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佛教徒应该寻找什么样的人做偶像?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从世间角度讲,以前我们的偶像是文人、宗教人士、哲学家,在古代的时候都是这样的。但现在,我们的偶像是什么呢?大家也应该清楚,是长得漂亮的人、有钱的人,明星、歌星、球星、影星…当然这些人当中,也确确实实有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具有一定的功德和力量,人们也是对他进行恭敬、赞扬……会有这样的。
  但是,我們所有人,包括在网络上、电视上,在我们的孩童和青年的群体当中,偶像是什么样的?通过大众寻找偶像的这种社会心态和状态,也会发现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什么。
  在藏地,自古以来,人们的确会对具有一定的解脱者,或者具有一定的智慧者,或者具有一定的大悲心者,认为他是最高尚的,是最了不起的人。但是现在,也随着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这种冲击,虽然藏地的蓝天白云现在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染污,但是我们的人心逐渐被染污得非常可怕。城市里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我们以后在佛教团队当中、在居士群体当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有利他心的、有智慧的、为人处世各方面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那么我们大家应该共同赞叹。现在社会人的毛病是什么呢?一个人稍微成功的时候,无数的人在背后开始攻击他。这就是我们现在世人的一种最大的毛病。其实按理来讲,我们应该随喜功德,应该赞叹、赞颂,可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状态有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因此,第一个,我们佛教徒,或者说全世界的人们,要知道寻找什么样的人做偶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二个,我们佛教在某些方面,包括我们的感性和一些行为,可能需要一些改革。佛教徒很虔诚、很冲动,我也特别随喜这样的心态,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也许很多人不会加入佛教。但是,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感性的信心,是不足的,一定还需要深层的理性的智慧。寻找理性的智慧并不是很容易的,应该要寻找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和教育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思考。
  我们现在不着重于人的数量,应该着重于质量,我们佛学院有多少人无所谓的,人多了不一定起作用的。如果是真正有智慧、有能力的话,哪怕是一两个人,也能对全世界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迷茫,不知取舍,修行也特别差的话,那不管有多少人,除了种下一个善根以外,并没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以后我们佛教徒实际上不在于人数多少,应该在于这个群体能帮助社会,能真正自心修行,也包括我们内部的团结和个人的素养。
  从世间角度讲,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家庭要关心、关怀,这个非常重要。我特意要求,我们佛教徒不要过分地放弃所有的家人、亲朋好友、同事,好像学了佛以后,所有的这些关系都不管了,其实不应该这样的。
  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确实是具有出世间的超胜的一种悲心和智慧,但是对身边的人和需要关心的人,都非常地关爱。我们佛教徒,如果对自己身边的这些人,连一个基本的怜悯心都没有,恐怕要度无量无边的、所有的天下无边的众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做事的过程当中应具有善巧方便,具有圆融,不要太过分、偏激,也不要太极端。你的信心要慢慢培养,也不要一天两天、一时冲动,很多在自己冲动的情况下所做的抉择,并不是很合理的。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近百名学子带着自己对人生、家庭、学业等种种困惑参访了北京龙泉寺。龙泉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应请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问题。现将部分内容整理摘录于下:  烦恼与痛苦:如何解决?  同学:高中时,我过着非常快乐的时光。可是在高三时,突然有一天眼睛出了问题,不能长时间看书;我保送上大学,不必参加高考,周围的同学都忙着高考,和同学之间也渐渐疏远了。并且因为眼睛不好,不能看,很多时候是在思考,
期刊
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
期刊
人的思考、运算、统筹能力都依赖于大脑,一般人在泄精之后的第二天,很难提起精神进行深度思考,想问题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劳,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写文章、工作计划、学习运算、复习考试、乃至于生活杂事等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是脑力下降,精力不足的表现。  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气,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会高。 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高智商族群,无论在商业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都有着出类拔萃
期刊
克里斯是丹麦哥本哈根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那天,他的轿车轮胎爆了,又没有赶上公交车,只好选择步行去上班。  走过熟悉的街口,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正趴在垃圾箱上翻找着什么。垃圾箱对老人来说太高了,他踮起脚尖,上半身几乎都没在了垃圾箱里。过了一会儿,老人找出两个矿泉水瓶,放到了随身的袋子里。他的脸上沾满了脏东西,可是他顾不上擦,又奔向了另一个垃圾箱。  克里斯以前从没留心过这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拾荒
期刊
我们学法的目的是闻思修的过程,法听过以后,心中应有所触动,不光是听闻了算数。我们学的就是修的,有多少的闻慧,便有多少的思慧,有多少的思慧,才有多少的修慧。而要广大听闻,又必须积资净障,资粮聚集好了,方能听闻获得利益。  而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学法只重表面,加行不愿修,殿也不肯上,就是拿着本书要听经、听磁带、要自己研究。如此是否真正能得解脱利益?末法时期,要广大听闻,表面上看是在努力,而这个还需要资
期刊
妈妈:  您的儿子明天就要奔赴刑场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只能任由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  3岁那年,我跑得太快被石头摔倒。您赶忙把我扶起来,一边安慰一边往石头上踢了两脚,“宝宝不哭。臭石头!看把我们宝宝磕的。”听了这话,本来想忍着眼泪的我在您怀里委屈地哭了半个多小时。是您让我知道原来我摔倒错在石头,可我不知道您只是为了哄着我不再哭。  4岁那年,我因为看电视不想吃晚饭,您就把饭端到
期刊
这是一个崇尚炒作的浮躁时代。为了名和利的最大化,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寻找机会,狠狠地炒一把,最好是能在一夜之间把自己炒成“明星”!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只要成了“明星”,名闻利养自然而然就来了。这种炒作和浮躁也感染到了佛教界。  有极少数出家人,受这种炒作之风、浮躁之气的影响,渐渐地离开了“修道、证道、弘道”这个本分,而爱好“剑走偏锋”,专在一些与僧团本分事关系不大的枝末上做文章,如追求各种各样的
期刊
1928年,褚时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27岁的褚时健担任了云南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科长。31岁时被打成右派,带着妻子和唯一的女儿下农场参加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1979年褚时健接手玉溪卷烟厂,出任厂长。经过褚时健和他的团队18年的努力,当年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成为后来亚洲最大的卷烟厂一一红塔集团,褚时健也成为中国烟草大王。但1999年他因为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后改判有期徒刑17年),
期刊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9岁男童吕冠霈,2岁时罹患脑瘤——颅咽瘤,经十多次脑部手术,最近病情恶化不治;他生前主动要求签署器官捐赠卡,捐出眼角膜、皮肤与骨骼等组织,遗爱人间有六十多人受惠。  台中荣总表示,吕冠霈是台中荣总签署器捐卡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他见到心中偶像证严法师后,主动向荣总器移小组联络人吴丽华表示要捐出器官,当时他已一眼失明,一眼只见微光,几近全盲。  吴丽华回忆,吕冠霈是
期刊
现代人在轮回里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最缺乏的,一个是耐心,一个是定力。尤其是我们的嘴巴,毫无定力可言。好朋友把她的心思向你倾诉,当她做了一些不如你意的小事,你就可能把她的丑事讲给别人听。定力不够,耐心不够的人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把嘴巴管严实点,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张嘴讲话很容易,懂得闭嘴却很难。少一点负面的语言,多一些正面的好话,学会赞美别人,多念经,多持咒。贵人语迟,敏于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