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利益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革时代从来就不乏各种悖论,当下就有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社会群体之间、官民之间发生利益矛盾的时候,双方都会公开宣称不带有任何的政治含义,而只归结为利益问题,但现实的发展却往往走向了政治性的后果。
  相对弱势的一方所以强调利益而不突出政治,是为了自己的表达权能够获得体制性的认可,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树立为体制的对立面。并且,一般来说,相对弱势的一方走上“依法抗争”的道路,也是因为其利益受到了侵害甚至是基本的生存方式受到了破坏。
  相对强势的一方强调利益而不突出政治,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实际施政中屡试不爽的“花钱摆平”的经验。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危险,从人性上来说,所谓相对弱势一方的“胃口”是可以被吊高的。
  当“胃口”超过相对强势的一方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后,一种极度嫌恶的情绪就会产生。悲哀的是,这也会让相对强势一方的心理变得扭曲,其言行会产生让人惊愕的变化。最典型的后果就是平日公开场合表现出的谦卑等美德荡然无存,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强势地位的优越感和对于地位低下者的蔑视随之爆发。这在众多的官员“雷人”语录中,人们已经看得很多了。
  事情走到这一步,利益这个似乎可以坐下来谈的共同语言就变得脆弱不堪。价值观念的较量就开始了。相对弱势的一方需要用政治性观念来提高自己行动的合法性,这些观念的资源在当下是足够的,比如反腐败、行政透明等。相对强势一方就会面临尴尬,毕竟不能否认这些观念的政治正确。于是,根深蒂固的“敌人和朋友”、“绝大多数和极个别人”等政治观念就会发作。
  遗憾的是,价值观念的较量找不到有用的交集。一场利益之争,就会变得难以调和。在中国层层对上负责的体制下,最终是靠更高的权威来裁决。问题是,更高的权威来裁决的时候,往往是矛盾已经激化,甚至是已经经历了“腥风血雨”。显然,这也是更高的权威自身也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将现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简单归结为利益问题是有很大弱点的,在很多情况下,相对强势和相对弱势一方的矛盾会变得难以化解。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至少是游戏规则的利益之争,就会出现上述悖论。
  尤其是在相对强势一方的道义优势几乎已被蚕食殆尽,而社会的横向比较已经足够挑动人们的神经的时候,越是刻意把问题简化为利益之争,相对强势一方的道德约束就越淡薄,这反过来进一步埋下了利益之争的种子。对相对弱势一方来说,刻意强调利益之争也许能够得到一些成果,但一旦利益之争无法化解,他们所面对的就是权力本质的爆发—即没有任何道德包装的强制力。因为,此时除了“花钱摆平”已经不习惯其它做法的相对强势一方也没有了选择。
  简化后的利益之争有意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其本意是以经济诉求将社会矛盾“去政治化”,但结果是一种对抗性的政治化。从本质上说,政治就是界定和分配利益。没有一定的政治条件,利益的凝聚和有效协调就会变得步履蹒跚。
  在变革时期,力图增强变革说服力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做这种简化工作,比如对于民主,曾经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民主是一种手段,言下之意就是可以拿来用,与所谓国民知识水平关系没那么大。泛泛而谈,这样的观点也有道理。但农村基层民主的经历说明,这种手段有时也会变成买票当“村官”,失去监督后变成“村霸”。
  如果是手段,民主自然随时可以拿来用,只要人们觉得有用即可。但如果从价值观念上理解,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从历史进程来看,一个共同点就是人们已经有能力不再依赖政府,或者已经不再愿意依赖政府。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有了选择的自由。
  同样,在利益之争上人们期望,在既定的强弱关系下,通过利益的博弈可以获得社会的“进步”。这其实也是隐含了一种强弱的不对等关系。比如,农村征地中出现的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对于集体土地谈判权的不完整,政府仍然掌握了对己有利的“定价权”。
  也许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难解的利益之争后,真正重要的东西才会诞生。
  
其他文献
美国当前固然不能说是“乱世”,但绝对称得上是各种社会和时代矛盾错综交织的“非常时代”。身处美国社会的“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之中,民主共和两党不仅在许多内政纲领上南辕北辙(例如全民医保),就是在传统两党基本一致的对外政策上也分歧日增。当候选人和选民们都被无可奈何地笼罩在“中国诅咒”之下,这次大选因而获得了少有的历史意义。到了最后关头,飓风“桑迪”还来插一脚,使得纽约股市百多年来首次连续关闭两天,
差不多100年前,面对中国落后而任人宰割的局面,知识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大拒绝”的姿态,并召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这两个神灵降临中国。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被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滑坡、公平正义缺失的阴影所笼罩。而在关乎“中国走向”的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风险驱之不散。  “现代化焦虑”,尤其是“民主焦虑”
【美】《财富》8月15日  对杰夫·金德勒来说,2010年12月4日是他人生中最耻辱的一天。这位世界最大制药公司的CEO,被一个3人调查委员会传唤,在机场接受问询。金德勒极力为自己辩护,不停地炫耀对公司的贡献。但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辉瑞的股价从49美元跌到17美元,在生产研发上也没有重大突破。辉瑞是一个以生产止疼片和治疗疾病闻名的公司,而它的管理者却把几乎全部的时间用在策划政治阴谋和争夺权力上
自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结束以来的8个月时间中,有关QE3的讨论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猜想狂澜。特别是在2012年世界经济大幅降档减速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QE3更是充溢着火热的等待与期盼。然而,时至今日,美联储并没有针对推出QE3的问题给出十分明确的答案,其屡次模糊的表态在吊足了市场胃口的同时也制造了未来巨大的政策想象空间。  被“雪藏”的QE3  进入2012的世界经济走出了一
“两会”已经在望。而留给本届政府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任期的最后一年。  正因如此,溫家宝总理近日在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表示:“工作一定要善始敬终,能做的事情绝不拖延,能解决的问题绝不推脱。”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始终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顺利地进行权力交接。从权力交接的制度与执行看,政府的产生本身就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因
2月21日,上午10点多,药庆卫(药家鑫父亲)的代理人马延明走出西安市雁塔区法院。法官告诉他,药庆卫起诉张显名誉侵权一案,本月底或下月初,法院就会下判决书。  这是一个充满了国产电视连续剧元素的真实故事:车祸、凶杀、逃跑与自首、忏悔与声讨、两个家庭的悲情、法庭内外的疑惑、专家与网民的较量……最先出场的两个年轻人已先后入土,接任主角的是他们的家人以及各自的代理人。这桩已跨越3个年头的悲惨故事,至今还
寒流造“冻车”  1月下旬以来,欧洲中部和东部出现罕见寒流暴雪天气,部分地区最低气温跌破零下30摄氏度,创百年来最低。恶劣天气导致交通中断、航班延误和大量人员伤亡,截至2月6日共有306人死亡。  马尔代夫变局乱象  2月7日,马尔代夫持续3周的抗议活动突然演变成警方哗变,哗变警员控制了马尔代夫国家电视台,播放呼吁人们走上街头、推翻总统纳希德的录像。哗变数小时后,总统纳希德发表电视讲话,称“眼下这
中国经济是不是实质复苏、保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协调、宏调政策要不要微调,这些问题无不需要执政者在纷繁复杂的经济乱局中仔细甄别,并在排除特殊利益集团干涉的前提下做出决断。    10月22日,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累计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下降6.5%。但CPI自从7月环比持平之后,8月、9月都出现了环比上涨。截至9月,
新一届政府已执政数月,施政风格渐露端倪,克强经济学更是成为热词引发解读无数。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共识已越来越多,难的是如何进行战略抉择。中国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机制已悄然发生变化,如果维持原来的轨道,中国经济体将会继续变得越来越脆弱,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弱,从而形成经济运行困局。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也是克强经济学引发人们巨大兴趣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在等待,看下一步将如何走。  未来10年,
充沛的劳动力资源造就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一路高歌,刘易斯拐点的悄然到来却让这种增长模式变得难以为继。随着人口红利的窗口关闭、劳动力从过剩转为短缺,中国经济面临的不仅是产业转型,更需要人力资本的升级。教育,无疑要承担起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重任,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转换,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但在教育投入回报率下降的负激励下,如何助推劳动力投入模式的改变?《南风窗》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