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的“四大追问”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er_g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难点处追问,化解困扰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社会经验几乎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认识常常显得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这时,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追问,就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思路,活跃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有效性,真正做到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让学生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人们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是课文的难点。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在学习了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美和香气拒虫且永久保持的内在美后,我又补充了宋庆龄同志的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同答是零散的,没有一条清晰的思路,而且没有深度。所以,我又追问道:联系课文,看看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联系下发的资料,体会樟树和宋庆龄同志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下学生领悟到: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宋庆龄同志始终精力充沛,斗志旺盛;樟树能拒虫,宋庆龄同志不与反动势力妥协,把敌人吓跑;樟树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同志一身正气……还有学生居然说道:那虫子就像国民党反动派一样。我又追问:那我们看,人们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学生马上答道:因为樟树身上有着宋庆龄的风格,有着宋庆龄的精神。“那是什么样的风格?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一身正气、嫉恶如仇、勇战邪恶……”我总结道:“所以,樟树已成了宋庆龄的化身,人们在樟树前留影,就像和宋庆龄合影一样,让宋庆龄同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让她的精神永存!”
   在难点处没置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刨根问底,连续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对文本的把握也更深入了,课堂因此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2 误点处追问,纠正偏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这意外有惊喜,也有错误。面对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运用“追问”策略,化“错误”为“精彩”。
   《鲁班和橹板》一文讲了鲁班发明橹板的经过,让学生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学习本丈的目的之一,教育学生,只有勤动脑、善思考才能有发现、有创造。教学的最后,我问学生:“鲁班发明橹板是受鸭子的( ),谁能填上一个词?”有位学生回答:“启发。”正是我要的答案,我又补充了一个“启示”。这时,下面冒出一个声音“提醒!”怎么办?怎么让学生明白“启发”与“提醒”的不同呢?我灵机一动,继续问:“鲁班是怎么想到发明橹板的?”学生回答:“是看到了鸭子划水而想到的。”我再问:“那鸭子有没有叫鲁班来看?”“没有!”“那你们说‘提醒’这个词怎么样?”学生答道:“不行,鲁班发明橹板不是受鸭子的‘提醒’,我上课开小差,老师叫我要专心听讲,这才是‘提醒’。”最后我说:“是啊,如果鸭子在河里喊:‘喂,鲁班,看我们用脚蹼滑行多省力啊!’这才叫‘提醒’,是鸭子‘提醒’了鲁班。而现在鲁班是看了鸭子自己想到的,所以是‘启发’。”学生听了,开心地笑了,在笑声中也明白了这两个词语的区别,理解了“提醒”的意思。
   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在误点处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疏漏、谬误,并自己纠正错误,其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3 疑点处追问,释放疑虑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认真对待,以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在释疑的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晚上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就是生命,可是它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学到这里,有位学生提出疑问:“寒冬腊月,那么冷的天,为什么爱迪生的手心会出汗?”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读书时在思考。我很高兴,先对他进行了表扬,然后问:“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出汗?”“天热时都会出汗。”“那除了天热,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出汗呢?”“紧张、着急时,有时害怕也会出冷汗……”我继续问道:“爱迪生此时是什么心情呢?”学生答道:“应该是着急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追问。“因为妈妈病得厉害,而爸爸又无可奈何,医生也犹豫不决,所以他为妈妈着急得出汗。”“回答得很有道理,那我们再来看看,爱迪生仅仅是因着急而出汗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有的说:“看到妈妈痛苦地呻吟,他心疼、难过得出汗。”有的说:“爱迪生在想办法救妈妈,想得出汗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如此深人,是我所没想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问题,能引申出这么多联系,一句句追问,能尽释学生心中的疑闭。
  
  4 创生点处追问,拓展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文章的创生点,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侧面来追问,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化对课文的把握、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让师生问的对话更有效。
   《特殊的葬礼》是一篇关于环保的记叙文,“特殊”既是题目的“题眼”,更是全文的“文眼”。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来我校为我们展示了这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大师的风范。薄校长从“特殊”入手,让学生找一找这次葬礼特殊在哪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葬礼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这是对象的特殊。”薄校长肯定地做出了评价。“葬礼的主持人特殊——是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的。”“是啊,国家总统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确实特殊。还有哪里是特殊的,再读读课文。”“参加葬礼的人也是特殊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举行葬礼的地点也是特殊的。”“还有吗?再找找。”在簿校长的声声追问下,学生继续研读课文,又找到了:“瀑布还没有完全消失,就举行葬礼,也是特殊的”;“总统在葬礼上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葬礼的意义是特殊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对于“特殊”一词,相信学生是完全理解了;而且对文章中“特殊”的含义,学生更是了解透彻了。
   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追问,比如:“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些追问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课堂也因此更活跃了。
   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一句追问,让教学的一个个难点迎刃而解;一句追问,让课堂中一闪而过的细节释放出它的亮点;一句追问,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训练;一句追问,师生问的对话变得更加丰富、更有价值。让课堂追问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课堂追问创造师生灵动的舞台,让课堂追问成为语文课灵动的源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形成创造能力是不容易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我们教师必须抛弃过时的教学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和平的、民主的学习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合作努力完成任务。我们必须训练他们随时随地对他们的学习提出质疑,拓宽他们的思维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关键词】 创造性 合作 个性 质疑 情境   【Abstract】 It i
期刊
课标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学生学习语文,要为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思维品质,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首先在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
期刊
【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过程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他的多部小说都体现了这一点,其中更以《双城记》为代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普通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给予弱小无助的被压迫者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本文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
期刊
【摘 要】 目前,中专学生的入学成绩不高,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差、且有厌学的情绪。我认为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境界。  【关键词】 学习氛围 教学计划 融洽 沟通 兴趣 积极性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
期刊
目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
期刊
【摘 要】 仔细斟酌多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最值问题是历来各地中考关注的热点,也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题目。而此类题目的灵活性较强,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它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解法颇具有技巧性。纵观近几年的数学中考试卷,“最值”问题不仅出现在解答题中,而且在填空、选择题中也多有涉及,可以说“最值”问题成为了的初中数学学习的热门内容。为了让学生尽量减少在此类题目的失分率,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初中
期刊
【摘 要】 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不同,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的实物、模型以及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总结,获得对概念、定理、结论的感性认识,经过加工处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教
期刊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专学校电子类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目前中专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及认知规律,以及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在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和的培养,提高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电子技术 主体意识 发展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要求严重脱节。由于受以学科为中心的影响,在传
期刊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掌握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他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
期刊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 “填鸭式”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