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wa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观念旧、水平低、环境差: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多
  
  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10多年了,但由于受长期固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对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仍然把握不准,许多高校领导不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视创业教育为“非正规教育”。同时,许多大学生本身也往往由于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和怕吃苦的思想,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也不愿意参与创业教育。有学者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0所地方高校内1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问题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1%的学生经常思考创业问题;仅有6.9%的学生经常为将来自主创业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仅有13.7%的学生对大学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感兴趣。另据“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创业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对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6所重点高校127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MBA等)的调查,得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指标为61.2分,创业准备分值为48.2分,虽然不及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但相比而言,其创业意识远远高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创业意识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创业教育水平低
  上世纪90年代末,创业教育开始在我国高校出现,成为我国大学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局限于部级高等院校,地方高等院校甚少。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仍然停留在以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观念层面上,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无疑会造成学生单一、线型、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严峻现实面前,虽然这一教育观念有所改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被提到重要日程上,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计划,也没有考核评价体系,导致仅有的一点创业教育内容流于形式。我国高校从总体上看,目前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地方院校更是零散和不系统,创业教育往往仅局限在组织学生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比赛,或仅局限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或使创业教育停留在一般的商业活动层面,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升,可以说,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
  
  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缺乏是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高等院校本身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与部属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各个地方高校都在扩招,许多地方院校学生人数太多,师资严重不足,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基本的教学都有一定难度,所以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教师本身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训练和相关实践,创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基本属于“学工系”,即主要是由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来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创业教育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有关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做了积极的倡导,但对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价值意义、社会观念等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得到的社会支持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化参与程度低,许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创业教育;二是大学生创业的资金体系不健全,创业所需风险资金的来源和途径相对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三是作为地方高校,受自身条件限制,也不能为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搭建一个好的平台。种种因素使得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 重定位、抓建设、造环境: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然之举
  
  有效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地方高等院校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趋势,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1 转变观念:从正确定位做起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提前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重心的转移和重新定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地方高校主要是省、市属高校或省市共建高校,从空间布局上来看,这些高校大多处在地级市区域;从人才培养上来看,这些高校大多是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科型院校,少数是兼有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和方式方法上都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无论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是为了让毕业生找到工作岗位,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如果学生找不到他们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能实现就业,其培养目标也没有真正实现。国外关于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创业教育之所以成为当今人们瞩目的热点问题,不仅因为它是促进就业最积极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且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趋势。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 增强能力:从课程建设做起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地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实现,着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其突破口和实施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要设计和建立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经过10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我国一些高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还处于相当不成熟的阶段,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和体系建设中,除了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高校的经验外,还要注重国外的经验,如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形式(如模块课程、单一课程),选择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类型(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课程设置层次(如学士学位创业课程、专业硕士学位创业课程等)。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开发适应我国高校大学 生创业教育的教材。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既要有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要根据各自特点建立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 提高质量:从师资队伍做起
  创业教育是一项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教育形式,对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与能力要求必然更高。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数量不足的实际,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应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鼓励和督促现有教师不断提高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水平,自觉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外聘教师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聘用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创业能力强的成功人士充实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4 改善环境:从制度建设做起
  国际经验表明,鼓励劳动者创业首先要改变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全球协调人克劳斯·哈弗腾顿在2007年“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年会”上指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还缺少创业的基础设施,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设施;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要搞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从制度上做起,要重新审视现行规定和制度,不适应的要废除,不完善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还没有制定的要尽快研究制定。党中央十分重视创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第一部《就业促进法》中第七条提出,“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当务之急是各地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制定落实配套政策和细化的措施,有效地保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与高校长期有效地合作。在高校内部,也要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基本条件,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徐红,邓银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心态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134-136
  [2]梅讳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明,教育研究,2009(04):67-72
  [3]张祺午,创业时代中国的步伐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56-59
  [4]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其他文献
高级管理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建立企业经理人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应对企业人才流失、提高决策者工作效率与质量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中国企
护理科研能力是提升护理实践和理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护士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护理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薄弱.要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需要从学校教育开始进行规范培养
山东省无棣县刘邢王村共产党员李淑贞,1939年入党。凭着对党的一片赤诚,她从1944年起,将组织上委托她保管的512枚铜元党费珍藏了40年。1983年年底,她完好无损地将铜元交还给
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工业通信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看待增长速度的回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会议指出,2014年,我国工业通
前不久,在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交通事故——一辆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不慎将坐在前排的领导甩出车外,幸亏抢救及时,未出大碍。据在场的交警分析,当时,只要这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机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作为一种集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化系统,逐渐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自身的
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视频业务已经成为了娱乐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视频终端设备和网络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对网络视频点播系统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异构的设备
在电缆广泛应用的今天,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幅增加,这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设备绝缘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因此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将研究的重心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小电阻接地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它利用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引入民办机制办学。它挖掘了公办大学的潜力,缓解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其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能否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最为关键的是
一 独立学院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特殊逻辑    独立学院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不管其历史背景如何,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隐藏在其背后的利益驱动才是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动力。正如冯向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独立学院是从所谓‘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演化而来的,这种‘二级学院’以‘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民营机制’的组合方式,来满足政府、公办学校、社会投资者、考生家庭四个群体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利益诉求,并形成了相对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