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生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养育研究的构想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生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养育研究,具有超越语文课程的意义。本文从养育研究的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的精准定位、理论框架的建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明确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  养育  构想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古诗文篇目,语言大都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味”——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和诗意,内涵隽永,节奏铿锵,韵味悠长,具有典雅凝练、生动活泼等“中国化”审美特质。深入研究这些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实现初中生语言表达的“中国化”,是语文学科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层次标志和必由之路,具有超越语文课程的意义。因此,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生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养育研究,就成了尤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界定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方向
  初中生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养育实践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语文教育科研界的重视,理论和实践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研究工作基本上从零开始。因此,必须对相关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力求概念准确、具体、深刻和可操作,保证研究不偏离方向。笔者认为,以下概念是必须予以初步界定的。
  1.“古诗文”。古诗文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国味”语言养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所增选的中国古代典范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
  2.“中国味”。中国味指古诗文语言通过综合运用多样的修辞方法、独特的语言结构、优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不凡的文采、凝练生动的词语、情感丰富的语境等表达元素,表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别于欧化语言的中国传统审美韵味。
  3.“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指初中生课内外的与品味、运用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相关的一切语言活动,如诵读、鉴赏、说话、写作等。
  4.“养育”。养育指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开展“中国味”语言的品味和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内化为自己的核心语言素养和“中国化”的人格气质的渐进过程。
  二、精准定位目标,着眼创新突破
  1.完善课题理论建构与运用研究。填补研究空白,实现理论突破。探究“中国味”语言理论,以及语言内涵、特质和魅力;创设独特的课内和课外语言教学课堂和形式多样的养育实践活动;研究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语言实践活动中养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模式;开发“中国味”语言养育校本课程。本课题为该研究领域首个课题,课题研究将建构较完整的“中国味”理论框架和“养育”实践活动研究体系。
  2.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创新古诗文教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主要突破古诗文“应试教育”的低效、僵化、窄化教学方法,研究古诗文教学的高效、活化、宽化教学方法,真正让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入脑入心。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语言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白差异”,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培养学生“中国味”语言的表达能力,传承、光大汉语的“中国味”。
  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新实践活动模式,实现养育渠道的突破。着重挖掘古诗文语言中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品味、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探索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由历史向现实、由课本向生活、由校园向家庭和社会拓展,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知识—语言—思想”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唤醒学生固有的文化记忆,自觉养育语言的“中国味”。
  4.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品味文言文语言“中国味”,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语言鉴赏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使用的现代白话文需要向文言文学习、借鉴什么;科学评价学生语言实践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自觉汲取古诗文的语言营养,“化用”古诗文語言,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说话”和“写作”实践活动之中,养育语言的“中国味”。
  5.实现“育语”与“育人”的双赢。播种“中国味”,实现“育人”的突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国味”语言养育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古诗文优秀文化和“中国味”语言的熏陶,养育学生的“中国味”价值观和人格魅力,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实现生命个体与传统文化的共生、交融,实现课程意义的超越。探索古诗文语言“中国味”的认知、影响、接受的有效路径,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诗文语言的无限魅力,自觉地将“中国味”语言运用到“说话”和“写作”中去,展示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并将“中国味”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魅力和气质修养,让每个学生的骨子里都溢满“中国味”,成为具有“中国味”的中国人。
  三、建构理论框架,细化研究内容
  1.探究古诗文语言“中国味”的内涵、特质,领略“中国味”语言的魅力。从古诗文“中国味”结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着手,深入研究“中国味”语言有关问题。通过研究和比较大量范例,让学生深入体会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表达方面的不同,掌握古诗文在修辞运用、文采和诗意、节奏和韵味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美。具体研究内容:初中统编教材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的内涵、特征探究;初中统编教材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的分类整理和现代文中“文言因素”及“古白话因素”的梳理分析;具有“中国味”的古诗文语言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现代文中“化用”的范例研究;等等。
  2.探索养育“中国味”方法,拓展养育“中国味”途径。研究如何创设“中国味”语言养育环境,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构建新型文言文教学课堂,创设独特的传统文化教学课堂,凸显古诗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如何通过诵读古诗文,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律;如何引导学生从“文言”和“古白话”中汲取营养,在欣赏、品味中学会“化用”这种具有浓厚中国味的语言,在“说话”和“写作”中运用典雅凝练、生动活泼的“中国味”语言,从而养育学生“中国味”语言表达核心素养,保证在现代语言受到网络化以及欧化的冲击中,仍不失中国语言的古典味。具体研究内容:初中生“中国味”语言养育环境氛围营造研究;古诗文语言“中国味”鉴赏、品味有效教学策略和模式研究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等等。   3.探索语言实践活动模式,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资源。探索学生课内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模式,着重从“说”与“写”两个环节,设计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从古诗文中汲取的语言、精神和智慧养料,开展“说话”和“写作”实践活动,取得活动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由大量教师活动课例,学生文字和音频、视频等形式汇集而成的特色校本课程。具体研究内容:初中生课内和课外“中国味”语言养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初中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生“说话”和“写作”中的运用方法研究;等等。
  4.探索开展“中国味”语言运用的评价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养育的积极性。研究如何建立学生在各类“说话”和“写作”实践活动中运用“中国味”语言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各类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评比,奖励优秀语言成果;如何设计初中语文“中国味”语言品味、运用能力检测试题,以及如何制定评分标准和设置分值。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各类活动及语文检测中学生运用“中国味”语言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言养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自主养育的良好习惯。具体研究内容:初中生“诵读”“品味”“说话”“写作”等各类“中国味”语言养育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準研究;“中国味”语言品味及运用能力检测试题的设计研究;等等。
  5.探求“文”“言”“行”并重,实现古诗文教学与生命教育双赢。研究如何从古诗文的学习中,深入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底蕴;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积淀、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并结合时代要求对其继承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何构建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古诗文课堂,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并重,既要有“文”,又要有“言”,还要有“行”,使古诗文教学具有真实的“语文味”和“育人味”。力求通过养育“中国味”语言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味”的中国人,获得古诗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双赢。具体研究内容:“中国味”语言养育实践活动与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培养研究;“中国味”语言养育实践活动与中国式思维方式、人文底蕴、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语言实践活动中养育研究与校本课程资源的结合点;等等。
  笔者以为,古诗文语言的“中国味”在初中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养育研究成果,或将为初中乃至其他学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也将为各地语文教学如何将统编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转化为行动成果提供实践参考和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丁 蔚
其他文献
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体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是学习欧美、日本和苏联的设计教育模式.这种"拿来"对于迅速构建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很必
期刊
选取白龙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清水沟小流域,以清水沟承灾体个体为评价单元,基于遥感数据和广义目标函数方法,引入地质灾害直接威胁概率指标,构建了小流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了清水沟大比例尺易损性评价.结果显示:清水沟小流域易损性为0~0.105的低易损性承灾体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88.4%,0.106~0.251的中易损性承灾体面积占10.2%,0.252~0.812的高易损性承灾体面
目的:观察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互联网+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在互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笔者通过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做出三点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  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特点  
东至县第一中学,系池州市示范高中。背靠梅城河,斜倚白象山。坐落在县城东子三里许的梅城(旧县治),该区域现已成为充满希望的东至新城区。校园内古树苍翠,绿草如茵,环境优雅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透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现在不少学校1个语文老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改善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各种方法,并针对混凝土桥梁中的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腐蚀问題提出了保护办法.新建桥梁宜采用环氧树脂涂覆钢筋防腐法;有某种氯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20世纪40年代延安根据地秧歌剧的改造,是民间被政治的改造,这种改造成为当时话语建构的一种具体形式.秧歌剧的改造有四个特色:当下日常化、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化、集体化运作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之一,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而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尤其是精细能力的恢复难度较大,常伴有屈曲痉挛等异常模式。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