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低碳实践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扩大森林覆盖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补充。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有700亩会议碳中和林,这也是四川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图/嘉 楠

  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垃圾分类小屋


  回收垃圾的同时还能累积碳减排量,在武侯区簇锦街道永兴社区永乐苑小区门口的玻璃小屋里,卖一次废品能挣两笔钱,让周边居民倍感兴趣。
  这座新颖别致的玻璃小屋,是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2021年1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走入其中,可以看到屋内规划出了纺织类、玻璃类、塑料类、金属类、废纸类5个相应的可回收物收集区域。现场有工作人员随时指导居民操作,墙角处还放有一个电子秤。
  小屋实现“碳中和”的奥秘便在这个特制的电子秤里。它不仅可以称重,还可以计算出可回收物对应的碳中和数据。居民将要回收的废品放上电子秤,在电子屏幕上选择类别,系统会自动显示重量,点击确认后,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二维码。此时,只需要扫码,就可以得到现金收益。“线下称重-线上换算-立即到账”,极简的操作方式让这座小屋迅速得到附近居民的认可。
  居民的收益,也不仅仅是卖废品的收入,还有累积的碳减排量。据了解,碳减排量是系统后台根据回收物品的种类和重量自动测算的,当居民累积的碳减排量达到1吨,系统会再补贴给居民100元钱。
  “自站点投用以来,附近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碳中和’行动,大家每次垃圾分类和投放,都减少了碳足迹和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小屋相关负责人表示。

“碳惠天府”平台


  微信打开“碳惠天府”小程序,一只呆萌的熊猫“碳碳”便出现在眼前。作为“碳惠天府”推出的“低碳大使”,熊猫碳碳以互动的形式给用户普及生物多样性、减排常识等环保知识,带领用户一起践行低碳生活。
  2020年,成都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所谓双路径,是分别针对成都市民和企业。具体而言,成都市民可通过践行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私家车停驶、使用新能源汽车,或者在低碳商超、酒店、景区、餐饮等场景消费获得个人碳积分奖励,并在线上商场兑换丰富有趣实用的绿色商品或服务。而企业可以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碳资产管理水平,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开发能源替代、节能改造、生态保护类项目等,并在交易平台上与有“碳中和”意愿的买方进行交易,实现碳资产变现,使碳减排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呈现经济价值。
  如今,“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已经初步建成,门户网站、小程序、APP、公众号等全部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共享单车、环保随手拍等低碳环保行为积分场景也逐步丰富。对于企业而言,“碳惠天府”正加快开发清洁能源替代、节能改造、造林管护、天府绿道等减排项目,完成4万吨碳减排量初始储备。与之同步,该平台也在拓展消纳渠道,已有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通威太阳能、一汽丰田、兴业银行等企业成为碳减排量首批认购企业。

“真”绿色建筑


  建筑一直以来都是能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绿色建筑是落实住建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目前,成都市按照“区域全覆盖、项目全覆盖”要求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绿色建筑。截至2021年上半年,成都全市绿色建筑实施面积已突破2亿平方米,26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2021年6月投入使用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就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认证,这是绿色建筑的最高级别。“从设计开始,我们就注重坚持绿色理念。”以节能为例,成都天府机场设计总负责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邱小勇举例说,T1、T2两个航站楼设计中大量采用玻璃开窗,就是为了更多增加采光量,“在春天、秋天天气好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开启空调系统,最大程度地做到节能。”
  在新建的同时,成都市也注重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始建于1985年,于2018年进行了绿色改造,成为西南地区首个三星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科技楼因地制宜采用了被动式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外窗外遮阳、空气净化处理等技术以及垂直+屋顶绿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雨水回收利用、智能灯光+空调控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能耗管理系统、可循环材料利用等绿色措施。项目改造后,能耗水平比同类普通建筑降低50%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碳达4600多吨。


华兴街社区内碳中和环保屋 图/ 韩 杰


槐树店社区充电桩 图/韩 杰

“碳中和林”


  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有700亩会议碳中和林,这也是四川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2018年,成都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为了抵消这两次论坛所产生的1387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都市以香樟、女贞、银杏、栾树、桂花为主要造林树种,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山泉镇古驿社区建设700亩碳中和林,向全国、全球展示成都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创新实践。
  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出具的审定报告,碳中和林未来20年的森林碳汇将完全抵消两次会议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标。截至目前,碳中和林内林木保存率、存活率均达95%以上,林木长势良好。这里作为全市绿色低碳试点面向公众开放,引导广大市民将低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有效方式。2021年8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正式发布了《2020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公告》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成都市森林面积增加4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0%,相当于人均拥有46棵树。从固碳释氧价值角度看,2020年全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205.31万吨,释放氧气442.38万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成都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使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在改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时,也加强了城市的降碳功能。可以说,成都走在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前列。
其他文献
最近我看到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悲催命运,就是始终在“得不到”和“不得不”之间反复徘徊。  想想也是,得不到,这封住了一个人行动的上限,不得不,又封住了一个人自由的底线,剩下来的空间就实在是太狭窄,太憋闷了。  那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人如果想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  第一,经常审视那些自己还没有的东西。问自己能力和欲望之间的距离,以免陷入得不到的境地。  第二,经常审视那些自
期刊
小时候,我喜欢在家周围的树林里散步。妈妈担心我会迷路,多次警告我不要走得太遠,最远也要在能够看见家的地方。然而,作为一个男孩,我的探险欲望与生俱来,我很快发现自己走得越来越远,并不断地测试自己在不迷路的前提下到底能够走多远。有一次,在迷路两小时后,我决定下次探险时留下可以追溯的痕迹。  第二天,我开始了尝试。我走进树林,越走越深,直到看不见我家的房子。然后,我把一棵小树的树枝折断,以显示我路过了此
期刊
人到了某个年纪似乎更容易长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年发福”。  曾经的小蛮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游泳圈,而且还是去游泳池不敢露出来的那种。单位体检被喊上体重秤就好像上刑,因为实在是接受不了自己变胖的事实。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中年发福归因于新陈代谢变慢。不过,一项有关新陈代谢的新研究,可能要颠覆人们的认知。  這项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的研究从29个国家的6421名年龄在8天到95岁之间的人身
期刊
鼻毛是人体的空气清净机,能帮忙滤掉脏污、尘螨,但若鼻毛长太长,又会影响美观。很多人对于鼻毛存在的意义不是很了解,认为鼻毛就是和身上的汗毛一样,可以随意地拔掉,不会给健康带来影响,事实是这样的吗?鼻毛有什么作用?  屏障作用:鼻毛可以起到一个屏障的作用,密密麻麻的鼻毛生长在鼻腔内,就像一层过滤网一样。在我们呼吸空气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分子直径比较大的粉尘以及有害物质隔绝在外面,这样可以防止这些物质进入
期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2000多年前,中国先贤就洞悉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相处之道。2000多年后,中国承继古人的智慧,在现代化如此迅猛发展、人类面临日益紧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的当代,更加明晰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生存的地球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味。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举行,体现了世界各国对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
期刊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在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点火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13-14日举行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有选择国体与政体的权利和自由,实现民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各国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对幸福和安定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对人类共同价值和美好发展愿景的追求中,在与世界人民求大同的奋斗历程中,走出了一
期刊
云南大理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生物多样性缺失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
期刊
内蒙古赤峰,航拍宁城县老哈河流域风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这一出自《中庸》的名句,点明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然而,在人类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不断加剧。整体而言,地球的生态环境正不断恶化,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生物种群面临急剧萎缩的严峻局面。与此同时,人类工业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不断加深,全球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严重,新冠肺炎疫情更成为人类社会百年
期刊
俯瞰洱海 图/ 张 巍  “洱海水清了,消失多年的海菜花又回家啦!”10月9日,出席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兴奋地说。他回忆称,上次到访大理是5年前,彼时的洱海因为水环境污染,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蓝藻。  如今,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湖面上碧波荡漾,洁白的海菜花犹如朵朵雪花飘落在湖面上,又似繁星满天,晨开夜沉,日开月落,成为大理“风花雪月”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