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报道了欧洲PUVA协作研究组在39个月内治疗3175例严重银屑病的资料分析。在3175例病人中,男性58.4%、女性41.6%,平均年龄41.7岁,两性年龄分布曲线有两个高峰(30岁和50~60岁)。其中泛发慢性斑片型86.6%,点滴型9.5%,全身性脓疱型(Zumbusch)1%,红皮病型1.5%和没有说明类型的银屑病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欧洲PUVA协作研究组在39个月内治疗3175例严重银屑病的资料分析。在3175例病人中,男性58.4%、女性41.6%,平均年龄41.7岁,两性年龄分布曲线有两个高峰(30岁和50~60岁)。其中泛发慢性斑片型86.6%,点滴型9.5%,全身性脓疱型(Zumbusch)1%,红皮病型1.5%和没有说明类型的银屑病1.4%。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2例多中心性网织组织细胞增生症(MR).其超微结构变化的特征是:有些较小的MR细胞与组织细胞的外观十分相似.这些细胞中的溶酶体相当大(500~1500nm),髓样结构不常见,无类脂质或其它特征性的包涵体,也没有郎格罕氏颗粒.
医院局部应用的药剂,容易受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几个病人使用同一药剂,如不谨慎,可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有皮肤损伤或褥疮的病人,似乎比其他病人更具感染的危险.本文报道皮肤病人使用污染药剂的检查结果.材料和方法:病人检查:对圣约翰皮肤病院男、女病房的病人,在洗澡后,由耳、手、腋下、脐、腹股沟、会阴等处采取拭子标本,作绿脓杆菌检查.湿标本于需氧条件下,37℃肉汤中孵育至第二天,然后在溴化十六烷基
荧光抗体检查法最初报告于1942年,1961年Raskin开始用于皮肤病,在实验所致漆树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活检皮肤中查见真皮上部有荧光.1963年Burnham等发表第一篇红斑狼疮皮损中有表皮真皮荧光带的报道.此后皮肤病学家对免疫荧光(IF)镜检法的兴趣不断增高,用作一种诊断和研究工具的报道迅速增多.
瘙痒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一个令人烦恼的特点.其原因可能是胆酸沉积在皮肤所致.作者发现一例患者在作日光浴后瘙痒消失,故对6例严重的持续性瘙痒病人试用紫外线治疗.6例病人中除1例极严重者持续应用消胆胺外,其余均在治疗开始前停止应用.紫外线照射开始时身体每侧30秒,在10天的治疗期内逐渐增加照射时间.光疗前后测定总血清胆酸和作肝功能试验.
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较新的痤疮局部治疗药物,它抑制痤疮棒状杆菌生长,因而阻止了这些细菌裂解甘油三酸皮脂,这对治疗痤疮特别重要.此外,过氧化苯甲酰也是一种有效的剥脱剂.但多年来,因为难于用赋形剂制成稳定的制剂而妨碍了它的使用.新近制成性质稳定的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搽剂,故又引起重视,本文报告应用三种不同浓度制剂治疗一组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的研究和评价.
为确定结核样型和瘤型麻风病人的血液单核细胞处理细胞内微生物的能力是否存在缺陷,作者按Lehrer介绍的姬姆萨染色白细胞杀死试验的改良法,从9例极型瘤型(LL)、8例极型结核样型(TT)麻风病人和11名正常人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单一核细胞,制备单核细胞的附着细胞单层,经与伪热带念珠菌(能被缺乏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成熟的单核细胞溶解)分别孵育30和60分钟后,计数每100个单核细胞所摄入的念珠菌的平均数
尿布皮炎最常见的原因是潮湿和粪便的刺激所致,尤其在有脂溢性或异位性素质的婴儿.念珠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粪杆菌常常迁生.值得注意的是婴儿腹股沟部位甚少发生霉菌感染(股癣),但在青春期后则常见.本文报告2例由絮状表皮癣菌所致的婴儿股癣.
约7%的银屑病患者可发生银屑病性关节炎,其病因尚不明。免疫复合物曾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与滑液中检出,并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上起一定作用。IgG复合物亦曾在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滑膜洗提液中测得,因此,这种复合物亦可能在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疾病甚多,缺乏明确的范围。尽管本病概念甚易理解,但具体掌握颇难。迄今为止,反复阐述了各种定义,可见目前严格满足其标准之疾病甚少。其现状一般将部分病情显示有自身免疫现象之疾患均广义称作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在其分类上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胶原疾病为中心进行叙述。
自1963年Burnham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IF),在红斑狼疮(LE)患者的皮肤表皮和真皮连接处,发现有免疫球蛋白(Ig)呈带状沉积以来,已逐渐应用于临床.这对LE、大疱性皮肤病等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就下列有关疾病,在皮肤IF方面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如下.