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踪纪行(三题)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密这地方
  高密是个好地方!高密,是能给人带来诱惑,令人向往的地方。
  起先不大留意,总觉着“他”不起眼地蜗居山东胶莱平原一隅,甚至觉着他和我的家乡———陕西富平相比,那可真是差远了。我出此诳语,并非因为好儿不嫌母丑,认为属于我的穷乡僻壤赛得过天下任何金窝银窝。我的家乡确有许多令人骄傲和神往之处,仅“富平”这名儿,就让人们对她有了富庶太平的美誉。地灵,人更灵,千古风流,人物辈出:黄帝铸鼎于荆山,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大将王翦更是功不可没;两千年后,孙中山先生推翻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胡景翼以及一帮富平精英燃起了陕西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几年后,他们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中国的封建王朝从此土崩瓦解;紧接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和刘志丹、谢子长组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北方高举红色革命的大旗……如今,国家主席习近平更将富平人的中国梦转化成继续奋进的动力。我们富平的确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对于家乡,我也曾有小诗为证:“盘龙荆山中华原,恩泽九州数千年。圣山还得配圣水,漆沮细流润家园。富庶太平凝夙愿,习老智勇敢翻天。华夏大地聚英贤,转战陕甘扬红帆。深圳特区绘新篇,改革开放首尝鲜。频阳厚土人脉旺,圆梦更有风流男。”
  后来,作家莫言让我知道了山东高密,如同贾平凹让人们认识了商州山水,沈从文让大家了解了湘西古城。莫言先生,让我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外国人知道了齐鲁大地这一卓绝之地、肥硕之所。
  去年七月,那个蔚蓝染天浓绿苫地的夏日,我去了趟胶州半岛,足迹踏遍了青岛的海滩浴场、栖霞的牟氏庄园、烟台的张裕酒庄、蓬莱的人间仙境,最后还在威海神游华夏城。一个星期里,满眼的盛情美景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记。我当时途经高密,虽然只是匆匆一瞥,可短短几十分钟里,高密这名儿地儿竟然深深地篆刻在我的心上,使我对“他”生发了无限的遐想。
  其实,陕西富平和山东是极具渊源的。清同治时期到民国年间,曾有大量山东人移居富平。当时,富平一位叫焦云龙的山东籍县令,看着山东人口众多而陕西关中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和战乱而出现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就积极动员老家人定居他任职的地方。如今,在富平的山东移民已达十万多人,他们操山东腔,说富平话,竟也形成了富平方言中独特的一大语系。在众多的山东移民中,如今齐村镇永安村的村民,几乎都来自山东高密。
  时至今日,高密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对我而言还是十分陌生的。对于高密,我首先得感激莫言先生,在他搭建的高密东北乡文学大舞台上,有多少人物披着他浑厚自然的文字,演绎着一幕幕精美绝伦的人间悲喜大剧。
  带着欲望去熟悉,除了莫言,高密这地方还有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千古人物。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晏婴,就是一位“忘己济物,不矜不伐”的仁人志士。他生于高密市柏城镇朱家集前古晏城,每逢过年,晏子庙常贴的那副对联:“显君事业留齐国;敬友声名在《鲁论》”,总让人竖起拇指,对这位伟大的矮子投来敬仰的眼光。汉代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郑玄,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生于高密市阚家镇双羊社区后店。郑玄,字康成,他以毕生精力研究经学,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且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造诣非凡。他曾游学十几载,学业告成返回乡里,兴办学堂,传道授业解惑,学问和名望为众所归,其弟子竟达数千人。还有一个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人。刘墉是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居官任职五十余年,清正廉明,刚直敢谏。他在文教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担任《四库全书》副总编。根据他的事迹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让人百看不厌。
  我们是为文学来高密的,说到文学自然绕不开蒲松龄老先生,这个真正属于中国幻觉现实主义大师的著名作家。蒲老先生是明末清初人,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文人。他的一生历尽坎坷,穷困潦倒,其创作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偏偏就是这么个老人,却成了中国给鬼写史的第一人。谁都知道他笔下的故事是假的,可就是想不明白它咋假的那样真呢?“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就是这个人,就在这里,以其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完成了《聊斋志异》,以特立独行的揭露和批判,铸就了中国志怪小说无人企及的高峰而独秀于世界文学之林。
  时间过了三百年,高密突然冒出了一个没念过多少书的乡村穷孩子。蒲老一生虽然穷困潦倒,可他还有着一生四次科考的经历,而这个穷孩子,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艰难地念了五年书,与蒲老相比,他显得更加恓惶。还好,他恓惶但不愚钝,还有个爱讲故事的大爷,在大爷的影响下,这个穷孩子居然知晓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随着年龄渐长,他在简单的生活里学会了坚韧,学会了不知足,开始大量汲取胶河两岸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故事,也渐渐树立起自己的志向———当一名作家。当初,他已上大学的大哥觉着他的作家梦简直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曾多次劝他“弃恶从善”,好好谋个差事过好自己的日子。可倔强的他毅然艰辛地忍受着,在自己的心田里开荒耕耘,播种劳作,他口里念着只管耕耘不想收获,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祈祷,祈祷有朝一日一鸣惊人。于是,他呕心沥血数十载,写自己的人情冷暖,书自己的激荡豪情。“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终于,天道酬勤,老天有眼,他的文字开始“萝卜透明惊文坛,高粱火红誉全球。”
  参观了高密大栏乡的平安庄莫言旧居,我们又来到位于高密市一中的莫言文学馆。文学馆展示的是莫言的成功,是值得中国文学界骄傲的炫耀的地方,但是我觉着,真正属于莫言先生的并非莫言文学馆,而是他的旧居,那个曾经生活过二十多年的五间低矮的泥坯瓦房,以及屋旁悠悠的胶河水,和肥沃多难的胶莱平原,那里才是莫言先生取得成就的热土、温床。
  当然,我们来到高密,了解高密,并不是盲目的崇拜或者迷信。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胶河水养育了管家莫言,陕西的延河、灞河、丹江,也同样养育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几位文坛巨擘。我们为了文学来到这里,是要学会汲取,学会传承的,并不是,更不能盲目崇拜。固然,莫言先生的为文法宝,我以为得益于他对齐鲁文化的传承,得益于他笔下高密东北乡浓郁的生活和动人的故事,得益于他文字中对真善美假恶丑等人性深处的人类劣根性的披露与鞭笞,对人间大爱的抒写和弘扬。这些是每个搞文字搞艺术的人必须无条件接纳和继承的。可是,我们的周秦文化可谓中华文化的正源,同样有值得每个人无数次咀嚼反刍的。有哲人说,民族的东西是真正属于世界的。山东高密有高粱棉花胡萝卜,我们也有小麦玉米豌豆蔓,也有苹果柿子核桃枣,我們其实不缺生活,缺少的是对自己的反思和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羡慕人,不必崇洋媚外,不能邯郸学步,而是要学会挖掘、展示和发扬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自己的土壤里汲取营养,寻求收获。
  我这次赴红高粱之约,是为了文学来的,所有的文字上只是对高密的印象,深入的东西,则需要我们慢慢品味了。
  普救寺与曲江寒窑
  今年夏天,我有幸去了山西永济的普救寺,几天后又去了陕西西安的曲江寒窑。游览两地,没有对那里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地理产生多少感想,却对两个地方的两个故事生发出许多联想。
  爱情是伟大而绵长的。自从有了人类文明,爱情便应运而生了。古往今来,霸王别虞姬的英雄悲歌、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凄惨缠绵,秦少游同苏小妹的才子佳人等诸多故事多有史可考。而那些虚构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的天人相恋、白蛇许仙的人妖共生,梁祝化蝶的感天地泣鬼神,哪一个不让人感动,不让人称奇?黄河滔滔南下,将黄土高原割成两半,西边姓秦,东边为晋。春秋时期,两个国家联姻,数结秦晋之好,更成美辞。到了唐朝,两地又发生了两桩有关爱情的故事,两个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当朝丞相之女,她们的故事也都感人肺腑,皆成经典。
  咱先说说山西的故事。
  唐贞元年间,当朝崔相国病逝,相国之女崔莺莺随母亲送父亲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当时,崔莺莺年方十九,貌美如花,针织女工,诗词书画更是无所不能。父亲在世时,已将她许配给母亲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当时有个书生叫张君瑞,据说是礼部尚书的儿子,本应是官二代的坯子,只可惜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自己在家中苦读寒窗十余载,如今他的好友杜确早已成了武举人,可他还是个白衣相公。张君瑞只身赴长安赶考,路过此地,突然想起他的拜把子兄弟、白马将军杜确,要去探望,也在普救寺暂居下来。
  一个偶然,两个年轻人打了个照面,仅仅一个照面而已,竟相互产生爱慕之情。张生一下子被崔小姐俊俏的美貌吸引,赞叹说她是“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崔家小姐一见张生,也对他心怀好感,大胜相见恨晚之情。
  这不,张生为了追求莺莺,也不急着去京师赶考了,甚至准备在寺中常住。张生的客房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就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正和丫环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道:“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两个年轻人经过几个回合的诗词唱和,更增添了彼此的好感。
  后来,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便大声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自然,就上演了一出书生救美的事。张生挺身而出,给他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写信求援,杜确生擒孙飞虎,寺内人众逃过一劫。这时,崔夫人想悔婚约,又好于面子,退而求其次,要张生与莺莺兄妹相称。张生为了心仪的崔小姐居然病倒了。丫环红娘为他出谋,让他在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又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随即让红娘给莺莺捎去一信,莺莺回信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欲约张生相会。接下来,莺莺来到张生的客房,与他私订终身。两人几经周折,终于干柴烈火幽会西厢,演绎出一段书生佳人的爱情大剧。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事情终于被崔夫人觉察到了。崔夫人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忍疼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才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当然,他的应允是有条件的,张生必须立即上京考试,若是考不中,仍不会把女儿嫁给他。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继而升任河中府府尹,与莺莺结为连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下面再说说陕西的故事。
  唐末,有个叫王允的丞相,膝下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千金。长女宝金嫁夫苏龙,官封兵部侍郎,次女宝银也嫁给了九门提督魏虎。三女儿宝钏,在姐妹中才貌最为出众,两个姐姐都有了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父母当然也想为三小姐找一乘龙快婿。然而,三小姐十分挑剔,她一不慕权贵,二不贪虚名,一心只求嫁个有才有德的如意郎。一年春天,她随丫环小红到城南踏青,路遇一帮风流公子追随纠缠,自己却又奈何不得。这时,衣着陈旧的薛平贵看不过去,上前拦阻。这伙公子哥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拥而上,要对他拳脚相加。不想那书生只略摆架式,轻轻格挡,一帮人渣就羞愧得落荒而逃。宝钏暗自佩服书生的功夫和胆略,在她眼里,薛平贵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知书达礼,颇具文采,虽然衣着寒酸,却掩不住气宇轩昂,不由心生爱慕。只是,薛平贵自愧太不般配,不敢攀附高枝。
  不久,老父又催促她赶快订下婚事,王宝钏灵机一动,提出了飘彩定终身的办法。她想,自己飘彩征婚的消息一传出,有情郎薛平贵一定会赶来参加,到时绣球落哪方就全凭自己决定了。父亲爱女心切,也就欣然应允。于是王家院里搭起了高高的彩楼,订了个黄道吉日由三小姐抛掷绣球择婿。王允想变卦,他暗中决定,到那天院门要把紧,只邀了京城的贵胄子弟前来参加,可不能让那些贫贱小子捡了便宜。消息传出后,所以谁都想来碰碰运气。
  有人守门,无钱无名的薛平贵肯定进不来。不用着急,聪明的宝钏早有安排,她早已让上次同去春游、见过薛公子面的贴身丫环小红到院外悄悄寻找薛平贵,将他从侧门引入。自然,彩楼上王宝钏粉面含笑,胸有成竹,只见她玉腕翻处,绣球翩翩落下,不偏不倚,正打在院中一角的薛平贵,正如戏里所唱,“王孙公子千千万,彩球单打薛平郎。”
  接着,王允嫌贫爱富见接到绣球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直接毁约。他责令宝钏退亲,觉得三姑娘嫁给一个叫花子,自己颜面扫地无以见人。偏偏王宝钏同崔莺莺一样认死理,非薛平贵不嫁。无奈,父女俩三击掌断绝父女之情。宝钏奔赴寒窑,与平贵成亲。不久,西凉小国反唐,王允、魏虎向皇帝奏本,让魏虎带薛平贵西征,讨伐叛军。其实,老岳父王允是想让女婿魏虎在半道除掉薛平贵以绝后患而图快的。谁知魏虎非但没有杀死连襟薛平贵,反而战败被困,被薛平贵救下。尽管如此,魏虎不念其恩,反陷他于敌阵。西凉国玳瓒公主仰慕薛平贵的英勇,将他招为驸马。自从郎君西征,杳无音信。三小姐王宝钏寒窑苦守十八年,托鸿雁传书,多方寻找。终于,功成名就的薛平贵得到妻子的血书,回至五典坡,与分别十八年的妻子寒窑相聚。那情那景,岂能用文字描述。这时薛平贵已身登帝位,王宝钏终于走出寒窑,与玳瓒公主共伺一夫,两个人不分大小,平起平座,相处得甚为和睦。經过了十八年的苦盼,王宝钏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两个故事竟有许多出奇的相似。都是相国小姐,前者母亲邓氏悔婚,莺莺和张生幽会西厢,后者是父亲王允悔婚,宝钏与平贵奔赴寒窑;前者有丫环红娘从中周旋,后者有丫环小红几经打理;前者有情人终成眷属,后者苦尽甜来幸福生……
  当然,相同之余,其不同之处也实在不少。我不明白,崔莺莺接受的是正统的封建礼教下,怎能冒着为父守孝的大不韪,在红娘的唆使下,和仅数日之交的张生幽会,在西厢客房演绎出一幕幕春宫云雨之戏,还被冠以冲破封建礼教的美誉,实在是荒唐至极。
  最早,大才子元稹将张生与莺莺的故事写成了传奇小说,随后各种版本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映现。后经几代人修纂完善,到了王实甫,更将这个故事写到了极致,《西厢记》故事让普救寺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为什么六根清净、无欲无求的佛家禁地,能硬生生地演绎出这段男欢女爱言情艳剧,总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还要提说的是,剧中的丫环红娘,看似聪明天真、泼辣大胆,可她灵巧俏皮地为自家小姐穿针引线,成人之美,玷污佛门圣地,败坏礼教名声。我倒觉着,这可并非什么正面形象,经她这么一搅和,堂堂的佛门圣地却成了爱情的温床,这纯粹是后来的文人骚客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采而作的风骚之词。什么“春至人间花弄色,软玉温香抱满怀,嫩蕊娇香蝶恣采,玉露滴滴牡丹开”,纯粹是文绉绉的艳词淫语么!
  王宝钏的故事,也被搬上秦腔、京剧等各种戏剧舞台,几百年久演不衰,仅靠王宝钏薛平贵的故事养家糊口的演艺人士早已不胜枚举。
  寒窑里有副对联写道,“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王宝钏忠于爱情,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含辛茹苦十八载冰心不变,在她身上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正直、忠贞的高尚情操,因而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喜爱,并代代传颂。人们将她居住过的窑洞称为“寒窑”,实是对她甘守贫困清寒的美誉。据说,如今的曲江池附近的农田里荠菜很少,那是当年被王宝钏吃糠咽菜时挖光了。
  故事有朝有代,人物有名有姓,誰看了都觉得曾经发生过。同时,两个故事都是为爱情唱颂歌的,都以皆大欢喜收场。可是,张生虽然中了进士,官升河中府尹,可他的爱情果实得来的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最后与薛平贵团聚,荣升皇后,与玳瓒公主平享天下富贵,她用一生悲壮的坚守,换回一世美名。
  当然,这又不得不回到地域文化上,或许,陕西人传统的人生观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奠定下来的,而那些文人墨客,凭的是书本上死板板的套路,填充进自己的文字,做做游戏而已。文学之树常青,不仅要优美的故事,更需要震撼人心的精神,文字的堆彻只不过是华丽的衣裳,花拳绣腿和真功夫恐怕就在这一点上产生了质的区别。
  醉在汤峪
  说句惭愧话,我对蓝田汤峪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诗书资料或者影视媒体。在我的想象中,这里虽处西安近郊,可毕竟是穷山避壤,能有什么绝美境地。或许是因了中华文字的优美,或许俗话说的看景不如听景,即便再美的景致,纵然蓬莱仙境,想必也不过如此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一趟蓝田汤峪,当我真正领悟了终南山之美,领悟了汤峪泉的神奇,不禁被自己的孤陋寡闻尴尬得一脸囧红。
  八月上旬的那个中午,天热得出奇,我们几人一商量,自驾去汤峪泡温泉。大家一时兴致倍增,驱车出富平,上西禹高速,四十分钟后到达西安,沿绕城高速南行,约二十分钟再上包茂高速,直奔蓝田汤峪。不到两小时,我们下了高速,顺107省道前行,过了那个曾经难煞韩愈老先生的蓝关镇,才知道,我们将去的汤峪其实已在蓝田山中,并非想象中的秦岭北麓。眼前山峦由远及近,由模糊变得清晰,高耸的山峦不时就横在眼前。我们正要停车问路,忽然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转过一个弯儿,将军岭隧道闪了出来。穿过隧道那一刻,我不由产生了武陵捕鱼人乘溪偶遇桃花源的感觉。
  过了隧道,沿途的车辆你追我赶,几乎都是奔汤峪古镇的。我又不免感慨,当今世界已没有了一块净土。我们沿着路标前行,不到十分钟,已到御宾苑车场。将车停在刻有“碧水蓝天,源远流长”的停车场,进了要下榻的御宾苑酒店,大厅里客流不断,或扶老携幼,或青春相伴,人们纷踏而至,络绎不绝。原来,一家企业在这里开会,明天将有一千五百人参会,并在这里吃住浴游。恰巧,电视剧《白鹿原》影视剧组也下榻这里,不久的汤峪古镇,将因荧屏再次博得八方游客的青睐,迎来新的繁荣。
  我们入住登记,领取房卡,先去客房简单清洗掉一路劳顿,换了短衣短裤,这时已下午五点。按照计划,我们晚上去泡温泉,这会儿时间尚早,便由心调儿(由心调:关中方言,随心,没有目的地游荡)地来到了汤峪塘子村街道上。
  刚过大暑,正是中伏奇热之季。人走在街上,依然热得细汗直沁。站在街心,放眼四望,周围山峦合围,精致独特,我们如坠盆中,太阳透过蓝天白云,撒向河沟山岭,白云苍狗在空中撕咬,你追我逃地变幻着各自的姿态,冷不丁坠落地上,定格成四周或陡峻如璧或平缓成梁,近者深绿,远者浅蓝,再远者变成淡灰色的终南诸峰。一会儿,座座奇岭竣峰又浮遥而升,化作七彩云朵。山峰和云彩混然一体,或真或假,或虚或实,勾勒出一幕壮美的环幕山水丹青图。走在汤峪街上,仿佛漫步仙界天宫,只想着自己能否遇到终南山的神仙。由着兴致神游,飘飘然不知所在,仿佛喝多了琼浆玉液,醉不知处了。
  晚饭安排在宾馆御膳署,偌大餐厅,桌椅摆阵成排,桌上菜肴丰盛,尽是地方风味,菜多肉少,又多豆腐菌类,看是家常小菜,吃着唇齿溢香,堪誉美馔珍馐。用过晚餐,骄阳已在西边山峰间款款而退,将半个天空留恋成一抹浪漫的血红,许多峰岭趁着夕阳无限好,再次漂浮空中,将汤峪的黄昏点缀出来。顺沟山风徐徐清扫,天黯淡了,清凉了,形态各异的街灯亮了起来。无意间发现,各个停车场突然冒出许多车辆,越聚越多,人从车里钻出,叽叽喳喳四面散开,又欢欢呼呼相聚,从唐兴街巷游龙一样走进去。沿街所有商铺,泳衣泳裤随风摇曳,各样救生圈或摆或挂,红红绿绿,又成了另一道靓丽风景。   著名的温泉碧水湾总勾起人的许多曼妙遐想。步行约二三百米,就是碧水湾北门了,穿过仿唐门楼下木制红漆大门,竟有穿越汉唐的感觉。我们迤逦而行,迎面虽有出浴归来者,最多的却是一路同行人。满眼灯光闪烁,人头攒动,耳边想起悠扬热烈的秦腔,原来“唐盛剧场”大戏楼正在演出,台上有一黄衣女子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着,下面数百人热热闹闹正陶醉其中。耳里听着秦腔,眼睛盯着人流,我们进入大堂,热气立即扑面涌来。洗浴大堂分女宾堂和男宾堂,男在右堂,女在左厢。此刻,我们是来洗浴的,再好的情景也压不住那份泡温泉的冲动。我们随人流进了男宾堂,领钥匙,换衣服,看着进进出出的客人穿着再不能少的泳衣在公共场所自由穿梭,感觉有卸罢担子一样的轻松。
  来到温泉边,天已基本黑严实了。这里远离都市,空气清新,面前几个池子,融雪汤,女人汤,男人汤,濯缨汤……个个好水好名,环境相似,境像又不同。我们来到天圆地方池畔,一群美人鱼正畅游其中,一个个恨不得变作浪里白条。随着新奇和冲动,移步试水,温里显烫,再试,又似乎刚好,幸幸入水,没及膝盖,人就摇晃不定,赶忙曲膝蹲下。然后再起,扶着池沿缓步走动,才渐渐適应。这里水温正好,氤氲蒸腾,四肢百孔一下酥软,开始随水吞吐,浮游流连。近旁各人,陶醉其中,有的肥硕丰腴,有的干瘦健美,有的矮小伶俐,有的身高拙笨。此时此刻,你我没了各色皮囊的伪装,生人熟人相差无异,变得几乎相互不识了。他们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穿水滑游,相互嬉闹,击水而战好不热闹。再看池外,这位悠然坐凉亭,幻影恍惚迭生,那个走在池边,欣赏水中姿影,看他们水起亲面,温润无比。在这里享受着难以言传的那份动心,舒心,开心。不知不觉,已是子时,游人渐离,水面复平。我泡了许久,浑身万千毛孔舒展到了极致,方鱼跃而出,缓步过桥,进屋冲凉换衣。
  汤峪背靠终南山,面朝汤峪河,青山环抱,谷幽林秀,湖光倒映,草深鱼跃。这里山可避风,水生灵性,藏风纳气,乃绝佳圣地,怎不让神仙仰慕。
  汤峪温泉可追溯至一千三百五十年前,素有“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的美誉。据传发源于西汉时期,行于唐初,盛在中唐,玄宗皇帝曾大兴土木,建成大兴汤院,分设玉女、融雪、莲珠、澈玉、濯缨五池,一时间闻名于京师。水中含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沐浴,洗脂保健,延年益寿,绝对赛过玉净瓶里的观音圣水。久负盛名的绝美境地,每年可吸引上百万人次来这里度假休闲,住在星罗棋布的星级家庭酒店,游娱之余,在这里享受家庭的温馨,岂不快哉!
  的确,温泉洗脂养身,更有疗心之效,人在这里,工作、家务、待遇等等,都可以抛到爪哇国去。水滑洗凝脂,侍扶娇无力,当年的皇帝皇妃在这里泡汤沐浴,享受也不过如此吧。
  回到酒店,四肢舒展,香香地睡着,不知不觉已在梦中。我梦见自家屋后锦屏山下,丰陵之侧,有御果山庄一座,那里的山山水水,竟和蓝田汤峪不差上下,人在其中游荡,从此不愿外出。直到次日日上三竿还不灵醒。宿友唤了许久,依然如故,打电话咨询服务台。少顷,酒店美丽的服务员呵呵笑着,端来醒酒汤一杯,沿嘴角徐徐灌下,立即见效,我终于清醒过来,匆匆记下这段文字。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康凯鹏,七零后,陕西渭南人,著有长篇小说《贾岛传》、散文集《拾麦穗》等,有中短篇小说在省内外文学杂志发表。
其他文献
一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每一个城市都像一个大棋盘,穿梭的高压线像一张织网,一幢幢的高楼就像方阵,在方阵与方阵的缝隙间,汽车像甲壳虫一样快速穿行,密集的人群就像蚂蚁,急匆匆地来回乱窜。单从这样的高度看,人类的确很像蚁群,我们也似乎能看清现代文明的一些本质,但却看不清个体间的差异。若将高度再降低一点,聚焦到某些个体,或许你仍然看不清这一个与那一个有什么不同,除了他们的外在,比如能看清他们开的车以及身
期刊
诺言  我开始喜欢落日余晖了  那些渐渐失去温度的色彩  把地平线,从遥远的地方  拉近了心脏  不像你的诺言  总是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  偷渡去  遥远的地平线  原谅我  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  我就忘记你又一次  失约了  只是不知道,你说出的句子  占用了人间多少泪水  而我,是河里的一截朽木  怪圈  他们说,诗歌陷入了怪圈  而我被荒凉覆盖的世界,那些活着的  春天和白雪。  那些美好 
期刊
农事诗  向阳的果子最甜,这是常识。  问题是,我有没有  好运气,吃到这鸟们  无视的红果?  作茧,缫丝。  吆牛耕地,绣花织布。  曾经,我斯文安人  我只服从农事的指令。  命是琴弦  农事,是细薄的瓷器  精巧,晶莹剔透  任何微小震动,  都暗藏致命的杀器。  今夜,无人入眠。  让我,与萤火虫和椴木  结为袍泽吧。  红果,是我日夜念倾的农事。  那些草垛上,与我们  不期而遇的闪烁
期刊
一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成为当下文学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研究对象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随着一些学者诸如蔡翔的《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李云雷的《近期“三农题材”小说述评》,王文初的《新世纪底层写作的三种人文关照》等等一大批文章的发表,“底层文学”便成为当代文坛关注的焦点。这一焦点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即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但也带来一些新
期刊
那么多的秋  那么多的铁器在沸腾着  在雨中。  酒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  人心善良,装备简陋。  还好  在寂静的时候  还可以匹配音乐、文字和自己  在仲景桥上,能够触到的有冰的冷  和唇的暖  像子夜正在经过海鸥的一只翅膀  你们看不到的是,  雨的漆黑里深藏着风吹的海  与那天的雪一样  像我们曾经在一个美好的春天  把自己和这个世界画的枝繁叶茂  直到把它画到一无所有  蝴蝶  这会儿,
期刊
每当大家欢天喜地庆祝新年的时候,或是庆贺节日鞭炮齐鸣的时候,或是我听到敲锣打鼓祝福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家乡红红火火的社火。一年到头了,人们热热闹闹耍一场社火,提振一下大众精神,驱除邪气和魔鬼,调解一下常年世俗生活的种种无奈与困苦,纾解一下常年劳作心情的郁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收入美满丰厚,远景无限美好。  耍社火,多是我早年的记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吃大锅饭时期,人
期刊
麦田  麦苗,每一次反青时  我都难于在麦田上写一个  流着汗水的名字  大地依旧苍茫  我的祖父和他的祖父  都扛着一把陈旧的农具  向麦田深处,走去了  后面跟着父亲,再后面是我  他们越走越低  相继低到泥土的缝里  写不上名字的麦田  麦子越长越高  把我的膝盖都淹没了  也许,我该写上一个辛苦的姓氏  并给这个姓氏跪下  叩一个,有回声的响头  冬至  冬,不期而至  南方之南的城  我
期刊
一九九零年,我参加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任华北钻井公司摄影干事。在南疆奔波的日子,总有些事情令人难以忘怀。时间,其实是最严厉的裁判,被时间遗忘的事情,也许本身就是不值得记忆的。而生命里总有些时间无法裁汰的经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是值得珍惜的,或许这也是旅游的意义和本质。你拥有的并不见得是你的,只有你经历的才是你的。下面是几个记忆的片段,我愿意把它写下来奉献给大家。  草湖和知青营地  塔里木河
期刊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有些疯疯癫癫,我们一堆小屁孩没事就围着他,听他讲战场上的事,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天热,都拿了一个席片子,铺到打麦场上,头顶月明星稀,偶尔有风吹过来,送来丝丝凉意。月亮晃得我们睡不着觉,就撺掇他讲故事,讲他在朝鲜战场打仗的那些故事,他总是目光定定地看我们一阵,其实我们知道他根本不是在看我们,也许是透过历史的烟云看那场惨烈的战争,然后拉了一句拖腔“那可是保家卫国
期刊
故里  水库上的林子里还有许多鸟在鸣叫,啾啾唧唧,但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从沙石的路面行走,好几里仍不见一个人影。一处老屋早已人去屋空,场院上杂草疯长,蒲公英开了花,绒毛在空中悄悄地飞。记得这里原有一个老人,冬天里常常不停歇地咳嗽,但见了人来,便扬起憋胀得通红的脸,用带泪的眼光冲你笑。现在屋子西侧的斜坡上,他的墓碑上的字迹已被风雨剥蚀得看不清了。  四周的林木现在又郁郁葱葱了。矮身的松树、壮硕的老核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