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肇庆老城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itee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肇庆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规划重点。本文详细阐述了肇庆老城区的历史背景和价值,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老城区,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保护和维修等系列建议,从而让我们的肇庆老城区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肇庆;老城区;文化;保护
  我国是一个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五千年的文化不仅记载在书籍上,同时也深深地沉积在一些文化建筑上。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蓬勃发展不断地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和规划建设的指导,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从而导致城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很多老城区在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人文景观被杂乱无章的城市化所破坏,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1]
  肇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以其璀璨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优美的风景而获得"岭南名郡"之美誉。肇庆的历史文化古迹繁多,远近驰名,例如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高要学宫、泰新桥,而肇庆城区内则有宋城墙、崇禧塔、阅江楼、披云楼、丽谯楼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
  其中,肇庆城区内的古迹多数规划于老城区一带,但随着历史的迁移,经济重心的转移,老城区内的发展日趋日下,以致一些公共功能逐步衰退,文物古迹长久失修,其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丧失事实的验证,肇庆的历史文化也会因此而失色,并且逐渐湮没。以此看来,对于肇庆老城区的规划与保护尤其重要。
  一、肇庆老城区简介
  通俗来讲,肇庆老城区一带主要指宋城墙内及周边地区,北至城北建设四路北侧,南至宋城墙南约40米,东至睦民路,西至康乐路,总面积约61.82公顷。其中主要的历史文化街区3条,文物保护单位5处,历史遗址、古树、古井及可移动文物多达30余种,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上,在经济甚至政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经济价值
  老城区这一带曾是肇庆最繁荣的经济重心,其中主要的商业街道当属肇庆城中路骑楼街。骑楼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肇庆的这条骑楼街历史悠久,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具有雏形。随着时间的流逝,城中路也慢慢地开始拓展,并且奠定了东西走向的基本格局。它曾经是肇庆城区经济繁华的西江各县和两广往来商品的集散地。狭窄的街道,架空的房子,掏空的底层--这就是骑楼街的典型特色。二楼或者三楼一般是居民的居住地,而底层则被向内掏空两米左右,前面是宽敞的人行走廊,里面就是大小适中的店面,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方便顾客购物、路人行走。这种设计非常人性化,哪怕刮风下雨也不怕,非常适合岭南这种多雨潮湿的天气。
  人性化的设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城东路骑楼街在民国时期成为肇庆最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金铺、米行、油铺、药铺、布铺、杂货铺、鸭仔铺、腊味铺等鳞次栉比,是肇庆最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而在建国后至今,骑楼街一带依旧汇集着众多的批发市场,如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传统食品等。在临近过年的时候,骑楼街附近的整条二马路都摆满了年货、挥春、对联等,让众多人前来抢购,场面非常热闹。这里依然常年吸引着一些城区中下收入阶层居民,甚至是肇庆各乡县人民前来批发购物。这里曾经见证了肇庆在民国时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商业繁荣,并将以它的努力,不断为肇庆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政治价值
  肇庆城中路曾在抗日战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时中国共产党曾在城中路15号,一家商业店铺中秘密建起了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表面上是一家书店,用于出售各类书籍,实际上则是中共西江特委的秘密联络站,是中共西江党组织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政策、团结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为肇庆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写下了历史篇章。2007年被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化价值
  相对于经济与政治价值,肇庆老城区的文化价值可谓最高。肇庆老城区至今仍存有许多宋代建筑遗物、瓮城格局,并且显示出宋至清末民国城防工程修缮历程的完整城墙遗存,这在我国乃十分少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区内有三条重要的历史文化街道,它们分别是城中路骑楼街、豪居路-麒麟街以及府前街,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古城墙、丽谯楼、披云楼、旌表节孝牌坊、止戈亭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例如遗址、古树古井等更是多不胜数,这些均反映了肇庆的过去,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传统的生活图景,成为肇庆的历史文化的缩影。虽然古城的样貌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内部的不断变迁而被现代的科技浪潮逐渐淹没,但通过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街道、有形无形的遗产等,可以回望他们的过去,从而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城中路骑楼街在宋代时已经初具模型了,并随着年代慢慢地发展拓宽,其历史可谓非常久远,反映了近代肇庆商业建筑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豪居路麒麟街,顾名思义,乃晚晴、中华民国时期富豪居住地,路的两侧保留着大量民国的近代建筑。该地段无论是就整体风貌、传统格局、个性特色还是文化含义、传统延续等方面,均可说是反映老肇庆城区历史发展、文化变迁和现实生活的典型路段。该路段有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古城墙,因建于宋朝而命名为"宋城墙"。宋城墙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最早的砖筑城墙之一。自建成以来,历经十余次修缮,至今保存仍比较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肇庆老城区内最重要的文物,也是肇庆历史景观最主要的构成因素。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道呈半环状围绕原府衙而设,外侧分布有风貌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反映了较完整的肇庆古城传统格局。
  除了有形的文化建筑外,最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的就是老城区内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手工技能等,这些均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例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民间传统习俗和活动。尤其是春节时,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大家敞开大门,邻里之间互相拜年恭贺,走家串户,共度春节,表现出一种城市高楼大厦所没有的邻里之情,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每家每户都会亲自做茶粿,做汤圆,包饺子,做粽子,哪怕麻烦一点,但都不去商场里买回现成食品。相对于方便的现成食品,人们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做的乐趣,这也是老城区的一种独特味道。   老城区里的传统手工技能也是值得一赞的。肇席的编制工艺、端砚制作工艺远近驰名,让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学习。还有一些特殊的手艺,例如打铁、织草鞋等,在民国时期更是大受民众欢迎。一些特色的街道,例如打铁巷、草鞋街等都因此而得名。如今的更种特色手艺都或多或少在老区中流传着,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手艺也逐渐的失传,让人倍感可惜。
  二、老城区的现状分析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城市都在我行我素地发展着自身的经济,肆意破坏历史文物的例子多不胜数。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大拆大建,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在中国,没有一个历史名城可以在城市整体的规划与保护层面上进行规划与保护工作,只是片面地保护或维修其中最重要的文物建筑,这对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政府自身没有出台确切的古城保护相关法律条文,让房地产商、开发商或者规划局胡乱征地用地,破坏旧城的生态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错失;二、在古城文物的保护与维修上,没有切实到位的执行能力,监察机制不够完善,执行力不足;三、人们对古城的保护与维修观念不够强,缺乏一定的社会效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能提高到一定的层面,因此更谈不上如何合理地对老区进行维修。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如今全中国大部分古城、老区缺乏相应的保护与维修,以致遭遇到各种破坏,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以肇庆老城区为例,近年来,肇庆老城区里破坏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功能减弱
  历史上,肇庆城市呈现江、城、湖相对独立的状态。以城中路为中心,城北为城市行政、文化、教育与重要公共设施,城南为居民生活区,城东与城中路为城市的商业、经济中心,即现在的老城区一带,一直是肇庆的中心地段。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也逐渐外迁,城中路一带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以致慢慢地沦为老城区。其重要性不断地削弱下降,原有的功能现已被天宁路所取代。
  (二)房屋受损严重
  据调查发现,肇庆市老城区内尚有大部分年久失修的旧民居和危房存在,整个街区的住宅属于紧凑型住宅。居住在老城区内的人逐渐变少,而且其中多为老人和小孩,年轻的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或者搬迁到市区内的新型楼盘。因此对于房屋的修缮方面处理不当,使大量的房屋受损严重,而且还有一些历史久远,却又得不到及时修缮,导致变成危楼。在老城区内,大部分房子都有60年以上房龄,许多房子废弃已久,无人打理,没人居住。破损的屋顶,破裂的墙、生锈的门窗随处可见,极大地威胁着老城区内的居民安全。
  (三)公共设施缺乏
  一些街区级的公共设施,例如分布于居民区内的各个幼儿园和公厕、商铺,相对于需求来说,该级别公共设施配套远远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尤其缺乏社区服务和活动中心,造成区域内社区体系相对松散,不成系统。相对于市中心的住宅区、高楼大厦,配套设施例如周边学校、商铺、休闲娱乐场所等,老城区内的设施极其落后,城区内的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四)道路交通不便
  天宁路、宋城路、康乐路与江滨堤路构成老城区外围交通,确保老城区在市区或更大区域的交通可达性。人民南路与城中路构成老城区的交通轴,其中人民南路为城市交通干道,以老城区过境交通为主。城中路(含正东路)为老城区交通干道,是其生活与交通功能的主要干道,现状交通压力已超过道路的环境容量,是老城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
  睦民路、豪居路、二马路(新街)、城南路与府前路为老城区的交通支路。路的宽度只有5~7米,只能最基本地满足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性交通需求。然而相对于整个老城区的规模而言,交通支路少、质量低、缺乏系统管理等问题成为制约老城区发展的最大因素。肇庆古城墙是地区生活十分重要的通道,其中东段对于机动车等车辆并未实行限制通行等措施,这对于宋城墙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与此同时,老城区内缺乏公共停车场所,错综复杂的巷道与高密度的居民群,形成典型的城中村的形态。
  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角度来解析老城区内的道路,除拓宽人民路改变城市原有路网形态与空间尺度外,老城区内的其他街巷,基本保持原有形态与空间尺度,这与原有的城市生活形态与交通出行是相协调的。[2]
  经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肇庆老城区存在不少问题。肇庆老城区作为肇庆地区历史文物遗留最多、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地区,在城区保护与环境建设方面却没有落实到位,使其历史韵味大大地减弱。老城区内的人口密度和交通量不断降低,大大地降低了它的中心地位;近年来在老城区改造过程当中。众多建筑见缝插针,极大地威胁了老城区传统建筑风貌;公共设施的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而最重要的一点,老城区内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区内人口不断老化,逐渐成为贫困阶层的集中聚集区,极大地加大了政府的经济压力。为此,对于老城区问题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
  三、认真规划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品牌效应越来越为人所追捧。然而,我们会发现,城市也是一个品牌,只不过城市的品牌内涵更复杂,含义更丰富,内容更多元化。城市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更是一个巨大的商品。[3]因此,我们在创造属于肇庆这个城市品牌时,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让人问道而来,乐而忘返;同时也要有属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它能一直传承、发展。传承发展自身的文化,通过不断吸收历史文化的营养,不断地塑造自己、美化自己,充分反映出城市的灵魂、核心价值和附加值。那么如何创造属于肇庆的城市品牌,这就要我们在保护环境、营造优美的旅游城市的同时,对我们老城区的系列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一)开展问卷调查,搜集居民意见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老城区的现状及发展,更好地开展老城区规划与保护工作,缩短新老城区之间的差距,我们在2012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对老城区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查,共600份问卷。我们主要在城中路、新街、豪居路麒麟街、府前路以及城墙附近做调查,调查对象多为老城区内居住的中老年人、二马路商铺的店主以及路上的行人,其中也不乏一些住在附近的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由于见证着老城区的辉煌与没落,而且也期待着老城区重新发展,所以他们对老城区的历史轨迹以及风俗情况都很了解,同时也一直关注着老城区的动态发展。相对而言,青年人对于老城区的发展显得不太重视。大部分人都赞成老城区进行重新规划与发展,不仅不会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有冲突,相反地会觉得这样可以协调好新老城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肇庆经济更好的发展。而在向人们了解老城区现存最大问题时,我们总结出4点:1、交通不便,常引起交通拥堵;2.经济发展水平低,并且在近几年一直没有很明显的增长趋势,形成经济滞后发展;3、整体缺少规划,发展难度大。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和没有很好的规划,造成老城区现状区域的单一性,只是单一的批发市场,带动不了经济更好发展;4.活动空间少,公共设施不完善。老城区缺乏生气,休闲娱乐设施极少,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   大部分人在调查的最后表示,衷心希望政府能对于老城区进行重新规划,贯彻执行到底,以促进老城区更好的发展。
  (二)改善交通状况,方便居民出行
  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规划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前提之一,也是缓解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堵塞的一种手段。[4]肇庆老城区内的交通状况十分恶劣,引起居民生活极大的不便。如何缓解交通压力,成为老城区改造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据了解,引起交通堵塞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1)、道路宽度过窄,通车行人极不方便;(2)、交通支路少,压力大;(3)、重点文物附近的道路没有限制通车,严重威胁文物的保护工作;(4)、缺乏公共停车场,乱停车辆多,加大交通压力。就以上四点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交通环境。首先,可以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适当拓展道路的宽度。现有的道路宽度只有6米,可适当增加到10米,能使两辆车同时相对通行;但无需过多地拓宽道路,避免破坏建筑;其次,限制车辆通行。老城区内的一些道路狭窄,且长久失修,地面不平整,破坏严重。为此,必须限制大小车辆通行,避免毁坏地面,且造成车辆堵塞;再者,对于一些商业地段,例如骑楼街和新街,可在两者间适当建立一停车场,让来往购物、批发的车辆停靠,避免停在道路边,妨碍车辆通行;最后,道路交通问题不仅是老城区特有,目前全国大小城市都会有一定的交通压力,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法律法规,乱停乱放等违规车辆一律严处。所有的驾车人员也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缓解交通压力。
  (三)修缮破旧房屋,构建宜居环境
  衣食住行乃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四要素。对于"行"我已经分析过了,那么老城区居民的"住"又该如何解决呢?之前我们已经了解老城区里的房屋破损情况严重,极大地威胁着老城区内居民的人身安全。但由于居民经济水平低下,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因此对于房屋的修缮也不注重。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见证与象征,政府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工作义不容辞,需要担负起规划与发展的重任。为此,政府可以出台对老城区的规划方案,设立对老城区改造的专项资金,;也可由政府大力呼吁,动员民间集资但所有款项必须进行严格监督,把款项落实到实处,专款专用,贯彻执行对老城区的维修与保护工作。切忌拿着款项却拖着工程,改造工作迟迟未得落实。
  对于房屋的具体修缮,要以维修翻新为主,注重里外结合,保持老城区整体格局风貌。老城区内的一些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其主体结构并没有收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则可以完整保留下来,可进行适当的维修、翻新等工作,例如民国时期的特色民居、教堂等,以及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门窗等,其历史价值非常重大,需要好好保留。但对于一些破旧不堪,甚至面临倒塌的房屋,就要拆掉进行重建,但要建成与老城区整体风格相一致的建筑。在改善民居的同时,适当增加公共设施,让居民能够拥有休闲娱乐的场所。通过适当的改造,既可以保护老城区的文化韵味,同时也可以保留肇庆的传统文化建筑特色,形成一种具有肇庆本土的文化标志。
  (四)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历史城区的保护,人们往往只注重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却极容易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多数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碰撞与融合。在肇庆老城区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民间表演艺术舞龙舞狮、赛龙舟,传统手工艺技能肇席编制、端砚制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威胁,随着许多有经验的手艺人的去世,一些传统的手艺、表演等无法继承流传下来,这是一种文化的重大缺失。为此,我们应重视这些无形的文化,政府也可以出资,协助培养一批新生力量,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手工艺。在政府的扶持,民间的大力配合下,相信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源远流长,并且逐渐发扬光大。因此,在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开展对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创新和开发利用。使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从而让其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5]
  (五)开发保护并存,大力发展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何时,我们都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面对老城区日趋日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该怎么去发展老城区的经济,使其焕发新活力呢?
  老城区的优势就在拥有一系列的文物建筑,但其弊端也恰恰在此。由于文物建筑,而吸引一些游客前来观光;但也由于大批文物建筑的妨碍,使该地区整体的改造出现困难。在开发经济的同时,必须进行保护,这使得老城区的发展越加艰难。其实,在老城区内,不仅有许多像宋城墙这种国家级文物建筑,也有许多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形成一种民国民居建筑群。对于这些民居,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其主要结构并未受到破坏,我们可以对其外围进行适当的翻新修复,而对于一些破旧甚至即将坍塌的民居,即可进行重建。通过翻新和重建,来还原其整条街道的原有建筑风貌,建立一条特色文化街,吸引游客观光游赏。原居民既可获得舒适的居住环境,也可以在文化街中开起商铺,提高经济收益。如今的许多旅游景点,例如湖南的凤凰古镇、北海的民国古街,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当地特色文化建筑,又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收益,从而获得双赢。
  老城区在规划与改造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开发与保护这种相互矛盾的局面,如何处理这种两难局面则显得十分重要。肇庆老城区应当时刻切记,大力传承传统文化,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城更新保护中的融合促进,共同发展。[6]
  四、结语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对于老城区的合理规划,保护与发展并存。但对于老城区的保护与发展靠的不仅仅是政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政府既可以通过举行系列的文化活动,让大家了解老城区的发展轨迹,也可以通过媒体或报纸的宣传,让更多人关注老城区的现状以及发展,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一代。随着老城区内的人口不断老龄化,传统手艺也不断丢失,此时此刻必须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去继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城区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赋予了重要的文物观赏、艺术欣赏、旅游观光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价值。[7]保护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属于自己城市的品牌效应,重视老城区的保护,责任就在你我他。
  参考文献:
  [1]张新.陕西"十二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王明星,霍伟.区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07.
  [4]高长海,裴银宝.旧城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研究--以安阳市老城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3,(18).
  [5]单德启.论中国传统民居村寨聚落的改造[J].建筑学报,1992,(4).
  [6]张建民.明代秦巴山区的流民与资源开发[J].人民论丛,1997,(5).
  [7]殷力欣.漫谈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艺术评论,2004,(1).
  作者简介:李子(1991.8-),女,河南周口人,广东省肇庆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肇庆老城区的文化生态;何玉婷(1991.9-),女,广东肇庆人,广东省肇庆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肇庆老城区的文化生态;刘羽彤(1991.11-),女,广东阳江人,广东省肇庆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肇庆老城区的文化生态;卢喜(1990.9-),女,广东茂名人,广东省肇庆学院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肇庆老城区的文化生态。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
在新课改的指引之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够明显的问题,教师尤其要注重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文章摘要】  随着国家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逐渐适应市场需求而快速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对高职院校后勤保障能力的巨大考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是一个以人为本,服务于广大在校师生的一个自由开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它需要具有新颖性、全面性、开放性。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参考普通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过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解决经验,对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微信、微博和QQ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自媒体的影响也必然影响着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