些遭遇背后的原因,我看到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他们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他们,我又是如何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的。作为女孩我遭到的不幸,并不是哪个人为的毒害,而是文化。中国几千年以来男权主义、父权制的思想,认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女人一生下来就规定了她在这个世上的角色,从婴幼儿到少女,从妇人到老妪,她们按照女儿、妻子、母亲这一循规蹈矩的角色被规训着,从思想到行为,无不被社会文化影响着。如果没有女权主义的洞察力,女人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她们这一生了,在父亲的教导下如何做一名女孩,在丈夫的期望下如何做一名妻子,在孩子的需要下,如何做一名母亲,可是却唯独忘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自己。
三、找回自我
剥去冷漠的外衣,我觉得我还是那个十几年前的小女孩,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渴望家庭的温暖,期待父亲的关注,期待老师同伴的认可。但是这些我渴望的东西,我自以为的铠甲并不能带给我,还会让我失去现在的很多东西。我多次寻找那个多年前的女孩,想把她带回我的家,给她最期待的关注,最热烈的回应,我带着她回忆那些小时候美好的记忆,我告诉她,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要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有很多的优点也是得益于此,很多很多。那些我自以为的缺点在我的众多优点里毫不起眼,我坦然的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命运对自己做的那些小恶作剧,因为有了这样不凡的经历,我才变得更勇敢了。我更关注隐藏在那些家庭中深不见底的伤口,更希望每一个受过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叙事的理念和价值观会指导我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吴蓉.当痛苦被言说,疗愈才会开始[J].江苏教育,2021(16):56-57.
[2]钟耀林.重写生命故事之美:叙事自我疗愈行动程式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04):42-49+90.
作者简介:
汪雪君(199710),女,汉族,四川省,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