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的起源有几种学说,模仿是最古老的理论、还有劳动说和游戏说。从艺术的起源中可以发现,不论是模仿,游戏还是劳动,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人在实践活动逐渐发现创造出美术的艺术,所以可以说实践是美术之本,艺术之源。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授课本内容为主,配以图片欣赏,但在课本中有大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的艺术品,学生仅看图片很难理解。从这就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了。把实践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劳动和游戏中直观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之本 艺术之源、 模仿 劳动 游戏
美术,一个古老的学科,从原始社会开始就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美术作品。美术就是一种原始的艺术语言,早于文字出现,是人类原始语言之一,是人类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而追溯美术之本就要了解一下艺术的起源。
模仿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的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还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比较,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19实际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学家中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曾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于劳动的关系。
从艺术的起源中可以发现,不论是模仿,游戏还是劳动,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人在实践活动逐渐发现创造出美术的艺术,所以可以说实践是美术之本,艺术之源。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教育正酝酿着重大的变革和调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现有的中学美术教育体制,有效解决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课程标准,我们美术教育上切实地感到这种变化.而大多数的学校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由于教师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学”的感受。加之教学的容量过大,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其结果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由不喜欢到厌恶,从而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的确,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近玄虚,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在这几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对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很深的了解,发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都忽略了美术之本,艺术之源——实践的重要性。
如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授课本内容为主,配以图片欣赏,但在课本中有大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的艺术品,学生仅看图片很难理解。
如在《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一课中。
大多数教师都是以图片辅导讲授的形式授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愤慨的,但学生却根本不了解。有可能听不懂教师所将内容。以为学生对陶器与瓷器的了解太少。
陶瓷艺术的造型与设计和制作者对泥土性能的了解与掌握及制作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可学生们连陶器是怎么制作出来都不了解,对泥土的性能也不知道,对陶瓷的艺术创造就更加理解不了。这时课堂教学中就要加入实践教学了。我在这堂课中把陶泥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加入到陶器的制作中来。学生亲眼看见了陶器如何由陶泥到陶器逐步的过程,还有的学生在上面画了美丽的图案。最后由教师拿回去请专人烧制成型,在下一堂课中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陶瓷的原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解陶瓷作品设计、制作等特点,从中体会到工艺美术的一般规律。
再如在剪纸课中同样是这样的,学生对我们国家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都不太了解,对剪纸中的二折剪纸,四折剪纸和二方连续等剪纸方法完全不知道,就更谈不上欣赏剪纸艺术了,对那些对称美和非对称美不会欣赏。
我在这堂课中把剪纸的工具带到了课堂,每位学生都动手实践起来,拿起剪刀和红纸,运用传统的剪纸方法,加入自己的创意,一副副美丽的剪纸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学生们在这堂课中没有仅看看图片,而是真正的动起剪刀,掌握了剪刀的技法和剪纸的方法。内容更是丰富,从传统的动物图案到学生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静态的花到动态的游戏都有涉及。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把实践和生活都融入到美术创作中来,直观充分的认识到美术。
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由“教”和“学”的师生共同完成的。理论课中穿插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搭建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参观、考察和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体会和总结。这样就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又使学生避免了学习上的盲从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去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前程高中)
[关键词]美术之本 艺术之源、 模仿 劳动 游戏
美术,一个古老的学科,从原始社会开始就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美术作品。美术就是一种原始的艺术语言,早于文字出现,是人类原始语言之一,是人类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而追溯美术之本就要了解一下艺术的起源。
模仿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的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还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比较,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19实际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学家中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曾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于劳动的关系。
从艺术的起源中可以发现,不论是模仿,游戏还是劳动,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人在实践活动逐渐发现创造出美术的艺术,所以可以说实践是美术之本,艺术之源。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教育正酝酿着重大的变革和调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现有的中学美术教育体制,有效解决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课程标准,我们美术教育上切实地感到这种变化.而大多数的学校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由于教师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学”的感受。加之教学的容量过大,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其结果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由不喜欢到厌恶,从而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的确,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近玄虚,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在这几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对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很深的了解,发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都忽略了美术之本,艺术之源——实践的重要性。
如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授课本内容为主,配以图片欣赏,但在课本中有大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的艺术品,学生仅看图片很难理解。
如在《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一课中。
大多数教师都是以图片辅导讲授的形式授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愤慨的,但学生却根本不了解。有可能听不懂教师所将内容。以为学生对陶器与瓷器的了解太少。
陶瓷艺术的造型与设计和制作者对泥土性能的了解与掌握及制作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可学生们连陶器是怎么制作出来都不了解,对泥土的性能也不知道,对陶瓷的艺术创造就更加理解不了。这时课堂教学中就要加入实践教学了。我在这堂课中把陶泥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加入到陶器的制作中来。学生亲眼看见了陶器如何由陶泥到陶器逐步的过程,还有的学生在上面画了美丽的图案。最后由教师拿回去请专人烧制成型,在下一堂课中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陶瓷的原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解陶瓷作品设计、制作等特点,从中体会到工艺美术的一般规律。
再如在剪纸课中同样是这样的,学生对我们国家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都不太了解,对剪纸中的二折剪纸,四折剪纸和二方连续等剪纸方法完全不知道,就更谈不上欣赏剪纸艺术了,对那些对称美和非对称美不会欣赏。
我在这堂课中把剪纸的工具带到了课堂,每位学生都动手实践起来,拿起剪刀和红纸,运用传统的剪纸方法,加入自己的创意,一副副美丽的剪纸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学生们在这堂课中没有仅看看图片,而是真正的动起剪刀,掌握了剪刀的技法和剪纸的方法。内容更是丰富,从传统的动物图案到学生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静态的花到动态的游戏都有涉及。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把实践和生活都融入到美术创作中来,直观充分的认识到美术。
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由“教”和“学”的师生共同完成的。理论课中穿插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搭建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参观、考察和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体会和总结。这样就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又使学生避免了学习上的盲从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去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前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