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随意而为,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情感性、适宜性、探究性、简约性、发展性。有效的方式有实例展示、矛盾分析、制造悬念、引入故事、利用实验、具体验算。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很多知识偏重于概念和理论,显得枯燥,不利于学生接受。问题情境的创设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1 问题情境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讲求知识的传授,老师教授完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未必理想。新课程的教学讲求学生为兴趣而学,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问题情境正是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应运而生的。那么什么是问题情境呢?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2 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非随意而为,一般而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问题情境要有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
2.2问题情境要有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2.3问题情境要有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2.4问题情境要有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寥寥几句话就可以创设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2.5问题情境要有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
3 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现代社会讲求高效率,教学也不例外。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结果趋于完善,即事半功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 实例展示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句吸引人,数学教课过程要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的努力)老师在教课时可以适当的引用生活实例,将学生学习过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也便于接受。以教授概率为例,学生在学习概率时可能觉得计算方式过于抽象,老师就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投掷硬币,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例的理解,还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3.2 矛盾分析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先给出学生常见问题的错误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此种方法的矛盾所在,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此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处于矛盾问题的分析状态中,思维比较活跃,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弊端在于,学生接受解决方法时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建议老师在应用此种方法时应慎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3.3 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采用制造悬念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提高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学生知道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解三角问题,课程结束时,学生问到三角形中已知两边与这两边所夹的角解三角问题的解决方法,老师此时制造悬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4 引入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枯燥的数学知识如果加入故事性元素,想必也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印象是单调的概念简述和理性的逻辑分析,故事的讲述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引入西塔和国王下象棋以麦子兑现的故事,得出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计算公式。
3.5具体验算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中的知识是前后紧密相连的,新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演算和推理,从而归纳出命题。在这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出学生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斷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兆燕.刍议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6).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很多知识偏重于概念和理论,显得枯燥,不利于学生接受。问题情境的创设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1 问题情境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讲求知识的传授,老师教授完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未必理想。新课程的教学讲求学生为兴趣而学,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问题情境正是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应运而生的。那么什么是问题情境呢?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2 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非随意而为,一般而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问题情境要有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
2.2问题情境要有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2.3问题情境要有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2.4问题情境要有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寥寥几句话就可以创设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2.5问题情境要有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
3 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现代社会讲求高效率,教学也不例外。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结果趋于完善,即事半功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 实例展示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句吸引人,数学教课过程要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的努力)老师在教课时可以适当的引用生活实例,将学生学习过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也便于接受。以教授概率为例,学生在学习概率时可能觉得计算方式过于抽象,老师就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投掷硬币,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例的理解,还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3.2 矛盾分析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先给出学生常见问题的错误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此种方法的矛盾所在,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此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处于矛盾问题的分析状态中,思维比较活跃,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弊端在于,学生接受解决方法时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建议老师在应用此种方法时应慎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3.3 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采用制造悬念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提高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学生知道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解三角问题,课程结束时,学生问到三角形中已知两边与这两边所夹的角解三角问题的解决方法,老师此时制造悬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4 引入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枯燥的数学知识如果加入故事性元素,想必也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印象是单调的概念简述和理性的逻辑分析,故事的讲述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引入西塔和国王下象棋以麦子兑现的故事,得出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计算公式。
3.5具体验算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中的知识是前后紧密相连的,新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演算和推理,从而归纳出命题。在这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出学生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斷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兆燕.刍议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