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和认知理论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这一节从物理的角度来讲,电源内部电路和外部电路在概念和物理规律上有很完美的对应,在内电路中,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在全电路上构成循环,形成恒定电流.紧接着就是非静电力的功、其他形式的能、功能关系和内电路上能量转化,在非静电力的功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出电动势(差).根据全电路中能量转化与守恒,自然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物理规律的简洁、结构的完整,从上面的对应上可见一斑!但就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他们是感受不到的.在这些概念规律中,和电势相对应,电动势成了更大的难点,如果直接在非静电力功的基础上建立电动势概念,学生就更难理解了.
  因此和人教版不同,科教版教材采取了另外一种主线.
  教材以“手电筒为什么不亮?”这个常见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出电源端电压与标称电压不同,由此引出电动势与内阻的概念.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总的电势降落,而电池的作用就是将电势相应升高,这也就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涵.最后又回归到一开始,利用新的电路规律去解释手电筒为何不亮、电源两端电压和标称电压不同等现象.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等,在高二阶段,又深入学习了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功能关系和外电路上能量转化,以及在静电力功基础上建立的电势和电势差,可以说研究的比较全面.而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外电路的,针对电源内部电路的研究几乎为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学过的概念中,电势(差)很抽象,虽然经过学习,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电势的物理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主体进行同化和顺应最后到达认知平衡的过程,学习是否有效,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由于刺激而发生了合理的改變.又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辅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据此本节课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依次增加电路中小灯泡并联的个数,发现小灯泡变暗,创设与初中所学物理规律相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自己认知和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开放电池进行实验,班级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出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物理情景,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电动势;最后从能量转化等角度进行总结提升,深入理解电动势.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看到电源在供电时其两端电压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科学规律源于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感受逻辑思维的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
  1暴露学生原有认知,并创设和原有认知相矛盾的实验现象
  实验1 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S后,依次闭合支路上的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能够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依次变暗.
  问题1小灯泡为什么会依次变暗?减小的电压去了哪里了?
  实验2如图2所示,依次闭合支路上的开关,观察此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电压变化值.能够观察到此时小灯泡亮度依然依次变暗,电压表示数变小.
  问题2此时小灯泡两端减小的电压去了哪里了?
  通过问题1让学生明确电流通过电阻后会产生电势降落,为后边的问题做铺垫;问题2将本节重要概念电源内阻引出.
  2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展示实验室所用的开放化学电池,引导学生用此设计实验,对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3利用开放电池对电阻供电,电路图如图3所示,分别测量外电路电阻不同时原电池内部电阻引起的电势降落U2和外电阻引起的电势降落U1(路端电压).记录数据在
  表1中.
  表1
  U1/V
  U2/V
  U1 U2/V
  2.0
  0
  2.0
  1.8
  0.2
  2.0
  1.6
  0.4
  2.0
  1.4
  0.6
  2.0
  1.2
  0.8
  2.0
  问题3观察并分析实验数据,回答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a.电路未接通时,U1最大;
  b.开关闭合后,U1比刚才小了,电源内部电势降落U2不为零;
  c.U1与U2之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等于一个定值,即电路未接通时电源两端电压.d.随着外电路电阻阻值的减小,U2逐渐增大,U1逐渐减小.
  3针对核心问题,精讲点拨
  (1)电源内阻
  分析结论:
  a.电路未接通时,U1最大;
  b.开关闭合后,U1比刚才小了,电源内部电势降落U2不为零;
  (2)电源电动势
  分析结论:
  c.U1与U2之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等于一个定值,即电路未接通时电源两端电压.这个值是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的总和;
  之所以内外一共就降落这么多(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粉笔被抬高和它所降落高度进行对比)是因为电源将电势抬高这么多!这个值就等于这个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4结合理论,总结提升
  闭合回路中的电势变化情况,电源将电势升高,然后由于电源内部有电阻,本身会引起一定的电势降落,电源提供给外电路的路端电压实际上是剩余的部分.
  在外电路上,正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由正极运动到负极,电势能减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在电源内部,需要非静电力(化学作用)将正电荷由负极搬到正极,此时非静电力对正电荷做功,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不同电源的电动势越大,那么移动单位正电荷非静电力所需要做的功越多,能量的转化就越多.电源电动势等于移动单位正电荷由负极到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电动势:电源将单位正电荷由电源负极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单位:伏特
  物理意义:表征电源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特性.
  大小:电源不接入电路时其两端的电压,由电源本身决定.
  举例:开放电池、手机电池
  5应用新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生活常见的电池,不同电池商标上的标识不同,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教学反思
  (1)“电池在供电时,其两端电压是不变的”这是学生的前概念,从物理上来讲这个前概念是片面的,只有理想电池才满足这样的条件;而从心理角度来讲,这个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第一阻力.因此,本节课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真实看到电源供电时,其两端电压会随着外电路的变化而改变,创设和学生认知相矛盾的现象,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思考.
  (2)在探究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过程、数据读取和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体会科研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数据深入分析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是:能够认识到内外电路上的总电压是一个定值;通过提醒,学生意识到这实际上是内外电路上总的电势降落;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这意味着电源在电路中总的电势升高,这里就要放慢节奏,通过类比物体高度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情景,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在需要点播的部分又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适应学生学习,有利用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去参与课堂、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变“要
在全球竞争逐渐上升的大环境下,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而在我国学科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将STEM教育与高中物理教育融合,也成为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思路之一,象征着学科教育开始注重学科之间的关系.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数学教育与高中物理教育相交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为探索物理单科教育向综合化教育的新模
期刊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使具有一定能量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场” 因子发生交互作用,产生“场”效应.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优化学习动机的激活、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优化立体交流的路径、优化多元评价的机制为“抓手”,可以使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真正接“地气”、显“灵气”,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物理课堂教学,其本质是物理教师、学生、物理教材、学习环境等“场” 因子发生交互作用,亦即“
期刊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违背,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考试考得好,我们教师有必要对复习课进行研讨.笔者认为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和定位好教师的角色相当重要,具体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  1 引入课题评析与改进 复习课的导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相当重要.精彩的导入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兴奋之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揭示学习目标,使学
例谈《互感和自感》的教學设计
期刊
课堂展示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而展示内容则是决定展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选择展示内容呢?  1 展示内容要有全面性2 展示内容要有互动性。  展示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质疑辩析,而不是统一结论、对对答案,要防止展示成为教师“满堂灌”的变种——“学生灌”.为了让展示更有效,教师可将要展示的核心问题加以分解,层层落实,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以问题引领的任务驱动的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把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为具体的情境问题,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
期刊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探究的精神、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学为例,浅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方式方法.  1 渗透物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思想案例 联系实际、精彩引入、激发兴。  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选择了两段精美的视频:视频1“太湖美”、视频2“三国演义片头”.学生看到这些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所以,有人称之为“人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