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与苏步青校长的友情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动乱后高考恢复,同济大学建筑系1977级學生进校。这一届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比以往高中毕业生略大,全班学生中30岁的有5位。大家经过“运动的洗礼”都十分珍惜进大学学习的机会,非常勤奋。有位苏州来的学生名叫顾兆新,星期天从不休息,连寒假过春节也不回去,坚持在学校画素描。他表示“要把逝去的光阴补回来”,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我有幸担任这一届学生的美术课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美术课是建筑学的基础课,总共要学习两个学年,外加两次室外写生实习(十天素描,十天彩色写生)。学时不多,但要求较高,所以招生考试时,采用素描加试选取有一定绘画水平的学生。有个学生叫缪朴,进校时已出版过一本连环画,在校时学习仍很努力。
  被复旦学生“请”进校园讲课
  1978年我正上课,课间休息的时候,两个复旦大学学生会的同学在我班上学生的引领下要求见我,我非常惊奇:“怎么来了复旦的学生?有什么事?”一个复旦同学抢先自我介绍:“我们是复旦物理系的学生,看到您在上课,我们真羡慕!我们想在业余学习一点美术,增加一点艺术修养。我们打听到您是受同学们爱戴的老师,想请您去复旦做个讲座。”我沉思良久,感到他们很诚恳。盛情难却,于是我答应抽空去复旦做一个讲座。听说我同意,他们非常高兴,还行了一个军礼。离开时和我约定了时间、地点,并说会在复旦校门口等候。
  他们回到复旦后立刻在校园里贴出了海报。过了几天,我骑自行车如约去复旦大学,来同济联系我的那两个学生会干部早已等候在校门口了。
  据说这个海报刚贴出就被时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强知道了。李强同志原是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曾任职同济大学建筑系图书馆资料室,之后又调到复旦大学任党委副书记,但他的家仍旧在同济新村,和我是邻居,而且他的小女儿李小洁就读于同济大学暖气通风专业,也是我的学生。
  李强这天也来到我做讲座的梯形教室,见我正被学生们簇拥着。讲座开始后,他就坐到教室后排空位子上,成了听众之一。
  听完讲座后,他回到办公室,便向苏步青校长汇报了情况。苏校长很高兴,他表示:“原想请一位艺术方面的老师来复旦讲讲课。学理科的学生,缺乏文艺方面修养。想不到学生们跑在我的前面了。好啊!好!能不能和胡先生见见面?”李强回复:“以后胡先生还会来做讲座,到时我请他来见您。”
  首次拜访苏步青校长
  李强回到同济新村便通知说苏步青校长要见我。过了两星期我再次去做讲座时,便提前两小时到复旦专程去拜访苏步青校长。未见面时我就在想:苏校长名气很响,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数学家,又是诗人。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呢!我的邻居刘于艮先生办了一所四平路街道老年大学,请不到老师,几次登门恳求我去该校上课,我无法拒绝,只好答应去上一次课。没想到班上有名学员是复旦大学语言学家张世禄教授的夫人,名叫张瑞云,与苏步青校长同住复旦大学第九宿舍,也和苏步青夫人熟悉,是好邻居,时常见面。在我第一次被请去复旦做讲座时,她很快就知道了。张瑞云在苏校长面前把我吹嘘了一下,说我是个多面手,中西画都好。所以苏校长未见我,就对我有了好印象。
  在李强副书记的引领下,我走进苏步青的办公室。一见面苏校长说:“我原以为胡先生是个高龄学者,原来胡先生还年轻。”我说我是晚辈,请多指教!苏校长接着说:“学生对您很满意!我自己虽然是学数学的,也很爱好书画,也有许多艺术界的朋友,你们学校的周方白(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编者)、陈从周我都认识。周方白教授还为我们的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画了一张油画肖像,非常出色!”闲谈间苏校长问我是哪里毕业的?我介绍道:“我是四七年苏州美专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解放。”“喔,那是颜文樑先生的高足!”我随手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用旧报纸包好的中国画《牡丹花》送给苏校长,敬请指教。苏校长很高兴,接过画立刻展示,并转身去办公桌上拿了几个图钉,钉在墙上。他缄默一会,退后一步说:“牡丹是富贵花,好好!”上课的时间已到,我不便久留,就告辞了。
  过了几天,李强副书记便带来苏校长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的一首优美的七言诗:“魏紫姚黄斋壁间,从今或可免寒酸。若教彩笔纵横动,定见万家春色酣。”
  为苏步青校长画像
  又隔了几个星期,我再到复旦大学做讲座时,登门向苏步青校长道谢,苏校长一定要请我坐片刻。闲谈不久,苏校长转身到里间拿出一张肖像,是一张油画,面孔很熟,画上没有签名,似乎没有画完,作者听说很有名。我连问两声是谁画的?苏校长不肯讲作者姓名。我领会苏校长不满意,但是不愿背后批评人。我领会他的意思是要叫我重画一张。我就说:“如果您放心,我可以为您画张肖像做个纪念。”苏校长面露喜悦,说:“那就麻烦你了!”我问他能不能提供一些照片?苏校长说可以,便又转身到里间去拿了七八张近期的生活照片,还用一个旧信封装好交给我。临别时,苏校长说:“有空的时候画几笔,不必花太多时间。”上课时间到了,我们握手辞别。
  当时苏校长住在国顺路复旦大学宿舍,肖像画完成后,我专程送去苏校长的家里。在和苏校长交谈中,我提到女儿去日本留学了,也许是苏校长也有过留日经历,日后他又送我一幅字,应该是肖像画的回礼吧。
  君子之交
  之后的几年,苏校长似一直惦记着我,每年都有贺卡寄给我。
  1993年我要去日本开个展,走之前我去拜访了苏校长,他特地为我的画展题词。当时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我非常感激,特地裱好,带到了日本。同年,苏校长因身体欠佳,住院了,我曾去华东医院看望了他。
  今年我92岁,在生日那天我想起了苏校长,因为我和苏校长最后见面也是在他92岁那年。苏校长身负社会上各种重任,政务和学术非常繁忙,但是我每次去拜访他,他总是热情地招待我,平易近人,以礼相待。每次我送他字画后,他一定回礼给我,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十分敬佩。为了纪念我和苏校长十多年的友情,特写下此文以表对苏校长的怀念。
  (胡久庵先生生前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19年胡老于病中撰写此文,怀念与苏步青校长数十年的交往。同年9月24日,胡老因病辞世。值胡久庵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发此文,以表深切缅怀。感谢冯琍校阅文章。)
  责任编辑 章洁
其他文献
这是一张尘封了80多年的老照片。根据伯母罗慕班生前讲述,可以推断出这是天津“觉悟社”早期成员、邓颖超的好友李峙山(李毅韬)1939年7月在广东曲江病逝后,前来吊唁者在灵堂前的合影。  伯父谢天培和伯母罗慕班早年与谌小岑李峙山夫妇私谊甚厚,直至谌老晚年交往未断。  李峙山,原名李毅韬,早年就读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9月加入天津爱国青年的进步团体“觉悟社”,领导人为周恩来。邓颖超、李毅
期刊
编者按:王安忆2011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天香》,因描绘明末清初上海士绅家族跨越百年的兴衰沉浮而广受关注。王安忆谈及这部“涉史”小说的创作过程时,多次提及好友——资深出版人、古典文学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昌平给予的帮助与支持。从“天香”书名的灵感来源、一路写一路电话求教的对象、一大叠满纸烟味熬夜写就的书稿审读意见、撰写长篇导读《天香·史感·诗境》到做客思南文学之家对谈“小说考据学”,治学严谨的
期刊
吴基民先生在新作《上海1931》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和《“四一二”政变三大未解谜团》(《世纪》2019年第2期)中都认为:斯励在“四一二”中曾救周恩来脱险。近来,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史书,没有找到真凭实据。  回顾当时现场情景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第112页记载:  4月12日上海发生蒋介石策划的反
期刊
我父亲因为反蒋,参加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后来彻底同国民党政府决裂,参加53位立法委员起义。在这过程中,我父亲的思想和行动也受到我舅舅的影响,这里就要讲一讲我两位舅舅的经历。  我母亲这个家族是山西寿阳祁氏家族,是个大家族,在山西有点名气。我母亲的曾祖父叫祁寯藻,是道光和咸丰年间宰相,历任国子监祭酒、户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任过道光皇帝的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皇帝的太
期刊
上海正式成立申办F1中国大奖赛代表团  申办成功F1中国大奖赛,是我体育生涯中最值得骄傲和回味的一幕。  F1作为国际汽联(FIA)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年度系列场地比赛,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堪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媲美的三大顶级体育赛事之一。在赛车场上,每当一辆造价千万的方程式赛车,以每小时超过300公里的速度呼啸而过,都会让全世界近60亿的人们热血沸腾、激情四溅。我自上世纪90年代在行政事务外兼任上海
期刊
1882年10月,马约翰出生在厦门鼓浪屿,早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获理学士学位,后两度赴美进修研究健康问题,回国后受聘任清华大学体育教员、教授、体育部主任。他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体育家和体育教育家,被周总理赞誉为“最健康的人”。  1956年我考入刚建立的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系学习,当时学校基建尚未完善,大礼堂座椅未安装,暖气还未接通。就在这年的12月初,校团委和体育教研室邀请了马约
期刊
为什么对猿人产生兴趣  我不是学人类学的,怎么会对猿人感兴趣、舍命走进一个又一个猿人洞呢?回想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受到毛主席的影响。“文革”中后期,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可能是用在读书,除了读历史以外,我猜想他老人家大约阅读了上百本自然科学名著。他在读国内已出版的自然科学著作时,看见里面提到更多的名人名著,他想读,但在北京找不到,便告诉他身边的一位作家,请这位作家通知上海翻译。上海方面怎么翻译
期刊
重建党组织  1936年底,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在抗战力量的压迫下,答应停止内战,进行抗日。上海的政治空气为之大变,我们更进一步发动各界舆论,呼吁一致抗日,可惜当时没有统一的党组织,我们只能分散作战,在残存的党员中间,不能互相配合。  1937年春,潘汉年和冯雪峰同志奉中共中央指示,到上海了解情况,准备重新建立党组织。在这之前,冯曾通过鲁迅的关系,找到左联一些残留的党员,其中有王尧山同志。潘
期刊
1965年4月,时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撰稿人曹聚仁,为沟通海峡两岸交往来到北京。不久,就受到毛泽东接见,在谈起祖国统一大业、国共第三次合作事宜时,毛泽东托曹聚仁带口信给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还请他捎带自己所写的一首《临江仙·寄友》给蒋介石。  曹聚仁离开北京,回到香港,蒋经国还特地派船接他赴台湾岛。曹聚仁直奔日月潭,面见蒋氏父子谈话,并送上这份手稿。  毛泽东写的这首《临江仙》是步北宋词人晏几道《临
期刊
每当我到海鲜店吃饭时,我会在大堂的多个玻璃柜前观赏正在水箱里穿越翻腾的鱼虾,这情景使我想起一段采访经历。  大约1978年或者1979年(当时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编辑部工作),有一天我在国家水产局听说浙江舟山群岛岱山岛上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怎样使人工养殖的虾,离开海水到陆地上还能存活的课题,并取得一些进展。我闻讯后马上表示要到上海水产局(管辖舟山群岛的渔业)去采访。总局与上海局联系后对方表示,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