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与联觉表现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de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科学视角研究人类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涉及音乐感觉、知觉、认知、记忆以及体验等活动,囊括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教育乃至治疗领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将这门庞大的理论体系与音域宽广、音色丰富的钢琴结合起来,阐述声音的非听觉对象与音乐的联觉性。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钢琴音乐;联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81-03
  [收稿日期]2021-01-07
  [作者简介]杨淋芳(1997— ),女,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贵阳 550000)
  一、音乐心理学定义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科学视角研究人类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Sadie&Tyrrell,2011)。它体现出音乐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性。在心理学研究中,无论是观察法还是实验法,都是通过获取数据探究问题,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音乐到底能不能表现情感体验、视觉景象及哲理性、戏剧性等非听觉性的对象?这是音乐美学研究中有尖锐分歧的问题。”[1]甚至有人认为:“音乐是没有能力表现任何事物的,无论它是一种情绪,一种精神状态,或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这是由它的本质使然的。“如果仅仅是从物理形态来看,音乐本身就不会产生情感联觉。但是,如今音乐已经逐步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所需的重要精神粮食,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样貌。音乐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帮助人们解决音乐对于人类情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能否从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来记录他的心理状况,并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对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治疗。
  二、声音的非听觉对象心理分析
  “为什么声音可以表现非听觉的对象,实际上是听觉的刺激为什么会引起非听觉感受的问题。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在音乐心理学的领域内进行,而不能把价值问题、理性认识问题混在一起”出自《音乐与其表现得世界》(周海宏)。首先要先清楚,我们感知到的所有声响都是由于人类的器官机理决定的,我们的耳鼓膜是非常脆弱的,在一定振动频率上,我们的耳膜感知后会将此振动频率所发出的声音传送到我们的大脑,这便形成一个“听的过程”[2]。那么,音樂作为一个物理声波振动的组合体,它巨大的表现力是如何生成的呢?音乐作为一个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情感实质的符号组合体,却在表演者的演绎过程中被赋予了喜怒哀乐。往往在这样的音乐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会尝试让自己或者听众联想到现实中的某种场景,例如大海、星辰、雪景。但是这些是音乐本身并不具备的,也就是说,音乐的意义是由听者去赋予的。
  “听到,是一种生理现象,听,是一种心理行为。”[3]如果仅仅是在听到的情况下去欣赏音乐,就不能够完成音乐被赋予内容或者是形式的过程。如果在一个特定的地方(音乐厅、剧院)进行音乐活动,那么到场作为听众的人,不仅仅只是为了生理上的听到,而是因为被某一个主题(音乐主题、剧目主题、演唱曲目)深深地吸引,内心已经做好了那个去听的准备。我们通过耳朵尽力接收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符号。而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听,就像我阅读,也就是按照规则行事。声音的非听觉对象指的是人们在通过生理的听到这种声音时,所本能地思考声音的来源和去向,这是我们对于声音和听到的第一个层面。当我们在思考声音的目的时,它是偶然的噪音?碰撞音?还是按照一定规则、频率、音高所组成的有节奏的声音(我们将之称为音乐的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思考过程,不是声音的本身造成的,而是声音所表达的非听觉对象使得人们去思考和注意。
  三、钢琴音乐的视觉性特征
  (一)古典音乐
  由88个琴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的西洋键盘乐器钢琴,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很常见。而不管是古典钢琴音乐还是流行钢琴音乐,拥护它们的人群都有着自己对钢琴音乐的不同理解和爱好。那么我们先说说古典钢琴音乐,古典音乐在常人的理解下,不管是作曲系统还是演奏技能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是这个专业素养所指向的并不完全是日复一日的机械练习,也并不是说,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钢琴演奏大家和一个没有接受过正统音乐教育的人在欣赏古典音乐中存在水平高低之分。这充其量是代表音乐审美的差异,而不是人类对于音乐这类物理发声频率的差异。我们对于听到的音乐声音在生理机能上是一致的(在听觉健康的情况下),这只是人类一个听的过程。而从事古典钢琴音乐的演奏者或者正在接受古典音乐的学习者对于这类音乐的感情阐释和音乐表现就比普通人更加注重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当我们在弹奏一首曲子时,我们会从一系列由毫无外延意义的符号组合体的乐谱中看到一些非听觉的对象。在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时,朦胧的音色让我们将它与月光下的景物相联系起来,忧郁、沉闷或者是惬意、舒缓的感觉。第三乐章出来时,大调的宽广和快速的音阶跑动顿时与前面第一乐章的舒缓形成对比,大多数人觉得这个乐章使人感受到愤怒、悲慨以及哀伤。这时,每一个人也许会想到自己生活中某一个愤怒的时刻,情绪随着音乐流动。
  (二)流行音乐
  相对于古典钢琴来说,更为普通审美所喜爱的流行钢琴曲也在现如今压力重重的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大商场、餐厅、咖啡馆中播放着一些钢琴轻音乐,这些音乐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当成一个背景,或是一种营销手段,更多的是用这些音乐来帮助人们在休闲时刻能够得到放松。我们甚至可以说,一家懂得音乐的餐厅或者咖啡厅,一定会在选曲上更加注重,比如一首《梦中的婚礼》或是《The Rain》在咖啡厅播放,适合浪漫的约会。而原本只是一堆符号的乐谱,借助钢琴和演奏者,以及听者的情绪牵动完成了人们对音乐的享受过程、经验过程。最终赋予音乐形式和内容的是我们通过一定的媒介(钢琴、演奏者、情绪)所衍生出的符号之外的东西——人类情感。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流行音乐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地位,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符合大众审美”。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喜欢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的音乐,这是由于音乐审美的差异,而造成审美差异的则是人们的环境差异(经济、政治、文化)。音乐审美判断有时也被称为审美评价,它特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美作出有意识的评估。尽管审美情绪与审美判断经常同时出现在音乐聆听中,但事实上,在音乐聆听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情况:“听者可能仅能判断音乐是否是美的,而不被音乐所感动;或者听者被音乐所感动,但并没有作出美的判断”。所以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它带给人们的也许只是美的享受,或者是感动,再或者纯粹就是一个音乐背景。相对于钢琴音乐能够激起人们视觉性的这个特性,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音乐审美。
  总的来说,为了找到一种实践的音乐,我们从器乐方面去寻找,然后选择了钢琴。在音乐被演奏的过程中,听众所面临的对音乐的欣赏也是被动的,即被音乐的某一种非听觉的表达对象所牵引,而在演奏结束后,人们就开始主动地将此演奏曲目进行一个语汇定义。音乐是抽象的,这是众多人所认可的观点。但是音乐中的抽象与语言众多的抽象是不同的,音乐不像语言能在同类事物中概括其共同性,而后形成层次更高的概念。我们所认识的音乐只能针对具体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表现。所以无论是钢琴为主的器乐还是人声为主的歌唱类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离不开音乐表达的具体对象,非听觉对象。
  四、钢琴音乐的联觉分析
  “联觉”被定义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这就可以解释我们在听一首钢琴曲目时,根据音乐调性的变化、和声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所感产生的情绪是不同的,如果一首曲目从头到尾都是比较舒缓的或者愤怒的,那么我们对这首音乐的情绪体验就会非常单一,而情绪起伏也不会很大。但是若是一首曲子的情绪变化非常的丰富,可以从轻缓到急湍,也可以从愤慨到释然。这样一来,我们对于此曲目的评价就会在情绪里寻找,再进行定义。
  引起这个“联觉”的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音乐本身的那些符号带给我们的吗?我们前面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声波振动作用于听觉系统即产生听觉。但声音的刺激不仅使人产生听觉体验,而且也可能使人产生非听觉体验,比如视觉形象、感情体验等。声波刺激人的听觉系统
  而产生听觉之外的体验属于典型的联觉活动。我们说钢琴音乐在被演奏的时候,除了使听者完成一个本能“听”的过程外,还具备听众奔着主题有意地去听的过程。区别在于,前者只不过是我们的耳鼓膜将一定频率的声音传送到我们的大脑一个“被动地听”,而后者则属于带着对演奏者的尊重或者是对曲目的喜爱去“主动地听”。那么當我们有意识地去听一首曲目时,首先我们会了解作曲家为这首曲子取了一个什么名字。《暴风雨》《月光》《黎明》《匈牙利狂想曲》《田园交响曲》等标题往往会先入为主地牵制着听众甚至是演奏者的情绪和想象。
  听,不仅将作为场所意义的潜意识包容在自己的领域,而且可以说将它的各种世俗形式也包容了进来:暗含状态、非直接状态、补加状态、延迟状态。我们从定义来讲,听,是专心的。那么我们在听一首演奏曲目时,对旋律、丰富的和声、调性、强弱(力量)、音高(高音、低音)此类的变化都会产生情绪上面的变化。当我们在听一首十分抒情的音乐小品时,会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或是风景,或是人。这取决于听者在听到这类音乐时,所激起的内心符合这一情绪的记忆或者期盼、愿望。我们常常听到钢琴演奏大师在讲解一首曲目时,会讲到音乐的内容,音乐的灵魂,音乐情感的定义(悲伤、欢乐、沉闷、明亮)。哪怕就是为此曲子讲述一个背景故事,都在为“音乐是有内容的”这一说法作证。
  罗兰·巴尔特说“人们演奏的音乐,是一种不大属于耳朵却尤其是属于手工的活动(在更为可感的意义上)”。他的意思很明确,也就是人们在演奏音乐的时候,耳朵的听是不占主体地位的。弹琴是一种肌肉的音乐,耳朵的感觉只占有一种确认的部分。身体坐在钢琴前,支配、引导、协调,必须自己来编排他所读到的东西、在制造声音和感觉。他是编排者,而不是接受者、截取者。在众多的钢琴作品中,也许有某种“难以听见”的东西,对他来说,用耳朵去听并不是正确的方式。
  《乐记·乐本篇》中说:“其哀心感叹着,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4]。这说明了,我们在欣赏、演奏、或者是谱写音乐时,当下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到音乐所表达的意向,我们所说“形式即内容”。声音和情绪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结 语
  21世纪的今天,音乐心理学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虽然中国心理学在近几十年也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拥有三百多个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机构,遍布全国各省市。研究内容也涵盖了心理学所有传统和新兴分支领域。而如今钢琴音乐却是日趋渐热,变成了许多音乐爱好者或者家庭培育的热点乐器。不仅仅是由于它“乐器之王”的称号,更多的是钢琴是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乐器,“一架钢琴可以充当一支乐队”的说法并不是夸大其词。而之所以将热门的钢琴音乐和正在发展中的音乐心理学相结合,是因为钢琴在客观条件上,更加的适合对被试者们进行分析比对。丰满的和声和多样化的旋律组合,运用到音乐心理学中时能够较快地看到差异。而本文中所分析的声音的非听觉对象和音乐的联觉性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声音的非听觉对象,是造成音乐联觉性的基础。我引用罗兰·巴尔特的《显义与晦义》对“听”的解释,他认为人与动物平分秋色,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人类在种系的形成和技术发展中有了历史,已经改变了,而且还会继续改变。本文中我也借用罗兰·巴尔特的观点,将听分成了两种(实际他分为了三种,但第三种与本文关系不大,未取)。一种是生理上的听,一种是心理上的听,而往往造就音乐联觉的正是第二种听。希望音乐心理学这门学科能够在更多的领域进行音乐实践,增强建设,发展得更加完善。
  注释:
  [1]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1—47.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25.
  [3][法]罗兰·巴尔特.显义与晦义:文艺批判文集之三[M].怀 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17.
  [4]蒋存梅.音乐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8.
  (责任编辑:庄 唯)
其他文献
“民主。欢迎归来!”——2008年11月6日  《海狸》(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报)关于奥巴马当选的头条标题    作为空洞能指的民主    时至今日,民主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空前的声望;然而,同样史无前例的是,民主也变得概念随意、内涵空洞。或许,民主现在的人气,恰恰依赖于其意义与实践的开放性、甚至空虚性(如同巴拉克·奥巴马)。这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任何人都可以向它投射自己的梦想与愿望。作为现代民主的异卵
期刊
引言    三月十一日的福岛核灾震惊全球。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台湾各界人士也开始关注起福岛现况,核能问题一时间又成为舆论焦点,,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剧场团体“台湾海笔子”(Taiwan Haibizi),日前已请樱井大造先生来台湾报告了东日本的灾后现况,并批判地简述了核电及核灾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在前卫音乐圈这边,旃陀罗唱片(Kandala Records)则翻译了大友良英的讲稿,希望延续大家对这项议
期刊
[摘 要]歌曲《红楼一梦》,由栾凯作曲,陈道斌作词,是一首极具古典韵味同时又兼具时尚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品主题上不仅选取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而且还将这些古典内容运用新声、新音进行演唱,大胆创新,是一首集古典与时尚、民族与现代为一体的新民族声乐作品,增添了中国独有的民族作品的写作与演唱元素浓厚韵味。笔者从探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与歌曲《红楼一梦》的关系入手,对歌曲的艺术特色、演唱实践与
期刊
[摘 要]  薅草锣鼓又称之为“打闹歌”,是劳动人民在薅草(用锄头给田地里的庄稼除草)时,由几名手持鼓,锣等乐器的歌手,随着节奏的律动而进行吼唱的一种歌唱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虽然它产生于人民群众中,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薅草锣鼓;唱腔风格;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
期刊
[摘 要]  本文是以2018年3月最新出版的一首双钢琴作品《霓裳羽衣幻想曲》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通过这首作品的音乐学式分析即对音乐文化与音乐作品两者合一的分析。追溯《霓裳羽衣曲》的历史溯源,探讨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是如何借鉴与融合,进而全面认识钢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这片艺术的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双钢琴;幻想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黄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维和艺术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界中有着不可忽视地位,是从事中国音乐事业的人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黄自运用毕生心血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黄自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第二部分是《春思曲》的创作特点,从创作背景、歌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曲式结构分析三个方面对《春
期刊
[摘 要]弗朗兹·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浪漫乐派音乐创始者之一。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的作品总数高达1000多首,其中约600曲是艺术歌曲。他的生命如同烟火一般绚丽而又短暂,但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许多广为人知的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曲。他不仅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也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在即兴曲、音乐瞬间等方面的创作为后人留下深远的影响,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诗词艺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诗词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语言工具,古代文人墨客习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孔子曾说过一句话“不学诗词何以知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并且古诗词也可以用于演唱,本文就针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与特征进行阐述,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演唱技巧;特
期刊
[摘 要]  李树化作为我国早期一代钢琴家,自1927年留法归国后便投身于中国钢琴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教育等。他在杭州艺专教学的十年间,创作出十多首钢琴独奏曲,这样的数量在中国早期阶段占有着重要比例。钢琴组曲《四景》(1936—1937)是历史上最早的钢琴组曲之一,作为20世纪20、30年代钢琴曲中较有分量的一套作品,它是中国早期第一批留学归来的先辈音乐家们,运用西方音乐体裁进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实
期刊
[摘 要]  《白纻舞》作为“清商乐”中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音乐与舞蹈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到唐这个开放交融的时代,由于西域乐舞的冲击,推动《白纻舞》的嬗变,使其以另一种形式发挥生机。如今遗憾的是《白纻舞》的本貌虽不得窥见,但所流传下来关于描写《白纻舞》的歌诗甚多,可成为当代想象与创作的依据。  [关键词]白纻舞;嬗变;当代创作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