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提出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一个内陆地区的具体实践。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给赣鄱大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是在把科学发展观与江西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有效解决推进工业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对深刻矛盾的突破口。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四个战略要点是:牢固树立绿色崛起的目标意识;大投入带动大发展;抢占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制高点;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就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和策略,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是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历史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水生态失衡。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千百年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鄱阳湖一直在变化中。近年来,由于不断的围垦、“五水”的泥沙淤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出现萎缩,河道淤积相当严重,水质量不断下降,湖区水资源、水生态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土地植被退化。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湖库,致使出现了严重淤积现象,泥沙的淤积使湖库行蓄防洪能力降低,同时由于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水的顶托作用,使得在汛期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加大了防汛的压力,加剧了水患灾害,使鄱阳湖区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趋严重。鄱阳湖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鄱阳湖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鄱阳湖区现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同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262平方公里,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但近50多年来,因受人类和自然因素干扰,湿地植被带完整性遭破坏,湿地植被分布面积逐年减少,生物量逐年下降。
第三,污染状况加重。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鄱阳湖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的污染物来源于降水、地表径流和人湖河道等,污染物主要来流域内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汇集于鄱阳湖,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不断恶化。
第四,生物多样性减少。鄱阳湖湿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一,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著名的“珍禽王国”,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由于不断的泥沙淤积、人工围垦和捕涝量上升等,鱼类资源趋向衰退;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从20世纪60年代的119种减少到80年代的101种,一些物种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绝灭。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措施: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三是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四是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弘扬生态特色,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第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新型工业。鄱阳湖是国内唯一没有被富营养化的大型淡水湖泊,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同时,要按照经济与生态互动的发展模式,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生态、善待生态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生产理念,以生态理念指导经济行为。一是要以环保优先的理念发展工业。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把项目环保关。二是要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将节能环保、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融合到企业整体商业战略中去,将生态、安全、节能、环保等观念扎根于企业运营理念中,继而形成绿色思维习惯,再由绿色思维习惯催生出绿色需求,使企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扩大宣传。通过开展读书、征文、宣讲等活动,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让生态环保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以优势主导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工业发展要以项目作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注重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产业基地和块状经济。重点发展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第三,以生态工业园区承载新型工业。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是决战工业的主战场,发展新型工业,必先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实现将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都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要求我们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考察入园项目,有的放矢选择项目,多算生态效益账,多替环境着想,多替子孙后代着想。要鼓励和引导同类项目适度集中发展,注重围绕资源时空分布、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敏感性和服务功能编制生态规划,并组织实施建设。
第四,以新型城镇化支持新型工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腾飞的“双翼”,适度超前的城市化,可以为工业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新型工业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新型工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培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见效于一朝一夕。新型工业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区内每一个成员都要以促进绿色发展为己任,为新型工业发展献计出力,为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而不懈努力。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田生,张晓东.关于“建立环太湖经济区”的思考[J].唯实,2000(10).
2、吴人坚.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J].生态经济,2001(1).
3、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
4、曹义虎.关于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水产科技,2004(1).
5、赵其国.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Z].湖泊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6(1).
6、胡乐飞.立足两个基本认识、做好三篇文章,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理论导报,2008(5).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是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历史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水生态失衡。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千百年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鄱阳湖一直在变化中。近年来,由于不断的围垦、“五水”的泥沙淤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出现萎缩,河道淤积相当严重,水质量不断下降,湖区水资源、水生态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土地植被退化。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湖库,致使出现了严重淤积现象,泥沙的淤积使湖库行蓄防洪能力降低,同时由于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水的顶托作用,使得在汛期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加大了防汛的压力,加剧了水患灾害,使鄱阳湖区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趋严重。鄱阳湖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鄱阳湖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鄱阳湖区现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同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262平方公里,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但近50多年来,因受人类和自然因素干扰,湿地植被带完整性遭破坏,湿地植被分布面积逐年减少,生物量逐年下降。
第三,污染状况加重。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鄱阳湖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的污染物来源于降水、地表径流和人湖河道等,污染物主要来流域内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汇集于鄱阳湖,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不断恶化。
第四,生物多样性减少。鄱阳湖湿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一,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著名的“珍禽王国”,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由于不断的泥沙淤积、人工围垦和捕涝量上升等,鱼类资源趋向衰退;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从20世纪60年代的119种减少到80年代的101种,一些物种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绝灭。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措施: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三是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四是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弘扬生态特色,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第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新型工业。鄱阳湖是国内唯一没有被富营养化的大型淡水湖泊,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同时,要按照经济与生态互动的发展模式,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生态、善待生态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生产理念,以生态理念指导经济行为。一是要以环保优先的理念发展工业。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把项目环保关。二是要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将节能环保、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融合到企业整体商业战略中去,将生态、安全、节能、环保等观念扎根于企业运营理念中,继而形成绿色思维习惯,再由绿色思维习惯催生出绿色需求,使企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扩大宣传。通过开展读书、征文、宣讲等活动,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让生态环保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以优势主导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工业发展要以项目作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注重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产业基地和块状经济。重点发展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第三,以生态工业园区承载新型工业。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是决战工业的主战场,发展新型工业,必先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实现将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都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要求我们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考察入园项目,有的放矢选择项目,多算生态效益账,多替环境着想,多替子孙后代着想。要鼓励和引导同类项目适度集中发展,注重围绕资源时空分布、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敏感性和服务功能编制生态规划,并组织实施建设。
第四,以新型城镇化支持新型工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腾飞的“双翼”,适度超前的城市化,可以为工业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新型工业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新型工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培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见效于一朝一夕。新型工业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区内每一个成员都要以促进绿色发展为己任,为新型工业发展献计出力,为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而不懈努力。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田生,张晓东.关于“建立环太湖经济区”的思考[J].唯实,2000(10).
2、吴人坚.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J].生态经济,2001(1).
3、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
4、曹义虎.关于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水产科技,2004(1).
5、赵其国.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Z].湖泊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6(1).
6、胡乐飞.立足两个基本认识、做好三篇文章,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理论导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