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故事挖掘的前前后后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开富,1941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连续两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84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经济日报社组织罗开富重走长征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罗开富要完全按照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和368天的行程走,不但走的路是红军所走的原路,而且每天到达的地点也是当年红军在这天的落脚点,可以说是对50年前那次震撼世界的长征一次最真切的体验。罗开富在征途中同样经历很多艰难困苦,左腿小腓骨在雪山上摔骨折,肝炎多次复发等等,但他没有住过一天医院。能完成这次“长征”也是一个壮举。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长征”,行程中他得到组织上的多方支持,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其间,除去走路,他还要采访、写稿,每天往北京发稿。《经济日报》在头版专栏里连续登载他的采访稿件。这些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也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长征亲历者的关注。报道中就包括“半条被子”的故事。
  “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講述,感动亿万人。特别是在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来到故事发生地沙洲村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文整理者采访罗开富,详细生动地还原了当年挖掘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前后后。

来到汝城


  1984年在重走长征路前,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给我规定了“六个必须”,其中一个必须就是我走到的每个地方,必须是50年前的同一天中央红军到达的地方。
  1984年10月15日中午,我从江西瑞金来到于都县城。50年前,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等各部队于10月16日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长征。我也于50年后的同一天跨过于都河,沿着红军的路线开始跋涉。
  1934年11月7日至13日,中央红军先后经过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处湖南东南部,南与广东仁化接壤,东与江西大余毗邻,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湖南的第一站。
  我是7日中午走到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下午3点左右离开的。文明乡,50年前红军经过时叫文明司。在沙洲村,我注意到一位小脚老太太总是不远不近地跟着我,看着我。我看出来她想和我说点什么,但因为我要找饭吃、开座谈会等,一直没有时间跟老人说话。直到下午3点快要离开的时候,才和这位老人搭上话。当时,沙洲村的朱青松等三位老人和县党史办主任以及宣传部的一位年轻同志共5人也在旁边,成为这次采访的见证人。
  老人叫徐解秀。我问她:大娘,你找我有事吗?她说:记者同志,听说红军(指我—作者注)来了,高兴得很,你回到北京能见到红军吗?我说:能见到。她问我,“当年送半条被子的三位红军姑娘,如今你晓得她们在哪里吗?”这把我问懵了,我说,那三位女红军叫什么名字?听我这么一问,老人讲起50年前的事。
1984年11月7日, 徐解秀在向记者和群众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避雨借宿


  那是1934年11月6日的晚上,天下着雨,徐解秀家的门板忽然有响动。她隔着门缝一看,是三个当兵的,还都是女的。她们在门外问:老乡,靠门口木板墙上躲躲雨行吗?
  徐解秀回忆说,当时老百姓都怕兵,村里人都跑上山了,她也怕,但因为生了小孩不久,跑不动,只好和丈夫带着小孩留在家里。但一看这几个姑娘就跟白狗子兵不一样,白狗子哪会靠在门口,还要打招呼。看那三个姑娘很漂亮,最大的二十多岁,最小的十八九岁,当时就觉得亲近。她隔着门说,你们当兵的怎么那么和气。三人中的一位说,她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白狗子兵。瑶家人没有让客人靠在墙上躲雨的道理,徐解秀就让三位女红军进屋了。
  老人继续回忆说:当天晚上,她们就睡在厢房里面。她的丈夫朱兰方在外屋盖着蓑衣将就了一晚。天气阴冷,里屋的四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盖着她家一块不能称之为“被子”的破棉絮和三位女红军随身带着的一条被子睡了一晚。早上起来,因为下一夜的雨,井水不能吃,女红军就帮她到河边拎水回来。早起做饭,女红军把她们带的大米拿出来煮粥,也请她全家一起吃。
关于“半条被子”的报道

  我问老人,你们这里产大米,家里当时没有大米吗?她说本来是有的,听说红军要来,白狗子兵挨家挨户地搜,把米都搜走了。“其实我家还是有大米的,地窖里面还有一袋,但开始没有跟女红军说。”

半条被子


  徐解秀说,当时自己小孩有点发烧,这三位女红军是郎中,随身还带着药,给孩子喂了点药,小孩很快就不发烧了。走的时候,其中一位年岁大一点的姑娘问,家里有剪刀吗?也不知道她们要剪刀干什么用。找来剪刀,三个姑娘就把被子(实际是条毛毯)从中间剪开,把一半交到她手里。她当时拿着这半条被子,既不忍心,也不敢要。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年代,被子对老百姓来说是很值钱的。
  徐解秀对她们说,家里的日子也能过得去,就是白狗子把东西拿光了。这半条被子你们拿去,三个人用得着。留给我,你们三个姑娘风里来雨里去,路上怎么办呢?三个姑娘说她们是红军,路上会有办法。就这样推来让去,三位女红军最终还是把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徐解秀和丈夫朱兰方执意要送女红军一程,他们送过一道道泥泞的田埂,还想再送一程。女红军都劝他们回去。徐解秀是小脚,走路困难,但又不放心,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当时红军大部队已经翻过山了。三位女红军中年龄最大那个说,大嫂,你回去吧,共产党会胜利的,红军会胜利的,到时候会送一条新被子来。今天很对不起,只给你们留下了半条被子。另一位女红军说,她下次来还要拿垫的来。最小的女红军说,大嫂你回去吧,我们以后还会再来沙洲村的。因为山上有土匪、保安团等地方武装势力,徐解秀叮嘱丈夫一定要送女红军翻过山。

引发关注


  当晚,也就是1984年11月7日晚上,我走到宜章县里田乡,50年前红军主力部队就住在湖南宜章县里田乡。
  当晚,我写了一篇《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发回北京,刊登在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
  这篇报道引起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的关注。当年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共30余位,还健在的有15位,她们是: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李坚真、钱希钧、李伯钊、廖似光、钟月林、危秀英、邓六金、李桂英、谢小梅、王泉媛和谢飞。经济日报社记者庹震、汪洋采访了15位女红军的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谢飞,并于11月30日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红军女战士深情忆当年—谢飞请罗开富转达对老区人民问候》的报道文章。
  谢飞说:“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没有忘记。”“没有沿途群众的支持,无法想象红军如何能到达陕北。”“活下来的红军战士忘不了这些事。”
  红军所经之地,像徐解秀说的那样的事,是很多的。谢飞通过报社同志让我给乡亲们捎句话:“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要我转达15位健在红军女战士对那些父老兄妹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并表示,她要和战友们联系,想办法找到徐解秀婆婆想要找的三位女红军。
  30日发表的这篇文章,我是走到贵州才看到的,在那里给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和荣写了一封信,说当年的红军女战士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你们找来报纸看看。当年《经济日报》发行量190多万份,县、乡里可以看到。我走到贵州剑河县给朱和荣打电话,朱和荣说信已收到,他奶奶很高兴,反复念叨共产党好,红军好。奶奶说,一定要多活几年,想见那三位女红军。他奶奶还问,邓颖超邓大姐是不是周恩来屋里的?我当时也表了个态,一定要帮助徐大娘找到三位女红军。
罗开富关于“半条被子”的报道引起当年参加长征的女红军谢飞的关注,她请罗开富转达自己对老区人民的问候

鱼水情深


  寻找三位女红军还是很困难的。我了解到,虽说长征路上红一军方面军只有30余位女红军,但是沿途进来的很多,大多进了医院卫生队。从江西出发進到广东梅关,到那里就有广东的几个姑娘进来,会不会是她们?后来张爱萍将军、杨成武将军、耿飚将军都问过我:写信寻找没有?我说写了好几封。将军们告诉我,他们也在想办法寻找那三位女红军。但是始终没有三位女红军确切的音信。
  这一找就是七年多。1991年腊月二十五,我和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一块赶到郴州,把邓大姐交我转赠给徐阿婆的被子背到了沙洲村,并想转告她,不少老红军说,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红军说话是算数的。
  当天傍晚,我们和郴州地委的主要领导等人冒着狂风暴雨走到沙洲村,见到七年前徐大娘给我讲“半条被子”时的见证人朱青松。第一次见时他68岁,这次见时他已经75岁。朱青松第一句话就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几天前老人刚走。他说,老太太临走的时候还说,那三个红军姑娘会来看她的,共产党好啊,红军姑娘是好人呐。她对孙子朱和荣说,她很想念三个红军姑娘,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人,活了一辈子,就要走了,最舍不得的是没有再见到那三位红军姑娘。是她们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共产党和红军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奶奶最后断断续续说的一句话是:告诉三个红军姑娘,解放后,我早有被子盖了,不是不等她们,实在等不动了,谢谢红军,谢谢共产党啊!
  在当年,假如三个红军姑娘能回来,也都70多岁了,朱家人相信她们会回来,特意把门口的路修好了。
  到今天,我也80岁了,先后去过沙洲村9次,深深感到沙洲村变化越来越大,而不变的是“半条被子”的温暖和沙洲老百姓对党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话,使“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产生强烈反响和持续关注。“半条被子”的故事历久弥新,必将影响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责任编辑 张利军)
  整理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独特完美的乐器,人之声带像极了琴弦,在管状的喉器中,通过震动发声,因此它兼有管乐和弦乐的特性,并能与任何乐器配合得极其完美。任何一位歌者都是在纯人声的基础上,用真情实感诠释艺术作品,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容易到达人的灵魂深处。本文是笔者多年来群文声乐教学与研究的总结,旨在帮助更多声乐初学者快速建立科学的发声观念,在短期内快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逐步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  【关
【摘要】临时展览是纪念馆基本陈列之外一项十分重要的业务活动,有助于吸引观众,提高参观率,提升知名度。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社会公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常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既可以使人们在纪念馆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享受,也能更大限度地实现纪念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临时展览;经营;革命纪念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临时展览是纪念馆陈列的重要组
【摘要】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和勘探的工作者,对文物的保护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又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项目、省保单位立项修复项目、田野文物保护项目等工作,增长了很多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未知的知识,深知文物保护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宣传并加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关注程度和认知,增加乡愁文化成为了文物工作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首先,田野文物是分布在地上、地下和水域的文化宝藏,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建筑、
【摘要】农业、农村地区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乡村战略离不开文化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工作不斷转型,以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引导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发展。本文以广东东莞市为例,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策略,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宗祠;文化遗迹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
【摘要】作为山东省的傩舞艺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新泰市的逛荡灯越来越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与保护。通过对逛荡灯的保护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艺术价值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前期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同时,本着发展也是保护的原则,找出进一步发展逛荡灯的思路,促进逛荡灯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  【关键词】逛荡灯;保护;特点;不足;发展  【中图分类号】J712
【摘要】流行音乐属于电影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电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电影中的流行音乐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与音乐发展趋势。贾樟柯电影用以表示深层文化的元素有很多,在这些元素中,流行音乐在其电影中占有着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以贾樟柯电影中对流行音乐的运用为例,探讨了电影中流行音乐的重要作用,以及电影中的流行音乐潮流。  【关键词】流行歌曲;贾樟柯;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
【摘要】传统村落指年代悠久的、经过一系列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传统特色的村落。它是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美学等价值。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吴垭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吴垭石头村的调查研究,考察豫西山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特性,为这种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提供基础。  【关键词】传统村落;吴垭石头村;价值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一、吴垭石头村发展
【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水尾村,保留有沿海边境历史悠久的妈祖文化。自妈祖文化从福建莆田传入起,祖祖辈辈不仅是以敬仰之心崇拜妈祖文化,而且通过多种方式,如采用祭奠仪式传袭妈祖文化。然而,在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妈祖文化渐渐被年轻一代所淡忘。为此,本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调查等形式,走访了徐闻县文化局、徐闻县西连镇政府、水尾村部分村道、
【摘要】庙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载体,蕴含了众多的民俗事项。无论是传统的信仰民俗,还是因庙成会之后涉及的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传统游艺民俗和商业民俗,庙会都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作为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洛地区的民俗文化又是古民俗的代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庙会也受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生着变迁。本文以洛阳关林庙会为个案,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庙
【摘要】土族女作家李卓玛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吐谷浑王国》自出版发行后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作者的这部小说,笔者认为李卓玛的历史小说不仅谈及了“民族”“历史”等主题,而且还从女性的生命體验出发将女性经验带入创作中,构成了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的两种相辅相成的创作基调。故笔者从叙事视角的规律性切换及叙事立场的融合统一两个角度阐释《吐谷浑王国》的叙事策略,详细分析作者是如何游弋于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